<p class="ql-block">汾河岸畔,远古足迹,从丁村走出</p><p class="ql-block">崇山脚下,最早中国,在陶寺奠定</p><p class="ql-block">河汾之东,晋霸春秋,由文公开创</p><p class="ql-block">汉唐元明,千秋平阳,是先祖传承</p><p class="ql-block">当今临汾,传承发展,须吾辈担当</p>  <p class="ql-block">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底蕴,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发展印记,博物馆就承载着这样的使命。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临汾博物馆位于汾河岸畔,穿过长长的长廊,漫步在这座历史厚重的古城,秋风在不远处勾勒出神秘的画卷。以“日月交辉”为建筑外观主体的博物馆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p>  <p class="ql-block">走进临汾博物馆2楼,大厅中央一座龙型雕塑虎虎生威,它象征着中华文明和临汾的历史文化,尤其和陶寺文化和尧文化紧密相连,体现了临汾作为“华夏文明之源”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大厅右边一具长约24米、刻有陶寺出土龙盘图案的中国红“文明之舟”,煞是亮眼。舟上“行走的”、从丁村人到现代人的各种雕塑,象征着临汾这块古老热土上龙的传人延续。</p>  <p class="ql-block">临汾博物以历史传承为脉络,展陈以历史足迹为主线,展示了远古足迹、最早中国、晋霸春秋、千秋平阳四大板块。让我第一次认识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是以这方土地为中心,一脉相承,从未间断,依托丰富的出土文物,展示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电梯到一楼展厅寻远古足迹。远古足迹展厅是临汾博物馆陈展内容最为久远的一个展厅,该展厅展示了以“丁村文化”和“柿子滩文化”,延续至“枣园文化”为代表的临汾石器时代文化,向人们展示一个从远古走来的早期智人在临汾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直至进入农业革命的漫长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人类就是丁村人,眼前距今10到20万年的丁村人!它是1954年在襄汾县境内的丁村发现的。展厅采用高科技设备还原了当年丁村人生活的场景,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则更是令人惊叹。经过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些牙齿是呈现铲状的,而铲状牙齿是黄种人特有的特征。牙齿化石的出土填补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的空白,填补了中国古人类发展史上早期智人阶段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小学历史,只知道“尧”是中国的第一位帝王。到了知天命之年才知道尧的都城就在距离三门峡约300公里之遥的临汾。在距今4500年左右,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区文化及东方、东南方古文明的交汇撞击之下,晋南掀起了陶寺文化。是古史上的尧舜时代,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被称为最早的“中国”,在来博物馆之前先去参观了陶寺遗址。对陶寺尧都和尧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博物馆内通过现代特技音像让我们更直观的还原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世界上最早的圭表、中国最早的汉字“文”和“尧”。让我不由的感叹古人的智慧。在4300多年前人类就会利用太阳的影子和地上参照物发明了24节气,为农耕文明奠定了有用的科学依据。</p>  <p class="ql-block">在“最早中国”展厅镇馆之宝“龙盘”,盘子里面绘制的是早期龙的图腾,“龙盘”的出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中华第一龙”的模样,也让“龙的传人”这句话实至名归。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最早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2楼晋霸春秋展厅一和二,全面展示了晋国在临汾大地上的发展脉络。晋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晋文公(重耳),因为他开创的晋国霸业,称霸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临汾是晋国的核心,这里是晋霸春秋的策源地,除了闻名中外的曲沃曲村天马遗址——曲村晋国贵族墓地,在近年来山西考古历程中,临汾地区周围发现了大量春秋时期的高等级墓葬,比如翼城大河口的霸国墓地、隰县瓦窑坡墓地等,都和晋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展厅陈列着大量的文物,随葬物品彰显着主人身份,也彰显着时代进步。在这一展厅,无论是从造型,还是纹饰、用途方面的青铜器都传递着上千年的讯息,让人领略到历史的风采,也感受到晋国励精图治的精神。特别是有些镇馆之宝制造技艺精致,纹路和描绘图案之精细,让人无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工匠精神。</p>  <p class="ql-block">来到3楼,映入眼帘的是“千秋平阳”展厅。