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南京明城墙密码

点石成金

<p class="ql-block">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仿佛踏入一部立体的历史书。展厅内,通过实物展品、模型场景和互动装置等,参观者可以一步步揭开这座明代古城墙的神秘面纱,感受其背后的历史沉淀与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享有国家一级博物馆之称的南京城墙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门东边营1号,毗邻中华门瓮城,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作为中国古代城墙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以及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建造密码:匠心工艺解析</b></p><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的建造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展厅中的模型清晰展示了城墙的结构层次,从基础的条石到上部的城砖,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城砖的选材和烧制工艺严格,确保了城墙的坚固耐用。不同地段的城墙根据地形特点采用不同的建造方式,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建造理念。</p> <p class="ql-block"><b>杵声丁丁 筑造大城</b></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的修筑工程,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基本完成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前后历时28年。作为明初最重要的国家工程,其用工之多、耗资之巨、涉及地域之广,在中国古代都城建造史上皆属罕见。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都为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发展增添了光辉一笔。</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有一面砖墙,非常震撼,展示了明代五个省生产的代表性墙砖。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砖块的生产工艺、城墙的建造过程、墙砖的责任制度,还能知道朱元璋当初对都城的规划,以及现存明城墙的位置等信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物勒工名 缤纷砖文</b></p><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砖上保存有大量砖文,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一块块城砖上,可以发现南京城砖的产地和造砖单位、为确保城砖烧造质量而制定的严格的责任制、明初农村劳役组织的变化过程,以及中国姓氏文化、 民间书法和篆刻艺术等宝贵信息。这些信息多不见于典籍,使南京城墙成为一座露天的明初史料库。</p> <p class="ql-block"><b>历史印记:城墙的岁月故事</b></p><p class="ql-block">明城墙的修建与南京的历史紧密相连。作为明代都城的重要防御设施,它见证了王朝的兴衰更迭。在博物馆的历史展区,可以了解到城墙从规划、修建到历代修缮的过程,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感受时代变迁中城墙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b>最高决策朱元璋</b></p><p class="ql-block">朱元璋(1328-1398),明朝开国皇帝,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出身贫苦,少时为游方僧。元末参加郭子兴起义军,征战十余年,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王朝。</p><p class="ql-block">在位期间,朱元璋废丞相制,加强皇权;设五军都督府,创卫所制度;制订《大明律》《大诰》;抑制豪强,整顿吏治,开科举取士,奠定明朝制度。</p><p class="ql-block">应天(今南京)是朱元璋为吴王时的宫城所在,是他势力发展的基点,因此成为了建都的首选。加之便利的交通条件,险要的山水地势,繁荣的社会经济,朱元璋定都南京成为必然。</p> <p class="ql-block"><b>象天法地 都城规划</b></p><p class="ql-block">“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南京城墙的规划建造,深受中国传统象天法地思想的影响。朱元璋及其谋臣对天象、自然地理、原有城市布局等因素综合考虑,并结合礼法制度和风水堪與,规划城墙的形态、皇宫和官署的位置,形成了明代南京城的基本格局。</p> <p class="ql-block"><b>防御智慧:军事设计的巧思</b></p><p class="ql-block">明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在设计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展厅内的防御体系模型展示了城墙、垛口、马面、瓮城等元素的配合。这些设计不仅能有效抵御外敌入侵,还考虑到了士兵作战的便利性和物资运输的需求,展现了古代军事工程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b>明代雄都 攻守兼备</b></p><p class="ql-block">南京明城墙,随明王朝的兴起而修筑。它凭借山形水势,利用高大坚固的墙体、复杂的结构完善的守备系统,组成了南京城的坚固屏障,为明王朝的统治者巩固着一国之都城,也守护着城内百姓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b>文化魅力:传承与当下</b></p><p class="ql-block">如今,明城墙已成为南京的文化符号。博物馆通过展示城墙相关的文化遗产,如碑刻、绘画等,让参观者感受到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同时,展厅也呈现了现代对城墙的保护与利用,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据悉,中国城墙研究目前已形成以《古城墙》系列图书和《中国城墙》辑刊为核心的学术体系,覆盖宏观历史、技术细节、考古新发现以及保护实践等全链条。随着数字技术的引入和国际比较视野的拓展,研究正向更精细化、跨学科化和公众化方向发展。</p> <p class="ql-block">《南京城墙研究》(郑晓青编),专门针对南京城墙的历史、结构与防御体系进行论文集式梳理,提供了南京城墙研究的权威参考。</p> <p class="ql-block">《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全书的核心章节聚焦于北京的16座城门(内城9门、外城7门)。作者喜仁龙并非简单罗列城门信息,而是将每座城门视为独立的文化单元,从建筑形制、历史功能到民间传说,进行全方位解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