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家门口的国保地——明秀寺

春意盎然

<p class="ql-block">国庆8天假期,思忖要去哪里,但想到人潮汹涌的场景,又作罢。正好妹妹提议,太原有38处国保单位,好多未曾踏足,何不趁此长假探寻一二。</p><p class="ql-block">第一个目的地选定晋源区王郭村的明秀寺。国庆第一日是个阴天,出发时已是八点多,淡灰色的天空,映着远处深灰色山的轮廓,好像走进一幅水墨山水画,一下子将城市的喧嚣隔在身后,身边的一切都是宁静的、柔和的。</p><p class="ql-block">车行半小时就到达王郭村村口了。王郭村这个村名并不是第一次听说,山西博物院和北齐壁画博物馆中展出的娄睿墓和虞弘墓文物和壁画即出土于此地。而王郭村名字的由来,有说北齐明将斛律金被封咸阳王在此筑城而得名;也有说这里可能是晋阳城的外廓。不管是哪种说法,总之王郭村是个有历史、有典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明秀寺</b></p><p class="ql-block">中秋将至,又是国庆,许是走亲访友的人多,不宽的主街上车水马龙,好不容易穿过热闹人群,行至村边一条窄的柏油马路上,再向东行进,终于看到绿色挡板开口处,显露出的灰色飞檐斗拱。</p><p class="ql-block">明秀寺,坐西朝东,二重院落,中轴线上依次是山门(天王殿)、过殿(弥勒佛殿)和大殿(大雄宝殿),两侧是配殿和禅堂,山门两侧是钟鼓楼。寺庙最早建于汉朝,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构。但据说建寺起僧侣香火不断,即使文革特殊时期,寺庙成了学校,老住持仍旧住在庙里给孩子们敲钟当上下课铃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地是南侧门,时间尚早,除了我们两人未见其他游人,但几个穿黑色或灰色衣袍的僧人,及工作人员正在洒扫。从虚掩的山门出去,寺门外堆砌着施工材料,稍显凌乱。山门两侧的钟鼓楼,寂然无声的矗立着,门前立着的碑显示,明秀寺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山门殿内左右各两尊金刚力士,乍一看怒目而立,但细看眉目间却是戏谑嗔怒的可爱。</p> <p class="ql-block">跨过门槛,便是第一进院落了,在淡灰色苍穹中更觉空旷寥落。正面是清代建的过殿,原来北侧是观音殿,南侧是地藏殿,早已湮没于岁月中,现存是新建的禅房。正殿前几棵高大的古树肃穆而立。</p> <p class="ql-block">一位管事的工作人员主动叫来保安给我们打开过殿大门。阴天,又是掩着厚布门帘,殿内光线极暗,适应良久才看清,中间一佛是憨态可掬的布袋和尚,工作人员纠正我们说应称弥勒佛,边上两位神仙也是一副喜乐娇憨模样,工作人员又告诉我们这两位是“和合二仙”,而且是真实存在的两位神仙,即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此二位高僧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后来两位高僧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这让我想起张继的那首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span>。</p><p class="ql-block">也许看我们一副虔诚求知的模样,工作人员又打开他的手机,念给我们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曾经的一段颇具佛理的对话,寒山问:</p><p class="ql-block">“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p><p class="ql-block">拾得笑答:</p><p class="ql-block">“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p><p class="ql-block">是啊,一句“我不记得你”,已是释然。时间终会让一切都变得轻轻浅浅。</p><p class="ql-block">据说原来的大殿里供奉的是着十八罗汉与木雕佛像,后来损毁了,但有些却是被盗毁,尤其是盗毁行为就发生在最近的2000年左右。那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被称为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虞弘墓,1999年在此被发现,当时部分出土文物正是存放在明秀寺,媒体的宣传也引来了不法分子的觊觎。大概这也是寺内殿门紧闭,不愿让人拍照打卡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弥勒佛后还有一尊倒坐观音像,管理人员说像的下半身是原构,面部是近代新塑,所以这尊观音像看起来不是那么秀美端庄。难道真是现代人的审美退化了吗?</p> <p class="ql-block">过殿背后</p> <p class="ql-block">穿过过殿,进入第二进院落,正对着就是建于明代的大殿了。蓝琉璃剪边的歇山顶映着天光,五踩斗拱层叠如云,匾额上“便是西天”几个字极是洒脱醒目。</p> <p class="ql-block">推开厚重的门进入大殿,一束微光也跟随着进入,尘埃在光束中浮沉,三尊金身佛像蓦然入眼——过去、现在、未来佛端坐莲台,背衬金龙盘绕的佛光,木雕泥塑的祥云纹饰繁复如织。佛前四尊胁侍低眉垂目,力士筋肉虬结,彩绘的袈裟上朱砂与石青未褪,仿佛昨日方施。网上查资料,这些塑像为明代中期作品,又存留金时期风格,但遗憾的是2000 年和 2001 年,释迦牟尼佛头像、弥勒佛头像、阿难头像以及 2 尊胁侍头像先后被盗,现在看到的是文物保护工作者重塑复原后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微光下依稀可见两侧山墙上色彩斑驳,来前查资料知道大殿内保存下来80余平米明代壁画,内容包括《佛说法图》和《千佛图》。寺内光线极暗,也不允许拍照。管理人员提示可以扫描门口二维码下载照片,这些图片便是下载得来。</p><p class="ql-block">正殿东墙千手观音壁画,千只手掌如孔雀开屏般舒展,每根手指都细腻如丝,仔细看这个观音有12面。</p> <p class="ql-block">正殿南墙千佛图最见匠心,数百尊小佛排列整齐,却无一雷同。仔细看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经卷,有的面露微笑,有的目垂悲悯。</p> <p class="ql-block">大殿是一位保安人员开锁带我们进来的,经他同意我们未开闪光灯拍了几张佛像照,但被前面那位管理人员看到后,很生气的阻止,而且下了逐客令,当即锁门声言今天不再开门允许其他人参观大殿了。