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大槐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169804</p><p class="ql-block">图片:部分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咸丰通宝为清文宗咸丰(1851一1861)年所铸并流通全国的货币。币质有黄铜,红铜,青铜,铁,银等!咸丰通宝作为帝国的夕阳红,铸造形式可以说非常精彩,五花八门,真能用争奇斗艳,琳琅满目来形容。钱文相当一部分来自大书法家戴熙之手书,雄健苍逸,挺秀隽美,犹得后世藏家的追慕。咸丰通宝有背满文纪局,满汉文,汉文纪局,纪值,纪重等。</p><p class="ql-block"> 从小平通宝到当四、当五、当八、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这些重宝系列;当八十、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当五百、当千这些元宝系列…全国各省局又有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版别,可以说咸丰通宝品种浩繁如星,无法类计,有人粗略估计咸丰通宝、重宝、元宝共计有三千余种!咸丰通宝小平钱除了通宝样钱,母钱,雕母以外,其他小平钱均不够收藏资格。但咸丰从当四、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这些各局铸造的重宝很受藏家欢迎,尤其是铸造精美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而咸丰元宝在收藏市场上更是一币难求!因为从咸丰五(1865)年开始,咸丰大钱如当千,当五百等市面上流通十分困难,再加之地方各局把规定的如当五十者一两六钱减重为一两二钱,当十由三钱五分减重为两钱六分;当百当千者减重更甚。这种明显的,大规模的货币贬值现象与民国时期金元券,银元券的满天乱飞同出而异名,尤其是这种币值币种的混乱不堪给社会民生问题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与损失!再加之混乱的成色与不断减重的形体,正在默默的诉说着一个古老帝国在内外交困中的挣扎与蜕变。</p><p class="ql-block"> 咸丰帝(1851-1861)临朝之际,清王朝正遭遇空前危机。1853年,咸丰三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如洪水猛兽般从广西一路向北,所到之处山河色变,再加之英法联军虎视眈眈。鸦片战争的赔款让帝国的财政体系几乎濒临崩溃。在这种现实问题面前,咸丰通宝的铸造与发行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政治宣言和生存策略。当时的清王朝试图通过货币体系的重组,重构正在瓦解中的统治秩序,孰不知这一努力却意外暴露了该阶级的传统治国理念,与工业化金融挑战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 为应对帝国剿匪庞大的军费开支,清政府各造币局大量铸造“当十”、“当五十”甚至“当百”这些与实际价值远不相符,远远低于面值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流通货币。让物价飞涨,几乎让民间交易为减少损失而回归银两计价或以物易物的原始呈度,让帝国的国家信用几近崩塌。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金本位货币体系针对清帝国向银本位体系过渡并取得成功,他们构建起一套全新的世界货币体系。而大清帝国仍然在银两与制钱并行的二元结构中苦苦挣扎,因为两种货币之间没有固定对换比率。但当时的清政府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旧把铸币看成最便捷的收入来源。因此,咸丰通宝的混乱流通直接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弱化。</p><p class="ql-block"> 就在清政府货币二元结构体系混乱不堪的时刻,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等外国银币因其成色统一、便于计算等特点,在内地贸市场上甚至比咸丰通宝更受欢迎与认可。这些都是咸丰通宝所缺乏的真正品质。这时候外国银元的流行不是简单的“经济侵略”,而是市场对劣质货币的无奈抛弃,对优质货币的自发选择,从这个货币选择就暴露了大清子民对国家认同感的被动缺失不对吗?</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枚咸丰通宝,它承载的不是一般等价物的功能,是一个帝国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迷茫与挣扎。它如同一把卡尺,测量出了传统中国与现代世界之间的鸿沟到底有多深,技术的差距与制度、理念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咸丰通宝的兴衰告诉我们,货币从来不仅仅是经济工具,它还是一种政治契约和社会信任的载体,当一个王朝失去了维持这种契约和信任的能力时,属于它的黄昏也就真正来临了。</p> <p class="ql-block"> 1858 年,即咸丰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大沽炮台后,逼迫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1860 年又签订了《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同年,沙俄又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 40 万平方公里的领土……</p><p class="ql-block">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大肆破坏和抢劫皇家园林圆明园。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宏伟园林,收藏了大量的珍宝、文物和历史典籍,被英法联军洗劫一空后付之一炬,给中国的文化和军事设施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除了圆明园被焚毁外,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许多古建筑、寺庙等也遭到英法联军的破坏和抢劫。大量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掠夺分食,然后运到国外,这些文物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它们的流失是中国文化的巨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面对一个国家的主权被践踏,政治被侵犯,领土被蚕食,文化被打碎,经济民生被捣烂等等物理性,全方位的破坏之后,社会各阶层开始认识到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以图挽救民族危亡,如洋务运动的兴起,就是在这种民族危机意识下集体觉醒的反馈与体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