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扙国之年】《人间至味:清欢和团圆》

鄂南老壇

<p class="ql-block">《人间至味:清欢和团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间至味是清欢”与“人间至味是团圆”这两句话,仅一词之差,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又同样深刻的人生境界和情感追求。</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品味二者的异同与深意:</p><p class="ql-block">一、出处与本源意境</p><p class="ql-block"> 人间至味是清欢: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这句词是苏轼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乌台诗案”被贬)后,于野外游览品茗尝鲜时写下的。其完整的语境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p><p class="ql-block"> 意境:这里的“清欢”指的是一种清淡的欢愉。它超越了感官的刺激和物质的丰盛,是一种在简单、宁静、自然中寻得的心灵满足。是雨后清新的空气,是一杯清茶的余香,是远离官场喧嚣后与自然为伴的闲适。它强调的是向内求索,回归本真。</p><p class="ql-block"> 人间至味是团圆:这并非直接出自某首古典诗词,而是现代人对传统情感(尤其是春节、中秋等节日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以家庭为本位的集体文化心理。 </p><p class="ql-block"> 意境:“团圆”象征着圆满、和谐、相聚。它可以是除夕夜的年夜饭,是中秋夜的明月光,是漂泊游子归家后的温暖。它强调的是向外联结,情感共鸣,是建立在亲密关系之上的热闹与温馨。 </p> <p class="ql-block">二、核心内涵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三、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人生的两种境界 </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话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更像是人生这枚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活滋味。</p><p class="ql-block"> 1. “团圆”是“清欢”的土壤与背景:经历过热闹的团圆,品尝过浓厚的人情滋味,一个人或许更能体会到喧嚣过后的那份“清欢”的珍贵。正如苏轼,正是经历了官场的纷扰与家庭的变故(爱妻早逝),才更深刻地体会到“清欢”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2. “清欢”是“团圆”的底蕴与升华:能够享受“清欢”的人,往往拥有更丰盈的内心世界。这样的人,在团圆时能更真诚地投入,而不只是流于形式;在离别时也能保有内心的平静,因为他的幸福不完全依赖于外部的热闹。 </p><p class="ql-block"> 3. 共同指向“至味”:无论是“清欢”还是“团圆”,它们都被冠以“人间至味”的称号。这说明了中国人对幸福理解的辩证与通达:最高的美味,既可以是在人群中感受到的温暖与联结(团圆),也可以是在独处时体验到的平静与自在(清欢)。结论 “人间至味是清欢” 更像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历尽千帆后的人生智慧,是“淡”的极致。 </p><p class="ql-block"> “人间至味是团圆” 更像是一种情感归宿,是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是“浓”的巅峰。</p><p class="ql-block"> 对于个体而言,理想的状态或许是:既有享受“团圆”之热闹的能力,也有品味“清欢”之静谧的心境。能在人世间的温情中汲取力量,也能在独处的时光里安顿灵魂。这二者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人间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