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5日 星期天 晴</p><p class="ql-block">乙巳蛇年八月十四</p><p class="ql-block"> 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得失之心,如同悬于头顶的利剑,牵动着世人的每一根神经。</p><p class="ql-block"> 得之则喜,失之则悲,人生便在这悲喜交加的漩涡中起伏不定,难得片刻安宁。然而,真正的聪明人,却深谙“不问得失”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这并非麻木不仁,而是源于对天道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是一种更高境界的清醒与从容。</p><p class="ql-block">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政,屡遭困厄,甚至有“在陈绝粮”之危。但他却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p><p class="ql-block">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所追求的“乐”,并非物质层面的得失,而是内心道义的实现与充盈。</p><p class="ql-block"> 他告诫弟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p><p class="ql-block">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聪明人并非不爱富贵,不恶贫贱,而是将“道义”置于“得失”之上。 </p><p class="ql-block"> 只要行为符合道义,无论结果是富是贫,是贵是贱,内心都能保持坦荡与安宁。这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态度,正是“不问得失”的勇气体现在行动上。</p><p class="ql-block">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践行道义,而对于最终的结果,无论成败,都能坦然接受。</p><p class="ql-block"> 正如南宋名臣文天祥,明知抗元事不可为而为之,兵败被俘后,元朝许以高官厚禄,此乃世俗之“得”,但他选择舍生取义,从容赴死,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在他心中,民族气节与心中道义,远重于个人生命的存亡得失。聪明人“不问得失”,并非消极避世,放弃努力。</p><p class="ql-block"> 恰恰相反,它是将精力从对结果患得患失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全部投入到当下应做之事。</p><p class="ql-block"> 只要顺应天时,尽力劳作,结果自有其定数。这份“不问”的豁达,最终导向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与强大的内心定力。</p><p class="ql-block">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人超越了得失的桎梏,他便能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力量。</p><p class="ql-block"> 此乃不问得失之大智慧,亦是通往自在人生的第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