这和其他寺庙巴不得多些人参观,多捐些香火钱的做法大相径庭,网上有几篇游记对明秀寺这种做法也是颇有微词。但细细想来,这也许是一种历经劫难后的淡然,也是看透繁华后的清醒。这也理解了,为什么明秀寺僧侣不断,贡品丰富,但却没有那种香火缭绕的热络,而是一种近乎肃穆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寺内随处可见的花草又让寂静中多了些许鲜活和灵动。</p> <p class="ql-block">来前查资料得知,王郭村内还有台骀庙和张家古院。从明秀寺出来,一路询问,但大部分村人并不太清楚台骀庙是哪个,村里好几处寺庙呢。就这样我们在老村幽静的街巷中穿梭,低矮的砖墙院里,稀疏的篱笆墙上,探露中的几朵小花、几处瓜果、几枝红红的辣椒,让这秋日的寂寥中多了一份亮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真武庙</b></p><p class="ql-block">先找到的是王郭村真武庙,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记载,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重建,道光、咸丰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重修。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东西21.9米,南北59.85米,占地面积1310.71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戏台、献亭、正殿,两侧为东、西配殿及耳殿。</p><p class="ql-block">但庙内不见一人,我们从虚掩的栅栏进到庙内,殿内是看不到的,现在所看到的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家大院</b></p><p class="ql-block">在老村中一隅找到了张家大院。网上查得张家大院始建于清代,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院落坐北朝南,为“二进二出”结构,内有房屋30间,其中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10间,南厢房包括大门5间,占地面积869.94平方米,整个院落北高南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伦理道德观念。虽然历经几百年风雨沧桑,老宅院依然显得肃穆威严,深色长条青石上灰色的砖墙高高耸立,门楼上的飞檐斗拱精致细腻,只是门板上印痕道道,门环和门钉锈色斑斑,门前青石台阶棱角已磨平,缝隙里长出了青苔。</p> <p class="ql-block">热心的村民告诉我们,这所宅院有人居住,从边上的小门就能进去。穿过门洞,进到的应该是第二进院落,院中未见人影,擅自闯入已经是不礼貌了,所以赶快拍了两张照片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院子的西厢房墙上刷的毛主席语录,很有年代感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台骀庙</b></p><p class="ql-block">几经询问,在一个小区院里终于找到了台骀庙。怪不得村人不知道呢,庙宇匾额上书写为昌宁公祠。</p><p class="ql-block">台骀,黄帝的五世孙。是比大禹治水还早的治水人物,由于他治水成绩优异,被后世奉为汾水之神。众所周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太原地区端午粽习俗却是源自台骀。据说当年台骀带领众人凿通灵石口时,十分艰辛,眼看随身携带的干粮就要告罄,工期还是遥遥无期。于是家乡的老百姓用芦苇叶包裹糯米、红枣, 煮熟后置放竹筏上顺流而下,解决了治水众人的后顾之忧,治水最终得以成功。之后沿袭成俗,太原地区就留下了五月初五包粽子的习俗。</p><p class="ql-block">山西省在汾水流域,现存四座台骀庙,而王郭村台骀庙,是众多台骀庙中建筑最早的一座。但始建于何时却是无考,只是据史志记载,早在唐代就有此庙。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2),后晋主石敬瑭封台骀为昌宁公,台骀庙又称昌宁公祠。后寺庙屡毁屡建屡修,直至清道光19年(1839年)再次重修,后又逐渐荒芜,到文革时期破四旧彻底毁坏不存。只有台骀神像为村民保护至今,现存放在新修的昌宁公祠堂内。</p><p class="ql-block">另外台骀因先祖善制弓箭,而被赐姓张,因而台骀是张姓祖先。台骀庙,也是张氏家族祠堂,被称为“除黄帝陵之外中华第二最古景观”,王郭村台骀庙为目前我国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张氏祠堂。网上还查到,少帅张学良后人2016年专程来到张氏祖祠寻根祭祖,之后还参观了前面所述的张家老宅。</p> <p class="ql-block">现今台骀庙只剩下一座新修的大殿。殿门紧锁,无法入内。透过窗棂,大殿内供奉着两尊破损严重的明代彩塑。中间的台骀神像只剩半身,彩塑基本脱落殆尽。另一尊塑像是张姓之先祖。看着塑像中裸露出的木架,似生生白骨一般,内心不由戚戚然……</p> <p class="ql-block">已近午时,走回到明秀寺,开车又回到村中主街,找到一家卖羊杂割的小店,现做的汤热气袅袅,点缀着绿色的葱花香菜、红色的辣椒末,顿感食欲大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关帝庙</b></p><p class="ql-block">早上来时就路过关帝庙,但不开门,午饭后再去看还是大门紧闭,只拍了一张庙外观。关帝庙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一1722),道光二十年重修,一进院落。现存大殿为清代。该庙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天主教堂</b></p><p class="ql-block">村东口路南耸立的天主教堂,最早建于清,义和团运动中神父及教徒被杀100多人,文革中教堂遭破坏,宗教活动被中止,改革开放后教事复兴,现在有教友200多人。</p> <p class="ql-block">该踏上归途了。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将村庄、屋舍都笼罩在一片宁静祥和之中。而我的内心也是这般静谧柔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