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色漫记——圣彼得堡·彼得保罗要塞

一叶扁舟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有两座直辖市,一座是首都-莫斯科,一座是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如果说,莫斯科以历史沉韵与权力威严立世,那么,圣彼得堡则融欧陆风情于文艺浪漫,漾着皇家的优雅。</p><p class="ql-block"> 她的魅力,藏在每一栋老建筑里,藏在每一条青石板上,更藏在涅瓦河的波纹中。这座城市就像一位有故事的老人,用它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诉说着百年传奇。</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中央直辖市,原来叫列宁格勒,面积143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06平方公里。人口大约500万,是世界上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中位置最北的一个,与莫斯科一起合称“两都”,圣彼得堡是“北方首都”。</p><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在莫斯科的西北方向,两地间的距离约七百公里。圣彼得堡位于涅瓦河流入波罗的海的入海口,处于北纬59°~60° 、东经29°~30°之间。主要城区建在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汇聚的三角洲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42个岛屿组成,400多座桥梁连接。地势较低,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境内有大小河渠93条,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威尼斯,意大利一座水城)。</span></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里有俄罗斯重要的海港,其集装箱吞吐量在俄罗斯排第一位;通过运河,货轮可以经过伏尔加河、顿河直达里海和地中海;空中航班可以通往世界各地;公路、铁路交通便利,这里是俄罗斯通往欧洲的重要的海、陆、空口岸。</p> 圣彼得堡简史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到如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早期历史】:圣彼得堡地区原是沼泽地,属瑞典帝国。1611年,瑞典殖民者在涅瓦河口修筑要塞,一小城镇逐渐兴起。1703年,彼得一世为了打通俄罗斯北部的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战争,从瑞典手中夺得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随后,彼得一世选择在兔子岛建立一座要塞,驻重兵把守,以防御瑞典军队的进攻。这座要塞就是现在的彼得保罗要塞,要塞起名源自耶稣的两位圣徒“彼得”和“堡罗”。</p><p class="ql-block"> 1721年,战争结束,根据俄罗斯与瑞典之间签署的条约,涅瓦河入海口及周边地区正式移交给俄罗斯,波罗的海出海口从此纳入俄罗斯版图。彼得大帝在此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p><p class="ql-block"> 俄罗斯以彼得保罗要塞为基点,向周边扩建,最终有了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城市按欧洲风格设计建设。</p> <p class="ql-block">  【帝国时代】:1712年,彼得大帝将首都从莫斯科迁至圣彼得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这一时期一直叫圣彼得堡。</p><p class="ql-block">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反德情绪,城市更名为“彼得格勒”(“堡”,德语音)。</p> <p class="ql-block"> 【革命和苏联时代】: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先后在彼得格勒爆发。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一声炮响,从此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苏联时代。</p><p class="ql-block"> 1918年,苏维埃将中央政府迁回莫斯科。</p><p class="ql-block"> 1924年,列宁逝世后,城市改名为列宁格勒(“格勒”,俄语,城市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二战期间,列宁格勒经历了长达近900天的围城战役,损失惨重,但最终坚守下来,1945年被命名为“伟大卫国战争英雄城市”。</p> <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格勒曾上演了一段悲壮的历史,叫“列宁格勒保卫战”。</p><p class="ql-block"> 德国法西斯军队将这座城市围困了872天,是二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困与反围困作战。苏联军民开始了艰难的列宁格勒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列宁格勒城内共有642000人死于饥饿与严寒,两万多人死于德军的空袭与炮击,3200幢建筑被摧毁,城市面目全非,街道变成了瓦砾堆。战后人们重建家园,将被法西斯炮火毁坏的古迹一 一修复,经过艺术家和工匠们的艰苦劳动,这座城市又再现昔日风采。</p> <p class="ql-block">  【当代时期】:1991年苏联解体后,经市民投票公决,列宁格勒恢复为圣彼得堡的旧名。如今,圣彼得堡是俄罗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的文化旅游中心之一,其历史中心及其相关古迹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彼得堡罗要塞 <p class="ql-block">  彼得保罗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该要塞1703年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后几经扩建,建成这座六棱体的古堡。