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青城叠翠,雾绕峰回见仙踪</b></p><p class="ql-block"> 晨雾是青城山的第一缕呼吸。当成都平原的鸡鸣还在薄雾里打盹,青城后山的涧水已率先醒了,顺着青灰岩层的褶皱往下淌,撞在布满青苔的卵石上,溅起的水珠还没落地,就被从山谷里漫上来的雾裹住,凝成半透明的珠串,挂在冷杉的针叶尖上。我踩着晨露往山里走,脚下的石板路是明清时铺就的,被千年的脚步磨得发亮,却仍藏着几分野性——偶尔会有根系从石缝里钻出来,像老人青筋凸起的手,轻轻托住行人的鞋底,提醒你这山不是死寂的风景,是活着的。</p><p class="ql-block"> 过了五洞天,雾忽然密了。不是江南水乡那种软绵的雾,是带着山骨的雾,能摸出凉润的质感。抬手拂过,指尖会沾一层细水珠,凑近闻,有松针的清苦、腐叶的温润,还有崖壁上石菖蒲的淡香。原本清晰的石阶忽然隐在雾里,只余下前方行人的衣角在雾中晃动,像极了古画里没画完的笔触。偶尔有山风穿雾而来,带着涧水的轰鸣,却看不见水流的影子,只能循着声音找去,待雾稍散,才看见一道银练从崖上坠下,砸在深潭里,激起的水花又被新的雾接住,成了流动的白纱。</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青城的“叠雾”了——不是一层雾盖着山,是雾与山叠在一起,山是骨,雾是魂。赤城峰的岩壁是赭红色的,雾漫上来时,红与白揉成朦胧的胭脂色;圆明宫旁的竹林是碧绿色的,雾绕过去时,绿与白染成淡青的玉色;就连天师洞前的千年银杏,也在雾里换了模样,苍劲的枝干隐在雾中,只漏下几片金黄的叶子,飘在雾里,像从天上撒下的碎金。我站在“天然图画”坊下,看雾从对面的山峰漫过来,先遮住山尖,再顺着山势往下淌,把亭台、古木、石阶一一裹进白纱里,最后连自己也被雾围住,只听见耳边的鸟鸣、涧声,却看不见声源,仿佛整个人都浸在一幅流动的水墨里,成了画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这般灵秀的山水,自古便是道家修行的秘境。东汉顺帝年间,张道陵携弟子入蜀,行至青城时,正遇一场大雨,他躲在一棵古柏下避雨,抬头望见雨雾中的山峰——红崖被雨水洗得发亮,绿竹在风中弯腰,涧水暴涨却不汹涌,顺着山谷的走势蜿蜒而去。他忽然驻足,对弟子说:“此山有天道之形,水顺谷、竹顺风、崖顺雨,万物皆随自然,是修道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青城山,还藏在巴蜀腹地的烟霞里,没有如今的石阶,没有亭台,只有野路、古木、流泉。张道陵带着弟子,沿着山涧往上走,渴了便饮涧水,饿了便采山间的猕猴桃、野栗子,夜里就宿在岩洞里。有弟子问他:“师父,我们何时开始炼丹、诵经?”张道陵却指着身边的流泉说:“你看这水,遇石则绕,遇洼则聚,从不强求路径,却能终归江海——这便是‘道’。我们先学水,再学山,最后学雾,待能与这山、这水、这雾同息,自然能悟出道法。”</p><p class="ql-block"> 他真的带着弟子“学水”。每日清晨,他们便坐在涧边,看溪水如何绕过巨石,如何穿过乱石滩,如何滋养岸边的草木。有一次,涧水冲来一块巨石,挡住了水流的路,弟子们想搬开石头,张道陵却拦住了。他说:“你们看,水不会硬撞石头,它会从石头旁边绕过去,时间久了,石头旁的泥土会被冲走,石头自然会慢慢移动。这便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人若像水一样,不与自然对抗,顺应它的规律,反而能成大事。”</p><p class="ql-block"> 后来,当地百姓说青城山中有“六大魔王”,能呼风唤雨,让庄稼颗粒无收。弟子们请张道陵作法驱邪,他却先花了三日,走遍青城三十六峰。他看赤城峰的日出如何染红云海,看沙坪的竹林如何在风中保持柔韧,看丈人山的岩石如何抵御风雨——他发现,所谓“魔王”,不过是山中的精怪借山势兴风作浪,若以法器硬拼,反而会破坏山体的平衡,违背天道。</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选了个雾最浓的清晨,在丈人山下设坛。彼时雾大得连坛前的香炉都看不清,他却不慌,只是盘膝而坐,指尖掐诀,口中念的不是驱邪的咒,而是《道德经》里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念到第三遍时,雾忽然动了,像是有无数双无形的手在搅动,接着便听见山谷里传来轰鸣——不是魔王的咆哮,是涧水暴涨、山石滚动的声音。