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美篇号:20325267</h1> <h1> 平遥县衙位于中国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古城的中心位置。这座历史悠久的官署建筑群始建于北魏时期,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和定型,形成了如今的规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可以追溯到元代至正六年(1346年),至今已有超过六百年的历史。整个县衙建筑群坐北朝南,采用轴对称布局,南北轴线长度约为二百余米,东西宽度约为一百余米,占地面积达26000余平方米,建筑群主从有序,布局对称,前朝后寝,左文右武。平遥县衙作为中国现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县衙。</h1> <h1>平遥县衙大门</h1><h1>大门上一幅长联:</h1><div><h1>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力费钱就胜人终累己</h1><h1>要酌理要揆情要度世事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造孽难欺天</h1></div> <h1> 天不作美,阴雨绵绵,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人们冒雨走进县衙大门。</h1> <h1> 进入大门眼前赫然开阔,迎面是县衙第二道门--仪门,面阔三间,两侧各有一个角门,两厢为赋役房。</h1> <h1>赋役房,即县衙收取赋役钱粮的办事处。</h1> <h1> 仪门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1619)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须遵循礼制。中门平时关闭,只在县太爷出巡、回衙、恭迎上宾、重大庆典时方才开启。平时走两侧便门,两侧便门东为"人门",西为"鬼门"。一般人两门皆可出入,惟提审、押解犯人,必须走鬼门。</h1> <h1>仪门门外有楹联曰:</h1><h1>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 </h1><h1>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h1><h1>此联通过对比反衬出衙门内外氛围的天壤之别。</h1> <h1> 穿过仪门,就到达了大堂院。此处庭院宽敞,配有月台的大堂巍然高耸于正面。东西两庑各有房11间,统称"六部房",与中央六部相对应,文东武西,是县衙中的主要职能机构。初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h1> <h1>大堂<p> 县衙中的主体建筑,明代风格。是知县审理重案、要案、命案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它坐北向南,面阔五间,东为赞政厅,西为銮驾厅。</p></h1> <h1> 大堂上悬有“亲民堂”的匾额,仔细观看匾额上的“民”字多了点,表示亲民更多一点之意。两侧堂柱楹联上书:</h1><h1>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h1><h1>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h1><h1>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h1><h1>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h1> <h1> 平遥县衙大堂为五楹厅堂,中间三楹为公堂,正中后方屏风上绘山水朝阳图,屏前为官台,上方有官阁,也称"暖阁"。阁上方悬有匾额,书"明镜高悬"。</h1> <h1> 官台上设案,上置"文房四宝"、火签筒、惊堂木,官印盒置于右侧。当日知县升堂端坐,正好是升起朝阳的位置,表示日丽中天,王法公允。观者对古人之设计构思,不禁油然而生钦佩之情。</h1> <h1> 大堂内陈列着七品正堂的部分仪仗,也称"执事"。按照清代规定"知县,青旗四,蓝伞一,青扇一,桐棍、皮槊各二,肃静牌二"。(《清史稿·舆服志四》)知县仪仗没有"回避"牌,因为封建社会的县衙,就是最基层的政权机构,知县的职责便是处理本邑各种事务,无回避百姓之理由,知县应"与小民朝夕相处,勿使隔绝不通也"。知府以上官吏,一般不直接受理民事,出巡时才有资格用"回避"牌。</h1> <h1>宅门<p> 通往内宅的院门,看门人称“门子”,来县衙找知县办事由门子通禀。