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茶烟一缕,唤醒了杭城十月最柔软的清晨。我揣着前一晚在舌尖打转的龙井余香,从地铁4号线到换乘公交39路,像一片被风托起的茶叶,一路轻轻地飘向西郊。车窗外,城市的水泥森林一点点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被薄雾揉皱的墨绿山脊。当“长埭村委”的站牌在曦光里浮现,我知道,自己已抵达茶香最鲜嫩的源头。</p><p class="ql-block">步入村庄,整片整片的茶园便毫无保留地铺展在眼前。沿着坡地起伏的茶树,像一匹匹摊开的绿绸缎,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它们一排排、一列列,整齐得如同大地的诗行,风过时,便漾起层层绿浪。远处,山塘湖面如镜,倒映着湛蓝的天光与絮状的云朵;近处,竹林飒飒,与潺潺的溪声合奏着自然的清音。这山、这水、这茶田,共同孕育了长埭村钟灵毓秀的气质,当真是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眼睛不知该往何处安放才好。</p> <p class="ql-block">村口那面蓝白相间的标语墙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样板”几个大字沉稳有力,像一声轻响敲在心上。一旁“来文明长埭 和幸福碰头”的字样却带着笑意,仿佛在说:这里不只是被规划的乡村,更是被生活温柔包裹的归处。绿树掩映间,这面墙不像是口号的陈列,倒像是村庄的自我介绍——既踏实,又温情。</p> <p class="ql-block">长埭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几尊铜像静默伫立,姿态各异,仿佛刚结束一场关于茶事的交谈。他们不像是被供奉的符号,倒像是村中常客,随时准备与路过的人聊上几句茶经。</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民居也自成风景。或是白墙黛瓦的典型中式院落,墙角探出几枝初熟的果子;或是简约雅致的欧式小楼,窗前垂着葱茏的绿萝。它们并不突兀,反而像是从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与周围的果树、菜畦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安详富足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一块蓝色路牌立在岔路口,上面写着:“知道你会来,所以我在等。”字迹温柔,像一句久别重逢的问候。下方“路南咖啡”几个字,带着几分俏皮。它不指引方向,倒像是在邀请:既然来了,何不坐下来,喝杯茶,或是一杯咖啡,等风,也等自己。</p> <p class="ql-block">一把悬空的“巨型流水茶壶”正倾出潺潺细流,水柱在阳光下闪成银链,发出比瓷盏相碰更清脆的声响。我仰头望,石身刻着“茶出长埭”四字,水声与茶意一同落下,仿佛替整座山涧续杯,永不干涸。这一刻,我忽然明白:长埭村的茶,不只是种出来的,更是“长”出来的——从土地里,从文化里,从一代代人的守望里。</p> <p class="ql-block">龙尾巴山塘位于长埭村山谷,始建年代不详,山塘正常库容为5.39万 m³, 总库容为7.0万 m³,主要用于生活用水、森林防火备用水源和环境景观用水。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溢洪道及水设施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归途上,齿颊间仍萦绕着那抹清香。我终于明白,长埭村的魅力,不只在于如画的风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可能——一种与土地亲近、与自我和解的慢。那杯龙井的余韵,将长久地,在我于城市奔忙的间隙里,悄然回甘。</p> <p class="ql-block">附交通:地铁4号线(池华街方向)水澄桥站下车步行123米至公交闸口站,乘公交39路(里桐坞方向)至叶埠桥路灵龙路口站下车,向前左拐步行70米至另一叶埠桥路灵龙路口公交站转乘社区微公交1403路(大山脚方向)至终点大山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