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AI与不AI

刘继祥

<p class="ql-block"> 数字河流的此岸与彼岸</p><p class="ql-block"> ——我看AI与不AI</p><p class="ql-block"> 刘继祥</p><p class="ql-block"> 这时代,一条数字的河流正悄然漫过每个行业的地基。它流过音乐的土壤,便有了算法谱写的旋律;漫过绘画的田野,便有了程序渲染的图景;浸润文字的荒原,便有了AI生成的文章。这河流,名为人工智能,已是不容否认的必然。它不再是科幻的远景,而是此刻书桌上一道冷静的光标,等待着指令。</p><p class="ql-block"> AI所生成的东西,初看之下,确有一种规整的、近乎冷漠的完备。它没有语病的杂草,逻辑如修剪过的草坪般齐整,信息点也如货架上的商品,分门别类,一一陈列。这便是它的“利”,是它不低的“下限”。对于一个在表达上蹒跚学步的新手,它像一副坚固的拐杖,能助其走过最初踉跄的几步。它高效,不知疲倦,能将散落的知识碎片迅速熔铸成一块看似完整的玻璃。这玻璃平整,光洁,却也仅止于此。</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不Al”与“Al”的核心分野。那“不Al”的,是人的灵魂在此间的投射。AI的文章,像一间布置精良却无人居住的房间,一切家具妥帖,唯独缺少了生活磨损的痕迹与烟火的气息。它写“母亲的爱”,会给出“无私”、“奉献”、“温暖”这些正确的词汇,却永远写不出母亲在保温箱上特意留下那层浮油的细节。那层油,是一个具体的、温热的、带着烟火气的爱。AI的逻辑是直线的,它告诉你“要多读书”,因为它从数据中统计出这是有益的;而人的逻辑是螺旋上升的,他能追问为何有益,如何有益,并以自身蜕变的轨迹作为论据,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呼吸的闭环。</p><p class="ql-block"> 于是,“弊”也随之浮现。若仅仅满足于复制粘贴这河流表面的浮光掠影,人便将自己的灵智放逐了。账号将沦为信息的回音壁,重复着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失去被记忆的棱角。更深的隐患在于,长期栖居于AI搭建的温室内,那名为“创作”的肌肉会悄然萎缩。你将不再习惯于从生活的矿藏中挖掘独特的视角,不再费力去构建严谨的逻辑殿堂。你变得便捷,却也变得扁平。这河流本应是推动水车的动力,但若你跳入其中随波逐流,终将被其吞没。</p><p class="ql-block"> 然而,趋势的必然,不在于它的替代,而在于它的融合。未来的分野,或许不在于用或不用AI,而在于如何用它。智慧的法子,是将其视为那台精密的织布机。它纺出的,是均匀而素朴的底布。而织工的工作,是将个人经历的彩线、深度思考的金丝与情感共鸣的银梭,一针一线地绣于其上。是人的手,让这块布有了独特的纹路与温度,从一件工业品变为艺术品。我们用它处理庞杂的数据,用它搭建初级的框架,然后,用我们的洞察去穿透表象,用我们的感受去注入生命。</p><p class="ql-block"> AI是那奔流不息的数字河流,提供了速度与广度;而人的心智,是那坚定而富有塑造力的河床,决定了河流的深度与方向。趋势已至,不可逆转。我们不必筑坝阻拦,亦不能弃舟漂流。唯有时常警醒,在这便捷的潮流中,牢牢握住那支名为“自我”的篙,方能撑船直下,既借流水之力,又不失此心彼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