“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来源于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地(今临汾的翼城曲沃一带),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地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山西简称“晋”由此而来。晋国在春秋时期强盛。晋文公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后来三家分晋,韩、赵、魏成为战国七雄,临汾地区曾是晋国的重要区域。</p><p class="ql-block">临汾因濒临汾水而得名,在历史上,临汾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叫做“平阳”。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嫌“平阳”与“平杨”谐音,认为不吉利,于是改平阳县为临汾县。唐朝初年又改回晋州。</p><p class="ql-block">平阳是临汾的古称,二者指的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所以“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来源于临汾地区的晋国;临汾是山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平阳”。三者在历史、地理和名称演变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叹平阳历史。临汾,古称平阳,因筑城于平水的北岸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第四展厅“千秋平阳”, 一股浓郁的地域文化之风扑面而来。该展厅由五个部分“千秋平阳”“青史铁鉴”“粉墨登场”“平水流韵”“般若之光”组成,讲述了历代以来临汾境内不同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1、其中“平阳沿革”部分,勾勒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之大线索,建立历史发展必不可少的序列感;2、“青史铁鉴”部分,以汉代铁官“绛”为主体,全面展示平阳冶铁的滥觞、兴盛、发展的辉煌;3、“粉墨登场”部分,演绎平阳戏曲之乡的历史传承;4、“平水流芳”部分,彰显平阳金元木板雕刻中心的重要地位,明清平阳木板年画的特色文化;5、“般若之光”部分,全面展示佛教在平阳地区的传承和兴盛。</p>  <p class="ql-block">特别一提的是《赵城金藏》,它是我国一级文物,共有6980卷,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是金代初年由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崔员外之女崔法珍断臂发愿,募化刻印这部煌煌巨著。这部藏经以我国第一部木刻版汉文大藏经《开宝藏》和少部分《契丹藏》为底本,历时三十年完成。因为它藏在赵城县(今属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所以后人将它定名为《赵城金藏》。因为全世界保存下来的金代全藏刻书极少,其它流传下来的金代藏经仅有十几卷,而这部《赵城金藏》约留存四千余卷,较为完整,又是传世孤本,因而被视为稀世瑰宝。如果说御用法宝《乾隆大藏经》是中国历史上清朝盛世所修的盛大典藏,那么,年代更久远、版本更珍奇、经历更曲折、发心更宏远的《赵城金藏》则是当今时代最有价值的盛世珍藏!</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在抗日战争时期曾险遭侵略者毒手。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赵城,广胜寺距日军据点仅1公里。经书便被秘密转移到广胜寺飞虹塔内封存。1942年,日本政府派遣“东方文化考察团”到赵城活动,并提出要在5月2日登飞虹塔游览,《赵城金藏》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广胜寺力空法师立即向八路军求助。在当时的太岳军区政委薄一波指示下,秘密转移至安全地带。在以后的几年里,《赵城金藏》又几经辗转,直到解放,尚存的4330卷又9大包的《赵城金藏》被分装42箱,从涉县经邯郸安全运到北平。</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大型古籍修缮项目。1949年4月30日,当《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由于多年保存条件恶劣,多数经卷已经潮烂断缺,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国家专门调来4位富有经验的装裱师傅帮助修复,历时17年,终于在1965年修复完毕。《赵城金藏》不仅极具有佛经的版本价值,也饱含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透射出中国人民为法忘躯、爱国护教的精神追求。这部历经了重重磨难、创造了千年传奇的大藏经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校勘,终于得以原样面世。</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既是佛书,也是涉及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等领域包罗万象的古籍,被佛教界誉为‘天壤间的孤本秘笈’,因当今世上已成为孤本,因此而被视为稀世珍宝。现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百五十九卷。</p>  <p class="ql-block">游览整个临汾博物馆,仿佛徜徉于斑斓的历史隧道之中。感受最早中国,尽览晋与三晋波澜壮阔的文化风貌,勾勒临汾地区自秦汉至清代文明进程。慢步在博物馆内,眼光和心灵与几千年的文明交汇,慢慢地把岁月褶皱里的文明慢慢品味,然后把这些值得珍藏的时光和片段收藏,在空闲的时间里打磨回味,让人类的文明记忆越发的珍贵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