待雾散时,百姓们看见六大魔王的巢穴已被山洪冲毁,而张道陵仍坐在坛上,衣袂未湿,只是笑着说:“我未动一兵一卒,是山自己醒了,水自己清了,天道自会涤荡邪祟,何须人力强为?”</p><p class="ql-block"> 如今再去天师洞,还能看见张道陵当年坐过的那块青石,石面上有浅浅的凹痕,像是常年盘膝而坐留下的印记。洞前的千年银杏更粗了,需三人合抱,枝叶如伞,遮天蔽日。每到清晨,雾从树间穿过,松针上的露珠滴落在青石上,发出“嗒嗒”的响,像是山在与这位老道士对话。有守观的道士说,在月明星稀的夜晚,能看见张道陵的身影在银杏树下徘徊,手里拿着一把竹扫帚,轻轻扫着落在青石上的落叶——不是刻意清扫,只是顺着风的方向,把落叶归到树根旁,让它们化作养分,滋养这棵古树,也滋养这片他守护了一生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从天师洞往上行,过了掷笔槽,便到了常道观。这里是唐代道士杜光庭晚年隐居的地方,观前的石桌上,还留着他当年写字的痕迹——不是刻上去的,是常年蘸着晨露写字,墨汁渗进石缝,留下的淡黑色印记,像极了雾里的墨迹,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杜光庭初到青城时,常道观还是座破败的小庙,院墙塌了半截,殿里的神像也蒙着灰尘。弟子们想重修庙宇,他却摇了摇头,指着院墙外的竹林说:“你们看,这竹子长在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地,却能长得笔直;这院墙倒了,是因为它太硬,不肯顺着风雨的力道让一让。我们不如就着这破庙住,学竹子的柔韧,学雾的包容,反而能离道更近。”</p><p class="ql-block"> 他每日的功课不是诵经炼丹,是“观山、听水、悟雾”。清晨,他会坐在掷笔槽旁,看溪水如何从崖上跌落,撞在岩石上溅起水花,再顺着槽道蜿蜒而去。溪水有时急,有时缓,急时像奔马,缓时像丝绸,却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流——他说:“水无常形,却有常心,这便是‘顺应’的道理。人若能像水一样,遇急则快,遇缓则慢,不执着于形,只坚守本心,自能在世间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 正午雾散时,他会沿着山路往上走,走到老君阁前,看阳光穿过古木的缝隙,洒在石阶上,像铺了一层碎金。他不说话,就坐在石阶上,看蝴蝶在花丛中飞,看松鼠在树上跳,看远处的山峰在阳光下泛着翠色的光——他说:“自然无小事,每一只蝴蝶、每一只松鼠,都是天道的使者,它们不刻意做什么,却在无形中维持着自然的平衡。人若能像它们一样,不强行干预,只做好自己,便是在践行道法。”</p><p class="ql-block"> 傍晚雾起时,他会在观前的石桌上铺纸,蘸着晨露写字。有一次,他写“道法自然”四个字,刚写完最后一笔,雾便漫了过来,把字迹晕开。弟子惋惜地说:“师父的字被雾毁了。”杜光庭却笑着摇头:“你看,这字虽然没了,可‘道法自然’这四个字,不就藏在这雾里吗?雾会散,字会消,但自然的道理,却永远不会消失。”</p><p class="ql-block"> 他还喜欢在雾里弹琴。观里有一张古琴,琴身是百年桐木做的,琴弦是蚕丝做的,常年被雾滋润,音色格外清润。每当雾浓时,他便坐在窗前,拨动琴弦,琴声穿过雾,在山谷里回荡,与涧声、鸟鸣、风声混在一起,成了自然的乐章。有一次,一位樵夫路过,听见琴声,竟忘了砍柴,站在雾里听了半晌,待琴声停了,才说:“这琴声里有山的稳、水的柔、雾的淡,听了让人心里平静。”杜光庭说:“不是琴声好,是这山、这水、这雾好,我只是把自然的声音弹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如今,常道观的院墙早已重修,但杜光庭当年种下的那片竹林还在。每年春天,新竹破土而出,顺着山势生长,不挤不抢,每一根竹子都有自己的空间。雾绕过来时,竹林里便飘着竹香,若有若无,让人想起杜光庭说过的话:“自然不偏心,给每一种生物都留了位置,人若能懂这个道理,便不会争、不会抢,与自然和谐相处。”</p><p class="ql-block"> 从常道观往下来,走不多远,便是月城湖。