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方寸脸谱间 千年巴蜀魂</b></p><p class="ql-block"> 锦官城的夜色里,蜀音婉转的戏台上,一束追光突然聚焦。身着翎子的川剧演员昂首伫立,手袖骤然一甩,再抬眼时,原本赭红的“关公脸”已换成了浓黑的“包公面”。台下观众尚未从惊愕中回过神,演员指尖轻划眉宇,转眼又是一张鎏金的“财神谱”——这便是川剧“变脸”艺术的魔力,在一抬手、一转身的瞬间,将人间百态、忠奸善恶凝于方寸脸谱,让千年巴蜀文化在光影交错中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川剧变脸的起源,藏在巴蜀大地的烟火气与江湖意里。关于其由来,民间流传着多个版本:一说为古时川江船夫所创,他们在险滩密布的江面上行船,常遇盗匪侵扰,便在脸上涂抹不同颜色的油彩,借“变脸”威慑恶人;另一说与巴蜀巫傩文化相关,古蜀人祭祀时,巫师会佩戴彩绘面具沟通人神,“变脸”便是面具文化从“戴”到“变”的演化。而有据可考的是,清代中后期,川剧“变脸”已成为独立的表演技巧,最初仅用于《归正楼》《白蛇传》等传统剧目,演员通过“抹脸”“吹脸”等简单手法,刻画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比如《白蛇传》中,许仙被白蛇真身惊吓时,演员以“吹粉”之法,瞬间让脸色变得惨白,将惊恐之感推至极致。</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推移,变脸技巧在川剧艺人的琢磨中不断精进,逐渐形成了“抹、吹、扯、贴、旋”五大核心技法,每种技法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匠心。</p><p class="ql-block"> “抹脸”是最古老的手法,演员将油彩藏于袖口或指缝,表演时趁观众不注意,以手一抹,便可变换面色,此法虽简单,却极考验演员的手速与时机把控,稍有不慎便会露出破绽;</p><p class="ql-block"> “吹脸”则需借助道具,演员在舞台暗处放置装有金粉、银粉或墨粉的小盒,表演时俯身吹气,粉末附着在脸上,瞬间改变肤色,常用于表现人物“气急攻心”或“神魂颠倒”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而“扯脸”堪称变脸艺术的“巅峰绝技”,演员需提前将数十张用绸缎制成的脸谱,以极细的丝线牵引,层层贴在脸上,丝线的另一端藏于衣袂或盔头之中,表演时通过特定的身段动作,牵动丝线,一张张脸谱便在观众眼前飞速脱落,最多时可一次性变换十余张,每一次“扯脸”都伴随着鼓点的急促转折,让现场气氛达到高潮。</p><p class="ql-block"> 除了这些广为人知的技法,川剧艺人还创造了“贴脸”与“旋脸”等小众技巧。“贴脸”是将预先绘制好的脸谱剪成碎片,用浆糊轻轻贴在脸上,表演时以手一按一揭,碎片脱落,露出新的脸谱,此法多用于表现人物“面具之下有面具”的复杂心性;“旋脸”则更为巧妙,演员在帽子内侧安装特制的机关,脸谱与帽檐相连,转动帽子的同时,脸谱也随之旋转变换,这种技法对演员的头部控制能力要求极高,稍有偏差便会导致脸谱脱落,如今已极少有人能熟练掌握。</p><p class="ql-block"> 变脸艺术的魅力,不仅在于“变”的技巧,更在于脸谱背后的文化密码。川剧脸谱的色彩与图案,并非随意绘制,而是承载着千年戏曲的“善恶美学”:红色代表忠勇侠义,如关羽、姜维;黑色象征刚正不阿,如包拯、张飞;白色寓意奸诈多疑,如曹操、秦桧;蓝色表示桀骜不驯,如窦尔敦;金色则多用于神仙鬼怪,如孙悟空、二郎神。每张脸谱的图案细节也暗藏深意——眉间的“火焰纹”表示人物性情刚烈,眼角的“下垂纹”暗示角色年老体弱,额头的“太极图”则代表人物有超凡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经典川剧《三盗九龙杯》中,演员饰演的“杨香武”为盗取九龙杯,先后变换“武生脸”“丑角脸”“老生脸”三张脸谱,分别对应“伺机而动”“巧言伪装”“得手脱身”三个阶段,脸谱的色彩从青到灰再到黄,既展现了角色的机智多变,也让观众通过脸谱变化,清晰看懂剧情的推进。</p><p class="ql-block"> 然而,川剧变脸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影视文化的冲击,川剧观众逐渐减少,许多变脸艺人被迫转行,部分技法因“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规矩,面临失传风险。直到1987年,川剧表演艺术家彭登怀在央视春晚上表演变脸,这门古老的艺术才第一次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引发广泛关注。此后,彭登怀打破门派限制,公开收徒授课,将“扯脸”技法的核心要领整理成册,还创新了“无丝线扯脸”等新技巧,让变脸艺术更具观赏性。如今,在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等文化街区,每天都有川剧变脸表演,年轻演员们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灯光元素,甚至将变脸与魔术、舞蹈结合,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去年深秋十月,我在成都蜀风雅韵剧场看过一场变脸表演。演员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身着黑色蟒袍,头戴翎子,一出场便引来满堂喝彩。表演开始后,他先是以“抹脸”之法,将原本俊朗的“小生脸”换成了红色的“武将脸”,紧接着一个“鹞子翻身”,手袖翻飞间,红色脸谱脱落,露出一张黑色的“包公脸”。最精彩的是最后一幕,他背对观众,双手在身后轻轻一扯,数十张脸谱如蝴蝶般纷飞落下,最终露出一张干净的本色脸庞,台下观众瞬间起立鼓掌,掌声与欢呼声久久不息。表演结束后,我在后台见到了这位年轻演员,他正小心翼翼地整理着脸谱,每张脸谱上的油彩都鲜艳如新。他说:“每张脸谱都要提前用糯米浆粘贴,丝线的长度要精确到毫米,稍微出错,表演就会失败。”说话间,他指着墙上悬挂的一张泛黄照片,照片里是一位白发老人正在教少年变脸,“那是我的师父,他告诉我,变脸不仅是技巧,更是对川剧文化的传承,每一次变脸,都是在讲述巴蜀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川剧变脸,从来不是孤立的技巧展示,而是巴蜀文化精神的缩影。它藏着蜀人的机智与洒脱——在方寸之间变换百态,正如蜀人在逆境中总能寻得生机;它也透着巴蜀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从最初的“抹脸”到如今的“无丝线扯脸”,从传统剧目到现代舞台,变脸艺术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如今,川剧变脸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这门艺术,在成都的川剧艺术学校里,每天都能看到学生们对着镜子练习“扯脸”,丝线在他们指间翻飞,一张张脸谱在阳光下闪耀,就像一颗颗传承千年的文化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深,蜀风雅韵剧场的戏台上,变脸表演仍在继续。灯光下,脸谱变换间,我仿佛看到了古蜀巫傩的舞姿,听到了川江船夫的号子,感受到了千年巴蜀文化的脉动。这便是川剧变脸的魔力——它用最直观的“变”,传递最永恒的“情”,让每一个看过它的人,都能在方寸脸谱间,读懂巴蜀大地的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