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法(8)~两次踏访阿尔勒,追寻梵高艺术踪迹

又见炊烟

<p class="ql-block">2011年首次踏足阿尔勒,总在急着“遇见”~遇见竞技场的残垣,遇见文森特·威廉·梵高笔下的咖啡馆……,却顾不上停下来细看。2024年重游,偏爱在罗讷河畔的晨光里慢行,看朝阳为老城描上金边,也会在咖啡座的光影里静坐,揣摩画中那抹暖橙如何被时光酿成经典。慢慢感悟,旅行的珍贵并不是初见时的匆匆标记,而是隔年重逢,能从熟悉的风景里读出新的意趣,自己的心境,也随这细品慢赏,添了几分从容。</p> <p class="ql-block">罗讷河畔的艺术历史城镇阿尔勒 ,位于连接意大利前往西班牙的罗马大道必经之途上,这座因梵高而声名大噪的城市,早就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古希腊人前来开发。公元前46年,恺撒大帝在此建立殖民地,继之奥古斯都与君士坦丁大帝也对它施以大力建设,使得阿尔勒成为罗马帝国管辖下的一座繁荣且兴盛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尽管历经岁月沧桑与战火摧残,如今的阿尔勒成为艺术与历史的璀璨标本。当我们俯瞰这座城,古老的圆形竞技场与罗讷河交相辉映,古罗马的砖石肌理里,还藏着梵高画笔的温度~那些《向日葵》的明黄、《星空》的涡旋,早已和千年遗迹的厚重底色交融,让历史的深邃与艺术的狂想在时光里完成了一场跨维度的拥抱(图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而当目光落在那幅梵高主题的涂鸦前,这种“时空对话”又有了更鲜活的表达。《星月夜》的笔触与阿尔勒罗马遗迹在墙面上碰撞,荷兰后印象派大师的艺术灵魂,仿佛借着涂鸦的街头感,再次在这座城的血脉里跳动。罗马砖石见证的千年岁月,梵高画笔捕捉的阳光色彩,以如此潮酷的形式融合,恰似一场穿越百年的艺术对谈,叫人忍不住为这份创意震颤。</p> <p class="ql-block">顺着涂鸦墙的艺术余韵往前走,没多远,丰泉便在进城的醒目处豁然矗立~兽首石雕淌出的清泉,在石池里溅起细碎的涟漪,沾湿了池边的青苔。泉上建筑里那幅马赛克画,色彩柔和得像蒙了层南法的光,初看竟以为是拉斐尔的真迹,凑近才发现是当地匠人的模仿之作。可这仿作衬着潺潺泉声与不远处涂鸦墙的艺术气息,倒也成了阿尔勒的别致脚注。</p> <p class="ql-block">1981年,阿尔勒以”古罗马和罗马式古迹”为核心的一批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包括古竞技场、古剧场、共和国方尖碑、地下门廊(粮库)、</span>君士坦丁的浴场和阿利斯堪普斯的墓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等诸多古罗马建筑,及圣特罗菲姆教堂等罗马式古迹,阿尔勒是欧洲古代城市向中世纪文明过渡的一个范例。</span></p> 踏访阿尔勒古城 古罗马广场 <p class="ql-block">阿尔勒的古罗马广场,如今称作共和国广场。古罗马时代,阿尔勒的社会、政治与宗jiao生活皆围绕此广场展开。广场中央的标志性建筑是阿尔勒方尖碑,建于公元4世纪,最初位于阿尔勒古罗马竞技场,后倒塌断裂,1676年被重新立在共和国广场。方尖碑基座设计精致,带有喷泉景观,狮子雕塑与喷水人像都属于这处景观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广场的地下,藏着一处隶属于阿尔勒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下柱廊,它曾被用作粮库。这处古罗马建筑建于公元前1世纪,长89米、宽59米,可从市政厅进入,留存的地下基础与被埋拱廊,鲜活展现着这里的古罗马建筑风貌。</p> <p class="ql-block">广场周边还分布着圣托菲姆教堂、阿尔勒市政厅等历史建筑,是阿尔勒的文化与旅游核心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托菲姆教堂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尔勒最具代表性的罗马式建筑之一,以精湛的石雕艺术著称,</span>门楣上的“基督在四福音传道者象征(狮、牛、鹰、人)”浮雕极具辨识度,两侧的圣徒雕像和下方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后的审判”等元素</span>叙事性雕刻,都是12世纪罗曼式雕塑艺术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圣托菲姆教堂内部保留了大量精美的罗曼式雕刻。教堂中殿的柱子上有许多雕刻精美的柱头,其图案多源于圣经故事和宗jiao传说。从内部看向祭坛和后殿,可以看到哥特式的choir,这是15世纪中期增建的部分。此外,教堂内部还有一些彩色玻璃窗,为整个空间增添了神秘的宗jiao氛围。</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回廊区域古朴大气,拱顶设计厚重典雅,墙壁上的挂毯与画作布满艺术细节,让整个空间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其中南侧的回廊尤为精彩。回廊与教堂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阿尔勒古罗马与中世纪历史的重要见证。</p> 古城街巷 <p class="ql-block">阿尔勒古城的小巷,是时光的褶皱。古老的石墙斑驳着岁月的痕迹,偶有街头艺术涂鸦,像鹿头人身的精灵怀抱绿植,在巷角悄然绽放艺术的灵韵。