这是青城山下的一汪碧水,像一块翡翠嵌在群山之间。雾浓时,湖面会起一层薄雾,把湖水、游船、岸边的柳树都裹进白纱里,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雾,哪里是天。有游人坐在游船上,撑着油纸伞,慢慢划过湖面,伞沿的水珠滴落在水里,激起一圈圈涟漪,涟漪又被雾裹住,成了流动的圆。</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湖边的石阶上,看雾在湖面流动,忽然想起庄子的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前总觉得这话抽象,直到此刻站在青城的雾里,才忽然明白——当雾裹住你的时候,你分不清自己是在雾里,还是雾在你心里;当你看着湖水与雾融为一体时,你分不清自己是在看湖,还是湖在看你;当你听着涧声、鸟鸣、风声混在一起时,你分不清自己是在听自然,还是自然在听你。这便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刻意追求的结果,是当你放下自我,融入自然时,自然而然达到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庄子曾说:“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张道陵在青城修道,不炼丹、不驱邪,只学山、学水、学雾,便是虚静无为;杜光庭在青城隐居,不重修庙宇、不追求名利,只观山、听水、悟雾,便是恬淡寂漠。他们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留下了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这种智慧,就像青城的叠雾,看似缥缈,却藏着最实在的道理: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过客,是自然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就像这月城湖的水,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山上的雨水、涧水汇聚而成的;就像湖边的柳树,它不是孤立生长的,是靠着湖水的滋养、山风的吹拂、阳光的照耀才长大的;就像山间的雾,它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靠着湖水的蒸发、山林的湿气才形成的。人与自然,就像水与湖、柳与水、雾与山,相互依存,相互滋养,缺一不可。</p> <p class="ql-block"> 午后,雾渐渐散了。阳光穿过云层,洒在青城山上,把漫山的古木照得发亮。我沿着湖边的小路往山上走,路过一片茶园,茶农们正在采茶,指尖在茶树尖上轻轻一捏,一片嫩绿的茶叶便落在竹篓里。他们采茶的动作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茶树,也像是怕破坏了山间的宁静。有位茶农告诉我,青城的茶叶之所以好喝,是因为这里的雾多、水好、土肥,更因为采茶人懂得顺应时节——春天采明前茶,夏天采雨前茶,秋天采秋露茶,从不强行采摘未成熟的茶叶。“这就像做人,”他说,“要顺着自然的规律来,急不得,也强不得。”</p><p class="ql-block"> 继续往上走,便到了上清宫。这里是青城山顶的道观,站在观前的平台上,能俯瞰整座青城山。远处的山峰层层叠叠,像海浪一样起伏,近处的古木郁郁葱葱,像翡翠一样耀眼。偶尔有雾从山谷里漫上来,绕着山峰转一圈,又慢慢散去,像是山在呼吸。我站在平台上,迎着山风,忽然觉得自己变得很轻,像一片叶子,像一缕雾,像一滴水,与这山、这水、这雾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想起张道陵当年在青城羽化时,弟子们问他有什么遗言,他说:“我没有离开,我只是变成了这山的一块石、这水的一滴水、这雾的一缕气,永远陪着你们,陪着这青城山。”如今想来,他没有说谎——当你走在青城的石板路上,脚下的石头可能就是他;当你喝着青城的涧水,杯中的水可能就是他;当你站在青城的雾里,身边的雾可能就是他。