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十年前的邮路记忆</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我刚满十岁出头,生活在四川省南江县赶场区街道。那时的赶场区,下辖赶场、关路、关田、红岩、旭光、桥亭、沙滩七个乡镇,街上齐聚了区公所、粮站、供销社、中小学、邮电局、营业所等二十多个区级单位,热闹程度远胜如今。</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在邮电局工作,主要负责邮政邮件的分发与投递。当时的贵民区,是南江县唯一不通公路的区,所有交通物资往来都要经赶场中转,全靠人力徒步运输。贵民区的报刊、信件等邮件,便由赶场邮电支局负责转运——具体来说,就是母亲牵头找临时工,每天背一趟邮件去贵民,往返140华里,邮件约莫二三十斤,不算沉,可路途遥远。一趟运费是二元六角,在那个普通职工月工资仅五十元左右的年代,这算得上不错的收入。但邮件不同于普通货物,半点都不能弄丢,因此,能走这条邮路的,必须是母亲信得过的可靠之人。</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合川老家的表姐来南江小住,她比我大几岁,出身农村,性子吃苦耐劳,也曾多次帮着走邮路去贵民。假期里,我便跟着她,前后走了好几趟,那段经历,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五点多,天还没亮,我们就起身了。背上头天从邮电局领好的邮件,揣着用于邮政部门交接的“排单”,打着手电筒就出发。从赶场街道出发,经赶场碗厂到西坝,再爬上黄泥包,走到沙滩子河时,天才蒙蒙亮。歇够了气,便往楼上坡走,真正的爬山路段就此开始——山路陡峭,尽是崎岖的羊肠小道,好在那时贵民没有汽车,往来徒步的人不少,时不时能碰到给供销社背山货的“背二哥”,倒也不孤单。</p><p class="ql-block"> 爬完楼上坡,顺着平缓路段走一段,就到了旭光乡政府。此时已走了约三十华里,算是完成了少半程。短暂歇脚后继续往红星乡去,这段路没有楼上坡那么陡,多是沿山腰小路缓缓上行,只是走得久了,身子渐渐发沉。约莫中午时分,终于到了红星乡——这是贵民区下辖的一个小乡,藏在山沟里,只有乡政府、小学和几户乡民。有一次,我恰巧碰到赶场小学的王中礼老师在此休假,他和红星小学的付楚国老师是同学,趁着暑假来串门。王老师格外热心,拉着我去小食店吃馒头,十岁出头的孩子在他乡得到老师的关照,那份温暖,我记了大半辈子。</p><p class="ql-block"> 在红星乡歇够后,离贵民就不远了,只剩黄柏垭一个垭口要翻,翻过去下了山,便是贵民街道。通常到下午两点左右,我们就能抵达,迅速交接好邮件,便立刻往赶场返回。回程没有报刊,只有少量信件,负担轻了不少,再加上是往回走,脚步也轻快了许多。路上还能捡些树上掉落的核桃、板栗之类的山货,走在平缓路段时,我甚至会一路小跑,就盼着能早点到家。等走到沙滩子河或黄泥包时,天往往已经黑了,我们便摸着黑,一步步走回赶场街上的家。</p><p class="ql-block"> 除了贵民,假期里我还去过红岩、旭光两个乡镇走邮路。这两个地方同属赶场区,当时也没通公路,不过路途近得多,一趟大半天就能往返,能挣六角钱。因为是本辖区,路上大多是熟人,运气好时碰到乡政府的干部,见我年纪小,还会主动帮我捎带邮件,让我中途就能先回去。比如当时旭光乡武装部的朱部长,就曾多次帮过我。</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再回想那段日子,才发觉格外不易——一个十岁出头的孩子,背着二十多斤的邮件,往返走一百多华里山路,早晚都要摸黑赶路,如今的孩子,大抵是吃不了这份苦的。但我始终觉得,经受过那样的艰难困苦,于人生而言,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它让我早早懂得,幸福从不是凭空而来,也让我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安稳与顺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