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外学子这样过“国庆”】“双减”之后课余如何——忻州市外国语学校259班张佩嫱2025

369

<p class="ql-block">班主任:张晓东老师</p> <p class="ql-block">“双减”政策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已深刻改变了中国教育的生态表层。当学科补习的潮水骤然退去,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前所未有地拥有了大块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这片突然多出来的“时空”,对他们而言,是珍贵的礼物,还是迷茫的空窗?是彰显教育公平的机会,还是隐现阶层差异的战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将目光从一线城市投向更广阔的三四线城市、县城与乡村。在这里,教育资源的“毛细血管”分布并不均匀,家庭对教育的认知与投入也千差万别。“双减”在此地的落地,并非一个整齐划一的结果,而是一幅由无数个体选择、家庭条件与社会现实共同绘就的复杂图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将这片“新大陆”开垦为发展兴趣的沃土,在编程、艺术与运动中找回学习的纯粹快乐;有人则被动地卷入家庭生活的日常运转,在灶台与田地间提前预习人生;也有人在一片寂静中感到无所适从,在虚拟世界寻求慰藉,或是在与父母的“新摩擦”中重新界定自我。</p> <p class="ql-block">刘星瑶</p><p class="ql-block">身份: 某初二学生,性格内向,喜欢观察。</p><p class="ql-block">采访回答:</p><p class="ql-block"> “作业少了,我在小区里溜达的时间变多了。我认识了每天下棋的爷爷们,记住了小区里好几只流浪猫的活动路线,还发现了一个废弃花坛里春天会开出很好看的花。我的世界好像变小了,又好像变大了。 至少,我真正认识了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刘婧宇</p><p class="ql-block">身份: 某初三学生</p><p class="ql-block">采访回答:</p><p class="ql-block"> “学校图书室来了很多新书,没人看,我就看。写完作业,我就去那里,看完了三毛、路遥,还开始写日记。以前周末要补课,现在不用了,反而觉得……有点空。我会去镇上的旧书店,一坐就是一下午。书里的世界很大,大到让我暂时忘了小镇的安静。”</p> <p class="ql-block">岳艺宁</p><p class="ql-block">身份: 某初三学生</p><p class="ql-block">采访回答:</p><p class="ql-block"> “以前有补习班推着走,现在突然没人推了。爸妈想给我找家教,但一小时好几百,实在请不起。我现在回家做完作业就不知道干嘛了,刷短视频、打两把游戏,心里又很慌。有点像被放在一条没人划的船上,知道自己要去对岸,但不知道怎么用力。”</p> <p class="ql-block">陈智敏</p><p class="ql-block">身份: 某高二学生。</p><p class="ql-block">采访回答:</p><p class="ql-block"> “周末的补习班是没了,但‘弦’更紧了。我们这的教育资源本来就比不上大城市,现在只能靠自己‘卷’。我爸给我买了台二手打印机,专门打网上找的‘衡水密卷’。课余时间?就是在宿舍和教室之间多点时间刷题罢了。我们这种地方的孩子,不敢有真正的‘课余’。</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将这几位少年的课余生活图景拼合在一起,便清晰地看到,“双减”远非一个简单的教育政策,它更像是一阵强烈的时代潮汐,退去后,露出了中国教育原本复杂多样的海底地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一部分孩子而言,这片新露出的沙滩是梦想的游乐场,他们得以在此奔跑、创造,发展被学科分数压抑已久的个性与热爱。而对另一部分孩子来说,它则是需要提前扛起生活重担的滩涂,他们的“课余”是家庭责任的延伸,是过早面对的现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深刻地揭示了,当统一的、高强度的外部规训减弱后,个体与家庭的“内生力量”便成为了决定成长轨迹的关键变量。 这种力量,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家庭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亦是孩子自身的内驱与清醒。教育公平的议题,也因此从“能否上得起补习班”,转向了更深层次的、关于家庭氛围、地域资源与人生规划的竞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无论他们手握的是画笔、篮球、锅铲还是手机,无论他们感到的是充实、无奈、迷茫还是释然,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一种坚韧的生命力。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适应着规则的改变,并试图在这片突然多出来的时空里,锚定自己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双减”的最终答案,或许并不在于此刻的他们如何填满课余时间,而在于所有这些经历——无论是劳动的锤炼、兴趣的滋养、还是孤独的沉淀——将如何沉淀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并最终塑造出更多元的、面向未来的中国青年。他们的故事,仍在书写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采访人员均已化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