他没有消失,是融入了自然,成了自然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杜光庭晚年时,曾写过一首诗:“青城三十六峰高,云气漫山雪欲飘。独倚阑干望明月,数声清磬落松涛。”如今,我站在上清宫前,望着远处的明月(虽然是午后,但想象着月夜的景象),听着观里传来的磬声,又听见松涛在耳边响起,忽然觉得这首诗不是写出来的,是从青城的山、水、雾里自然流淌出来的。就像张道陵、杜光庭的智慧,不是悟出来的,是从青城的山、水、雾里自然体会到的。</p><p class="ql-block"> 站在老君阁前,俯瞰整座青城山,雾在山谷里流动,像一条白色的带子,绕着山峰转。忽然想起张道陵说过的话:“道在自然,如雾在山。”是啊,这青城山的雾,不就是“道”的样子吗?它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无处不在;它没有刻意的方向,却始终与山相依;它滋养着山上的草木,也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而那些在青城山上修行的道士,不就是从雾里、从山里、从水里,悟透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吗?</p><p class="ql-block"> 他们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留下了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这种智慧,就像青城山上的翠色,历经千年而不褪;就像山间的雾,历经千年而不散;就像涧里的水,历经千年而不息。它告诉我们,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也不是自然的过客,而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像青城山一样,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翠色如染,仙踪常驻。</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开始下山。沿着来时的石板路往回走,身后的青城山渐渐被暮色笼罩,偶尔有雾从山间漫上来,把古木、亭台、石阶一一裹进白纱里。走在山脚下,回头望,看见上清宫的飞檐在雾中若隐若现,像极了神仙的居所。忽然想起出发前朋友问我的话:“你去青城山,是为了看风景,还是为了探仙踪?”</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答不上来,现在却忽然明白了——青城的仙踪,不是神仙的踪迹,是张道陵、杜光庭与自然共生的痕迹,是茶农采茶时的轻柔动作,是涧水流动时的顺应之势,是雾起雾散时的自然之态。而青城的风景,也不只是山上的古木、山下的湖水、山间的雾,是这风景里藏着的“道法自然”的道理,是这道理滋养出的“天人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走在山门外,看见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青城天下幽”五个字。从前觉得“幽”是指清静,现在却觉得“幽”是指包容——包容山的刚、水的柔、雾的淡,包容人的来、人的去、人的悟。就像这青城山,历经千年风雨,却始终保持着翠色,始终萦绕着雾气,始终吸引着人们来探寻仙踪——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神奇,是因为它教会人们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坐上返程的车,透过车窗往回看,青城山渐渐消失在暮色里,只有那片翠色、那缕雾气,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忽然想起杜光庭说过的话:“雾会散,字会消,但自然的道理,却永远不会消失。”是啊,青城的叠雾会散,青城的叠翠会随季节变化,但“道法自然”的道理、“天人合一”的境界,却会像青城的山、青城的水、青城的雾一样,永远留在世间,滋养着每一个懂得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