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另从当时政治变局中的命运共同体上来分析,崇祯二年(1629)曹学佺削籍归闽,与冯梦龙任职寿宁(1634)存在时间交集。这个时期文人群体在山水宴游的表象下,实则酝酿着形成了对时局的隐忧。林弘衍《林忠宣公集》中“花间醉语皆机锋”的记载,暗示他们的诗酒唱和中包含着对阉党乱政的隐喻批评。这种精神的联结,在明清易代时达到悲剧性高潮——曹学佺最终选择了殉国,而冯梦龙则通过《甲申纪事》延续士人精神,两人的生命轨迹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历史镜像。这些交往留下的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可寻,曹学佺编撰的《石仓十二代诗选》中收录了冯梦龙诗作,鼓山绝顶峰留有徐火勃与冯氏同游的摩崖题刻,而三坊七巷的古典园林格局,仍可窥见当年文人雅集的空间形态。这段跨越吴闽的文化姻缘,最终在《醒世恒言》的《张淑儿巧智脱杨生》等篇目中,转化为对福建风土人情的文学书写。</p> <h3> 冯梦龙晚年投身隆武政权的壮举,堪称晚明士人精神气节的集中展现。冯梦龙在福建寿宁担任知县期间,不仅以政绩卓著闻名,还与传说中的“闽中七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历史背景不仅体现了冯梦龙的个人魅力,也反映了明末社会动荡中,文人士大夫的共同命运和理想追求。可以想见,冯梦龙在福建寿宁任职期间,与闽中七子——曹学佺、谢肇淛、徐熥、徐兴火勃、陈荐夫、林弘衍、邓原岳——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常常相聚于山水之间,或于花间庭院饮酒赋诗,畅谈文学与国家大事。冯梦龙虽以文学成就闻名,但其仕途不顺,屡试不第,这种经历使他更易与同样仕途坎坷的闽中七子产生共鸣。这种志趣相投的交往,不仅加深了彼此间的情谊,也为后来冯梦龙参与反清复明事业奠定了思想与行动的基础。</h3></br> <h3> 明末清初,随着清兵南下,明朝政权岌岌可危。冯梦龙在寿宁任职期满后,返回苏州,但并未选择隐居,而是积极参与反清复明活动。他在福建寿宁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民间史料,并撰写了《寿宁待志》,体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反思,这段经历也使他更加关注国家命运。冯梦龙在福建寿宁与闽中七子的友谊,以及他在福州为唐王政权奔走的历史,充分体现了其文学才华与政治抱负。他在明末乱世中的坚持与努力,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树立了文人士大夫的典范形象。这种精神,至今仍激励着人们对家国命运的关怀与担当。</h3></br> <h3> 在明亡清兴之际,冯梦龙冒险从苏州辗转至福州,加入唐王政权。据记载,他冒着“老夫七旬,要人一个,要命一条”的危险,沿途独自乘船混过清兵的层层关卡,最终抵达福州。到达福州后,他积极为唐王政权奔走,编纂刊印了《中兴伟略》近万册,书中明确表达了他对明朝中兴的期望,并大力颂扬隆武皇帝的政绩。书中提到“恭迓唐王监国,固守闽广一隅,诏谕彰明,招贤纳士,待天下之清,协扶幼主,中兴大务,恢复大明不朽之基业,在兹举矣”,充分体现了冯梦龙对明朝复兴的坚定信念。</h3></br> <h3> 我们现在探索研究冯梦龙,在于冯梦龙有着积极的历史贡献与精神价值。冯梦龙不仅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士大夫。他在福建寿宁任职期间,减轻徭役、改革吏治、废除旧习、整顿学风,为当地百姓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环境。他撰写的地方志《寿宁待志》,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反映了其务实、求真的治学态度。此外,他在福州编纂《中兴伟略》,也为唐王政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彰显了他在乱世中的担当与忠诚。</h3></br> <h3> 《中兴伟略》是冯梦龙在明末清初动荡时期编纂的一部重要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历史责任感。这本书不仅是冯梦龙个人思想的体现,也是他对明朝中兴大业的期望与呼吁。</h3></br> <h3> 《中兴伟略》的编纂背景——《中兴伟略》成书于1645年,当时明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清兵南下,南明政权岌岌可危。冯梦龙在福州期间,积极参与唐王政权的活动,并冒险编纂刊印了《中兴伟略》。这本书的编纂背景与冯梦龙的爱国情怀密不可分,他希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策略建议,为明朝的复兴贡献智慧。</h3></br> <h3> 《中兴伟略》的主要内容——《中兴伟略》的内容主要围绕“中兴”这一核心展开,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h3></br> <h3> 1、历史回顾与反思:书中回顾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衰败的原因,如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强调明朝开国以来的辉煌成就,以及当前面临的危机。2、政治策略与建议:提出了“固守闽广一隅”的战略主张,建议在南方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以对抗清兵。呼吁招贤纳士,选拔贤能之士辅佐幼主,共同治理国家。3、经济与民生建议:主张减轻赋税,发展农业生产,以改善民生。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以积累国家财富。4、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建议恢复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提倡学习历史,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复兴提供借鉴。5、军事与外交策略:分析了清兵的战术特点,提出针对性的防御和反击策略。建议联合其他抗清力量,共同抵御外敌。</h3></br> <h3> 《中兴伟略》的历史意义——《中兴伟略》的编纂和刊印,不仅为唐王政权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体现了冯梦龙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当。书中所提出的策略和建议,虽然在当时未能完全实现,但为后人研究明末历史和抗清斗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本书也彰显了冯梦龙作为一名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h3></br> <h3> 《中兴伟略》是冯梦龙在明末乱世中的一份重要历史文献,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体现了冯梦龙对明朝复兴的深切期望。这本书的编纂和刊印,不仅反映了冯梦龙个人的政治理想,也为后人研究明末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h3></br> <h3> 总之,冯梦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文学创作到仕途奋斗,再到晚年投身反清复明事业,展现了文人士大夫在国家危难之际的责任与担当。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敬仰。(本文结束)</h3></br> <p class="ql-block"> 部份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阅读、关注、转发)</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kezwExyDTw4ARRxydQy9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