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海源寺 ‍我的军旅生涯重要驿站

张树义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我参军入伍来到昆明大板桥炮兵第49团。1978年11月,我在警卫排长任上,和我团另外3名军官调动到昆明军区炮兵。昆明军区炮兵隶属昆明军区,是正军级单位,驻地在昆明西郊海源寺。昆明军区炮兵机关那时从部队调来很多干部,扩充人员是为1979年2月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作准备。我在这里工作了四年,在1983年昆明军区炮兵解散前夕,我又调动回到炮兵第49团,直至1989年转业地方工作。</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的一天,我有事经过昆明西三环海源寺。屈指算来,我离开海源寺已有43年了,里面有什么变化,还是我熟悉的炮兵机关吗?好奇心驱使我停好车子,向海源寺走去。</p><p class="ql-block"> 来到海源寺,原来炮兵机关的大门已不见踪影,看到的是新建的山门,门楣上方“海源寺”三个大字赫然在目。山门的反面,门楣上则写有“忠孝” 二字。顺道进入,眼前,原有的司令部和政治部办公楼、大礼堂、军人食堂、卫生所、球场、干部住宅楼等设施已无踪影,原有的池塘,经改建后,面积扩大了很多,池塘中间一条道路穿过,中段隆起一座小桥,道路把池塘从中间隔开。继续往里走,一块两米见方的石块上,刻写着昆明市委原书记杨健强题写的“海源庄”三个大字。环绕四周,建有“聚仙山道观”、“讲经堂”。在门楣上方牌匾书有“海源寺”的庙宇大门两旁,有啍哈二将塑像把守,身边卧伏着他们的坐骑火眼金睛兽。院里修建了一道曲折长廊,长廊两侧是座椅。院内通幽达静,有少量游客闲坐,一只白鹭轻摇翅膀掠过水面……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既象是供人们朝拜的庙宇院落,又象是一处可以休闲游玩的大众公园。此情此景,让人难以想象,40多年前,这里还曾经是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级机关大本营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走出海源寺,当年的经历、往事一一浮现在眼前。细细一想,在海源寺昆明军区炮兵机关工作的四年,对我来说,是多么值得怀念、多么重要的四年!</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在炮兵机关结识的许多战友至今难忘。政治部组织处唐箭吉处长(原炮49团政委),段录定(后升任成都军区副政委)、袁荣智、耿平干事。 秘书处李声尧处长,刘文华干事。干部处周副处长,王忠良干事、蒙干事。宣传处康乐处长,江明义副处长,袁茂普干事;司令部作训处丁华林处长(后升任炮四师师长)。军务处易成军参谋。等等。我记得,当时司令员张直夫,政委李明。副司令员王建书、赵瑞来、臧副司令。副政委王乃力、张林经。参谋长樊效文(原炮四师师长)。战争结束,我曾陪同王乃力副政委巡回到所属炮兵部队各团参加庆功大会。</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我参加了1979年2月我军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我请战获准,给父母写了家信(权作遗书),以备不测。战中,我和其他战友组成工作组,跟随部队开赴河口前线,了解掌握炮兵部队作战情况,并深入到越南的老街、柑塘。工作组的一位战友(和我一同从炮49团调到炮兵机关)李松柏,既是战友也是我的新闻写作老师,整个战争过程,我跟他学习写作新闻报道,撰写的新闻稿多篇被《国防战士》报采用登载,战后评为优秀通讯员。全组不畏艰险,深入前沿,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任务。战后,炮兵机关给予记功、嘉奖。我们经受了战争的洗礼。</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我在炮兵军级机关,较多接触这一层面的政治工作政策,聆听首长讲话,频繁撰写公文,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协调、文字综合等方面专业能力都有较大提升,这为后面完成部队各项任务、个人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如炮兵机关召开党代会,我作为组织处的一员,直接参与筹备召开会议的具体工作。当我调回炮49团任组织股长,团里召开党代会时,我配合团党委顺利组织完成了召开党代会的任务,时任团政委对我表达了谢意。</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我收获了爱情,组建了家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海源寺现在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  海源寺山门背面。</p> <p class="ql-block">  海源寺的池塘。</p> <p class="ql-block">  海源寺出水池塘。</p> <p class="ql-block">  杨健强题写“海源庄”石刻。</p> <p class="ql-block">  海源寺旁的聚仙山道观。</p> <p class="ql-block">  海源寺讲经堂</p> <p class="ql-block">  海源寺庙宇。</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海源寺炮兵机关营区内,笔者身后是当年的水塘,远处是大礼堂。</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海源寺炮兵机关营区大门,门外为公路,现为西三环快速路。</p> <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作战期间,在河口国境内四连山上,身后河对岸是越南,可看见中越跨江大桥越南一侧桥面已被炸断。</p> <p class="ql-block">  作战期间,与战友在越南老街武警营地大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  作战期间,部队向纵深推进,与战友在越南境内留影。</p> <p class="ql-block">  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纪念章,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左)和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右)颁发。</p> <p class="ql-block">  炮兵机关颁发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嘉奖喜报。</p> <p class="ql-block">  这四年,是我20年军旅生涯的“黄金四年”,这四年,是我个人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四年,这四年,是让人回味不已的四年,这段美好难忘时光将永远珍藏在我心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