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宋徽宗.26岁楷书作品</p>
<p class="ql-block">那年他二十六岁,笔锋初定,气韵已成。我常想,一个生于深宫、长于锦绣的帝王,如何能在提笔落墨间,透出这般沉静的力量?这段楷书如列阵之兵,横平竖直,一丝不苟,却又在转折处藏着几分清瘦的风骨。不是江湖豪客的洒脱,也不是山野隐士的疏狂,而是庙堂之上,心系天下却又被天下所困的克制。他写“次及太辟靡天”,仿佛在丈量天地的尺度;写“奉御笔赐礼部尚”,又似在履行天子之责。可谁又能想到,这工整的字迹背后,是一段即将倾覆的江山?</p> <p class="ql-block">“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善外亲,为娴信为朋友为恤。”</p>
<p class="ql-block">这几行字像一句古老的家训,被谁悄悄刻在了心上。我读它时,正坐在老屋的檐下,雨刚停,青石板还泛着湿光。这字写得不疾不徐,像是长辈在灯下低语,劝人向善。兄弟之间讲“悌”,亲人之间讲“亲”,朋友之间讲“信”,待人接物讲“恤”——原来千年前的道理,至今仍像屋檐滴水,一滴一滴,敲在心上。宋徽宗写这些时,或许也曾希望天下人皆能如此,家家和睦,民风淳厚。可他自己,却终究没能守住这份“善”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稽周官制为法度颂校学明伦善俗几于古诸士有父母为。”</p>
<p class="ql-block">这行字让我想起小时候村口的私塾。老先生戴着圆框眼镜,手里拿着戒尺,教我们背《三字经》。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是为了明伦常。” 宋徽宗写“校学明伦”,分明也在呼唤一种秩序——以学立人,以礼化俗。他向往周代的官制,想用古法来整顿当下的混乱。可讽刺的是,他自己却沉溺于画院、道观、花石纲,把朝政交给了蔡京之流。字写得再好,若心不在民,终究只是纸上风雅。</p> <p class="ql-block">“政趋利义试讼贪污无为者此官非其士不素养故也因余暇。”</p>
<p class="ql-block">这行字像一声叹息。他在说:如今做官的人,只知趋利,不知守义;百姓动辄诉讼,贪污成风。那些无所作为的官员,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士”——因为他们平日缺乏修养。这话如今听来,竟也不过时。我曾在档案馆见过明清时期的官箴碑文,也写着“清慎勤”三字。可再看历史,多少人写着清廉,却行着贪墨?宋徽宗写下这些时,是否也察觉到了自己朝廷的溃烂?而“因余暇”三字,又显得多么讽刺——他有太多“余暇”去写字、画画、炼丹,却无暇真正整顿吏治。</p> <p class="ql-block">“忠和之士去古绵邈士非选习尚科举不孝不悌有时而容任官临。”</p>
<p class="ql-block">“忠和之士”早已远去,如今的士人,只知科举取功名,孝悌之道,竟可忽略。他写下这句时,笔锋微颤,像是痛心,又像是自责。科举本为选贤,可当它变成唯一的出路,人心便开始扭曲。有人背熟经书却不知其义,有人十年寒窗只为一朝得官。而更可怕的是,朝廷竟也容忍那些“不孝不悌”之人担任要职。家不齐,何以治国?这道理他懂,可他没能改。</p> <p class="ql-block">“制殆未足以天下孔子曰为者也孝悌而犯者鲜矣不好。”</p>
<p class="ql-block">制度再严,若人心不正,终究难治天下。他引用孔子的话:“孝悌之人,很少会犯上作乱。” 这是至理,也是无奈。他想用儒家的伦理来维系王朝的稳定,可他自己却活成了反例——身为君父,却未能以身作则。他的字依旧工整,可字里行间的理想,早已被现实碾得粉碎。</p> <p class="ql-block">“学以善明人伦而人所自出今有教养之法。”</p>
<p class="ql-block">教育的根本,是让人明白人伦之道。他写下这句时,或许正站在画院的廊下,看着年轻画师生涩地临摹山水。他设立了画学,让艺术也成为科举的一部分。他想培养的,不只是画工,而是有修养的“士”。可真正的“教养”,岂是几幅画、几行字就能赋予的?它应在日常的言行中,在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对百姓的仁爱里。</p> <p class="ql-block">“伦明人明则风,俗厚而材成刑,罚措朕成周之。”</p>
<p class="ql-block">人伦若明,民风自然淳厚,人才自然涌现,刑罚也就不必频繁动用。他梦想着回到成周时代,礼乐昌明,天下太平。可他忘了,成周之治,始于文王敬老慈幼,始于周公吐哺握发。而他自己,却在艮岳中赏石玩鹤,听道士讲长生之术。理想再美,若无践行,终是空中楼阁。</p> <p class="ql-block">“上而好作乱者之有盖设学置师所以教孝悌孝兴则人。”</p>
<p class="ql-block">上位者若喜好作乱,天下必不安。所以他设立学校,派遣老师,只为教人孝悌。他明白,国家的根本,在人心,不在兵甲。可他自己,正是那个“上”——他的荒政,他的奢靡,他的偏信,早已成了“乱”的源头。他想教天下人孝悌,可他自己,对江山、对百姓、对列祖列宗,尽到“孝”了吗?</p>
<p class="ql-block">这些字,一行行看下来,像是一场无声的自省,又像是一封写给时代的遗书。他用最工整的楷书,写下最深刻的道理,却活成了这些道理的反面。可正因为如此,这些字才更显沉重——它们不只是艺术,更是一个灵魂在崩塌前的回望。</p>
<p class="ql-block">我合上书卷,窗外月色如洗。那些黑白分明的字迹,仿佛还在眼前浮动。它们不属于过去,它们一直在提醒:再美的书法,也写不出一个清明的天下;再深的道理,若无人践行,终究只是墨痕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