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2627179</p><p class="ql-block">陈鑫(朱耀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序章:翠湖烟柳系家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开熊景明女士所著的《滇池百年家族往事》,字间流转的不是抽象的历史纪年,而是滇海之畔一个家族与一方水土的共生记忆。作者以其独特的“记忆拼图”式叙事,将零散的家族故事编织成一幅完整的画卷。故事的起点锚定在清末光绪年间的昆明城,彼时的滇池还带着未被惊扰的澄澈,翠湖的柳丝拂过青石板路。家族第一代掌舵人李老爷子在金碧路开了家“和顺祥”商号,主营滇茶与药材——这些细节并非虚构,而是作者深耕民间史料,从家族口述、商号旧账本等珍贵材料中打捞出的真实光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百年前的滇中风貌:商号后院的天井里,晒着刚收的普洱茶饼,空气中混着茶香与药材的清苦。李老爷子常坐在雕花木椅上,一边摩挲着祖传的银质茶罐,一边对儿孙们说“滇地山高水远,做生意先做人,守得住信用,才守得住家业”。这些细碎的日常,如滇池水面的粼粼波光,映照出家族的初始底色——不是显赫的官宦脉络,而是植根于滇地水土的商道与家风,在清末的余晖里,悄然埋下了百年故事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二、中卷:潮起潮落载家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清末的风雨到民国的动荡,从新中国的建设浪潮到改革开放的时代新篇,滇池的水涨水落里,藏着家族五代人的命运沉浮。熊景明女士在书写这段历史时,始终秉持 “民间立场”与“家书”般的温情笔触,她避免宏大的历史说教,而是通过具体人物的抉择与命运,让读者感受到时代洪流对个体生命的冲刷。每一代人的故事都与滇地的变迁紧密相连,既见时代的洪流,更显家族的韧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初创:乱世中的守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的枪声打破了昆明的宁静,滇军起义后的时局动荡让“和顺祥”的生意陷入困境……书中对一次遇险的描写尤为动人:行至大理与丽江交界的雪山垭口时,遭遇劫匪,李二叔没有硬拼,而是拿出随身携带的普洱茶与劫匪“说理”……这段经历让李二叔悟出“商道即人道”。作者在此处巧妙地运用了家族口述史与私人文件相互印证的方法,使得这段传奇经历既有故事的生动,又有历史的可信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转折:变革中的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的浪潮席卷全国……第三代传人李阿姨彼时刚从云南大学毕业,主修历史的她深知时代的趋势,却也放不下祖辈创下的基业。书中记录了她与父亲的深夜谈话,这一场景的还原,得益于作者对长辈书信、日记等一手文献的细致挖掘。父亲把银质茶罐交到她手上,“商号是李家的根,但根要扎在时代的土里,才能活”。这段故事里没有激烈的对抗,只有一个家族在时代变革中“顺势而为”的智慧——放下的是商号的私产,守住的是传承滇地物产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新生:浪潮中的突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家族的故事迎来了新的转折。第四代传人李表哥放弃了铁饭碗,在滇池边开了一家“滇韵堂”……书中最动人的细节,是李表哥在“滇韵堂”里设了一个“家族记忆角”,陈列着祖辈用过的茶罐、账本、药材标本,还有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是李老爷子与骡马队的合影。书中穿插的百余张此类老照片,构建了跨越时空的“视觉蒙太奇”,让历史的场景得以生动再现。有游客问他“守着这些老物件不累吗?”他笑着说“滇池的水百年流不尽,家族的根就要这样一代代往下扎”。</p> <p class="ql-block">三、终章:滇海情深续家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掩卷深思,滇池的波光与家族的身影在眼前交织。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厚重而鲜活,正得益于熊景明女士 “让故事本身提出问题”的史学笔法。她通过严谨而多元的史料互证(私人文件、历史照片、口述记忆),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家族记忆。这部以线性叙事串联的家族往事,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家族传记,而是一部微缩的滇地百年变迁史——从清末的茶马古道到如今的电商平台,从手工制茶到科技赋能,家族的每一次转身,都与滇地的发展同频共振;而滇地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也滋养着家族的传承与坚守。</p><p class="ql-block">书中最动人的,不是家族的兴衰荣辱,而是刻在每一代人骨子里的“滇海情怀”……他们的故事如滇池的水,看似平静,却在百年的流淌中,汇聚成了“坚守初心、顺势而为、回馈乡土”的家族精神。</p><p class="ql-block">如今,滇池的水依旧清澈,翠湖的柳丝依旧拂岸,“滇韵堂”的茶香飘得很远。这个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家族传承,从来不是守住一成不变的家业,而是在时代的浪潮中,守住与土地相连的初心,让家族的精神如滇海的涛声,代代回响,生生不息。而滇池百年的变迁,也因熊景明女士所记录的这样一个个有温度的家族故事,变得更加鲜活、更加厚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