有时还要贿赂门子求个方便,“走门子”一说由此而来。</p></h1> <h1>二堂<p> 明代建筑,是知县日常办公及调解民事纠纷的场所。东为“简房”,礼房下设,设掌管知县的信件、名片、帖子;西为“招房”刑房下设,存放司法诉讼方面的各种文书档案。</p></h1> <h1>二堂楹联:</h1><h1>与百姓有缘才到此地;</h1><h1>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h1> <h1> 二堂在明代为“退思堂”。后改为“思补堂”。清代亦称“琴治堂”,镌匾悬挂于中央枋檩上方。与对面屏门背悬的“天理、国法、人情”形成一个处理一般民事纠纷的氛围。故二堂可谓清代重视“省刑爱民”统治思想集中体现的场所。</h1><h1> 二堂注重宽恕仁政,只要纠纷平息便达到了目的。少数也施笞杖。</h1> <h1>二堂内部分仪仗</h1> <h1>二堂对面屏门背悬“天理、国法、人情”匾额清晰可见。</h1> <h1> 穿过二堂即为内宅,内宅是明清时期知县的生活区,正房五楹,中间三楹为客厅,两侧套间各一楹,为书斋及卧室。客厅中正面悬挂匾额,上书"勤慎堂"。</h1> <h1>内宅<p> 知县日常生活起居之所,正房为知县的卧室、客厅和书斋。院内东西厢房为客厅,供上级官员或知县的同窗好友来访时居住。平时只有知县一人在此居住,清代规定:知县不准携带家眷。</p></h1> <h1> 平遥县衙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是"大仙楼",上面供奉着守印大仙,即狐仙。清代官衙奉狐仙为守印大仙,不知何故。</h1><h1>大仙楼楹联:</h1><h1>柴米油盐酱醋茶除却神仙少不得</h1><h1>孝悌忠信礼义廉无有铜钱可做来</h1> <h1>大仙楼<p> 元代建筑,楼上供奉保护官印的狐仙,为平遥县衙独有。楼下窑洞为知县的餐厅,院内东房为厨房,西房为炊管人员的住所。</p><p> 大仙楼是平遥县衙中仅存的原建筑物,故而地势偏低。原名观云楼,即知县每日茶余饭后观察四乡天气云晴之所,反映了古代平遥农业在封建经济中的地位。清代改称大仙楼。<br></p></h1> <h1>对弈亭<p> 元至正末年,元帅府都事刘基(刘伯温)遇挫弃官还祖籍(平遥朱坑村)祭祖时,曾与县尹(达鲁海都)在此对弈。</p></h1> <h1>粮厅<p> 粮厅是县衙征粮纳税的场所,也是钱粮师爷及六房中的户房经承书吏办公的地方。此处主管全县的户籍、田粮、财税。厅内备有《赋役全书》,记载全县赋役数额;《鱼鳞图册》,记录全县土地田亩;《户籍册》,记载全县户籍人口。</p><p> 平遥粮厅东西及厅外,有丰年官吏买粮储存的常平仓,以备歉年低价卖于灾民。</p><p> 每年春秋二次催征钱粮,厅内十分忙碌,清廷还规定县官必须亲临现场监督,以防吏役勒索。</p></h1> <h1>磨房 </h1><h1> 当年此处磨房里的石磨、石碾子所碾磨的粮食是专供衙门内吏员之用的。</h1> <h1>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建的县衙钟楼</h1> <h1>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建的县衙戏台</h1> <h1>彰瘅厅</h1><h1>彰瘅:“扬善惩恶”,即扬善惩恶的场所。</h1> <h1>牢狱—关押囚犯之场所,位于县衙的东南一隅。</h1> <h1>牢狱<p> 占地1700平方米,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场所,现保存下来的是牢狱,接见室及狱神庙,其余的男、女水牢已毁。此牢狱一直使用的20世纪60年代,是国内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监狱。</p></h1> <h1>进入牢狱之门,青砖墙上大大的“狱”字格外醒目。</h1> <h1>墙上和地面上展示的刑具令人心生畏惧</h1> <h1>县衙牢狱</h1> <h1>这一部分是轻狱</h1> <h1>这里是重狱</h1> <h1> 每天上午10点,县衙大堂有县太爷升堂断案的表演,其表演内容为:捕头偷了卖肉老板的钱袋子,然后是水验铜钱的故事。请结合以下视频及照片观看。</h1> <h1>县太爷升堂断案视频片段</h1> <h1>原、被告向县太爷陈述案情</h1> <h1>县太爷大堂审案</h1> <h1>证据确凿,捕头认罪画供。</h1> <h1>县太爷宣判</h1> <h1>戴枷押入大牢</h1> <h1>县太爷退堂</h1> <h1><i>摄影、编辑、制作:</i></h1><h1><i>银杏叶(雷庆)</i></h1><div><br></div><h1>2025年8月23日拍摄</h1><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观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