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领导干部要懂点孙子兵法

童心依旧

<p class="ql-block">孙策诱使庐江郡太守刘勳攻打上缭城,待庐江兵力空虚时轻易攻占了庐江郡。这着“调虎离山”计很高明,避开了敌人的防备,实现了自己的目的。</p><p class="ql-block">毛泽东也是一个善用“调虎离山”计的高手,1935年,用兵用神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斗智斗勇,指挥了中外军事史上闻名的“四渡赤水”战役,以“调虎离山”之妙计,引领红军从绝境中冲出重围。1月29日,红军主力一渡赤水河,向四川的叙永、古蔺地区前进,以摆脱川军,另寻战机。川军集中10多个旅在川南地区,中央军两个纵队和黔军从贵州向川南机动,滇军3个旅也企图截击红军。毛泽东看出敌人的意图,是要滞留红军于川、黔边境进行决战。2月7日,他当机立断,暂缓执行北渡长江计划,改变在川黔滇边界机动作战的方针,命令各军团迅速脱离川敌,向敌军设防空虚的云南扎西地区集结休整,保存实力,待机歼敌。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后,大部分敌军被吸引到川滇边境,红军继续留在扎西地区有陷入重围的危险,而黔北敌军兵力空虚;毛泽东抓住机会,组织中央红军于2月15日东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红军5天内打了四个胜仗,连克桐梓、娄山关、遵义,消灭敌人2个师8个团,毙伤敌人2400余人,俘获3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子弹10万发,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次大胜利。敌人失利后,蒋介石策划新的更大的围攻,采用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办法,妄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这一狭窄地区。3月16日,红军三渡赤水进入川南,佯作北渡长江姿态。蒋介石信以为真,急忙调整部署,急令北面川军沿江设多道防线堵截、固守川南叙永地区;又令南面的中央军和川黔湘军各部向川南逼压,企图再次合围,围歼红军于长江南岸的古蔺地区。毛泽东看到调动敌人向西追击的目的已经达到,为进一步造成敌人错觉,以一个团兵力佯装主力,继续向川南前进,引敌向西。3月21日晚至22日,中央红军主力四渡赤水,再次折回贵州境内。蒋介石判断红军将进攻遵义,一面令遵义、桐梓守敌加强防守,一面令追敌回师堵截,与红军主力决战。毛泽东在敌人还没有弄清红军意图之前,昼夜兼程向南急进。3月30日,红军主力全部渡过乌江,冲出合围,把敌人甩在了乌江以北,开辟了进军云南从金沙江入川的前景。为削弱滇军防守金沙江的军事力量,毛泽东采用声东击西、调虎离山的计策,先后制造佯攻贵阳、直逼昆明的姿态,促使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万分焦急,调集滇军增援贵阳;云南王龙云感到昆明危在旦夕,也抽调部分据守金沙江的滇军回防昆明。到5月9日,3万多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把40多万围追堵截之敌甩在了金沙江南岸。</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指挥四渡赤水的决策启示我们,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临危不乱,冷静思考,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在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智慧和勇气,积极创造条件,扬长避短,采取主动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果断机智地行事。这样,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变弱势为强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