</p><p class="ql-block"> 古堡的墙高12米,厚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长700米。要塞中有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彼得保罗要塞的中心是世界闻名的彼得保罗大教堂,其金色尖顶高达122米,是全城最高建筑。顶部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成为圣彼得堡的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 大教堂内,从彼得大帝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几乎所有俄罗斯沙皇和皇后的遗骸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  教堂正对面,是彼得大帝于1724 年建立的世界上最大的造币厂之一,是生产贵金属纪念币以及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制成的奖牌、徽章的重要企业。今天俄罗斯的金币、纪念币等依然在这里制作。</p><p class="ql-block"> 这处造币厂曾经为我国印制过钱币。我国历史上唯一 一次流通的3元纸币,就是从这里发出的。</p> <p class="ql-block">  要塞内部很大,可以集结重兵和储存大量武器装备。这里曾经也是国家监狱。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大批被捕者被关押在这里,包括著名作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等等。</p> <p class="ql-block">  十二月党人广场上有一座青铜骑士雕塑,彼得大帝骑在前腿腾空的骏马之上,目视前方。该马象征着俄罗斯,而马匹践踏着的蛇,代表着当时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旧势力。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高度赞颂这一塑像,写下了他的著名诗作《青铜骑士》。</p> <p class="ql-block">  著名的彼得大帝铜制坐像。据说摸他的手指有好运,右手健康左手财富,所以他的手指被人们摸得锃光瓦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彼得保罗要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墙内的帝国沉浮</p><p class="ql-block"> 踏足兔子岛上的六棱石堡,彼得大帝奠基的刻痕与12米高的城墙,诉说着为抵御瑞典而建的军事初心。可当目光扫过特鲁别茨科伊棱堡,这里曾关押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的铁窗,又将要塞从防御工事变为帝国的“沉默囚笼”。彼得保罗大教堂的尖顶刺破苍穹,地下墓室里历代沙皇的灵柩,与十月革命时从这里射向冬宫的炮弹轨迹交织——一面是皇权的终点,一面是新生的起点,石墙之内藏尽了俄罗斯的撕裂与重生。</p>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p class="ql-block">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是一艘功勋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而打出这声炮响的,就是当时停泊在圣彼得堡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p><p class="ql-block"> “阿芙乐尔”意为“黎明”或“曙光”。这艘巡洋舰原为沙皇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军舰,经历过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1917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打响了十月革命的第一炮,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十月革命前夕,彼得保罗要塞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原本为保卫帝国而建的彼得保罗要塞,却成了帝国的掘墓人。</p><p class="ql-block"> 按照列宁指示,在棱堡的旗杆上悬挂一盏明灯为号,使巡洋舰 “阿芙乐尔” 号炮轰冬宫,几小时后冬宫被占领,帝俄时代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  从1948年起,阿芙乐尔号作为十月革命的纪念舰,永久性停泊在涅瓦河畔,并于1956年被改建为博物馆,成为俄罗斯联邦文化遗产,也是海军博物馆的一部分,供游客参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阿芙乐尔号巡洋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涅瓦河上的百年惊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涅瓦河畔的钢铁舰体上,1905年对马海战的弹痕仍清晰可辨,那是帝国的悲歌。但真正让它不朽的,是1917年那声无弹头的炮响——这记“惊雷”未毁文物,却震碎了旧世界,成为十月革命的发令枪。走下潮湿的舱室,水兵们紧握《共产党宣言》的合影、被烈焰熏黑的锅炉壁,都在印证:这艘军舰的传奇从不是炮火威力,而是一群年轻人对自由的呐喊。如今它静静停泊,炮口朝向的不仅是冬宫,更是一个时代对变革的永恒追问。</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手机摄影/一叶扁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文字撰稿/一叶扁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旅行时间/2025.8.27——9.6</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