而那些热烈的色彩,更是小巷的灵魂~明黄的墙、艳红的门窗,在阳光下交织成梵高画笔下的热烈底色,将小镇的阳光与艺术气息泼洒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小街巷里随处可见充满风情的画面:售卖文创商品的店铺有印着梵高《向日葵》的服饰、包包和布艺品,艺术气息浓郁;古朴建筑下的摊位售卖着各色纪念品与服饰,行人悠闲穿梭其中;装饰着海盗雕像的小店,明黄色墙面搭配复古元素,充满趣味。这些缤纷色彩与多元场景串联起阿尔勒街巷的悠闲、趣味与艺术感,尽显小镇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阿尔勒的风情藏在每一处细节里:既有古建的精致韵味,那些雕刻繁复的立面与铁艺阳台,仿佛在诉说旧日的优雅;又有街巷的鲜活烟火,法式小餐馆的白色棚伞下,暖橙建筑与湛蓝百叶窗交织出南法特有的浪漫,食客们在此慢享一餐,把时光都过成了诗;就连街角的闲暇时刻都格外治愈,金毛在砾石地上慵懒躺卧,与主人共享片刻悠然。这便是阿尔勒,在历史与生活的缝隙里,处处都是动人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一转身,古罗马竞技场的残垣便从巷尽头探出,历史与当下在小巷里温柔相拥,这就是阿尔勒小巷,每一步都是古城的神韵在低语。</p> 古罗马竞技场 <p class="ql-block">顺着小巷往前走,视野忽然开阔~这座始建于公元1世纪的阿尔勒古罗马竞技场,就静静立在不远处。作为古罗马帝国在高卢地区留下的重要遗迹和地标建筑,它以厚重的石材垒筑,椭圆的轮廓沿着地势舒展,层层拱门整齐排列,虽历经近两千年风雨,依旧透着古罗马建筑的雄浑气场。</p> <p class="ql-block">昔日,这里曾是整座阿尔勒城的“心跳中心”:看台上挤满摩肩接踵的人,平民的欢呼、贵族的喝彩裹着风,能穿透大半个城池;场中角斗士的呐喊、驯兽表演的惊险,让每一刻都浸着滚烫的热闹。那时的竞技场,是古罗马人释放激情、追逐感官刺激的核心地标,那些鲜活的场景,成了刻在阿尔勒历史里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罗马帝国衰落之后,竞技场的命运几经波折。中世纪时,它被改造成防御工事~看台的拱门被改造成民居与商铺,甚至还筑起了塔楼,曾经的竞技场成了阿尔勒老城的安全屏障,这种功能延续了数百年。直到19世纪,人们才开始对竞技场进行考古修复,那些被民居占据的拱门被清理,被岁月掩埋的竞技场结构逐渐重见天日。</p> <p class="ql-block">如今风烟散去,竞技场的石墙被岁月磨出了温润的光泽,椭圆轮廓上的拱门依旧整齐舒展。路过时望一眼,指尖触到粗糙的石面,仿佛还能摸到千年前的热烈余温。它就这么立在巷口,一边挨着当下的烟火气,一边守着过往的历史,让阿尔勒的每一步行走,都踩着时光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竞技场呈椭圆形,以古罗马混凝土为核心建材,外部覆以坚固石材,长136米、宽107米、高21米,凭借120个拱门构成的券柱式结构,实现了稳固承重,历经近两千年仍保存完。竞技场为三层结构,形成层次分明的韵律感,尽显古罗马建筑的雄浑。它可容纳约2万名观众,是法国保存较完好且仍在使用的古罗马竞技场之一。</p> <p class="ql-block">透过古罗马风格拱门,法国南部这座竞技场的雄浑格局尽收眼底。砖石拱门与椭圆场地遥相呼应,古老石砌看台与现代金属设施形成质感对比,无声诉说着建筑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竞技场至今仍“活”着:2万容量的场地常举办斗牛、音乐会,活动时座无虚席,斗牛士英姿与观众欢呼让千年建筑“复活”;非活动日,游客站在场地中央,仿佛能听见千年前角斗士的呐喊~古老遗迹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成了时光的独特地标。</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或坐或互动,在千年一隅勾勒童真图景。历史沧桑与孩童天真奇妙碰撞,时光仿佛在此驻足,古老建筑因孩子多了灵动,孩子也在历史背景下,开启与过往的奇妙对话。</p> <p class="ql-block">青年恋人在竞技场的历史氛围中依偎,古老的遗迹见证着他们的温情时刻。历史的深沉与爱情的甜蜜相互交融,竞技场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在默默守护这份青春的浪漫,让爱情在时光的长河里,有了别样的厚重与绵长。</p> <p class="ql-block">当站在竞技场的高处,指尖抚过粗糙的石墙,目光越过城中小屋的屋顶,罗讷河的粼粼波光便撞入眼帘。此刻才更清晰地明白:这座宏伟建筑的诞生,始终与脚下的河流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窥窗望城,古老的石窗如天然画框,将阿尔勒的城景与罗讷河温柔框入其中。红瓦建筑沿街道铺展,绿色遮阳伞点缀出鲜活的市井气,远处河面与天际相接,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灵动在这一方小窗里完成了诗意的碰撞,仿佛时光在此凝固,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阿尔勒的城市魅力,亦藏于布局与建筑风貌中:以竞技场为中心扇形铺展的城市里,红瓦建筑错落有致,黄米色墙体配红色屋顶,在蓝天阳光映衬下如明快油画。其建筑融合古罗马、中世纪特色,每栋房屋既是时光容器,承载历史厚重又满是生活气息,与罗讷河的灵动、竞技场的古朴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独特城市美学。</p> <p class="ql-block">如今风掠过拱门的缝隙,河水流淌的声音仿佛与千年前场内观众的欢呼重叠,而这份由石墙与长河共同勾勒的画面,又让人忍不住想起梵高的《罗讷河的星空》~想来这位画家也曾凝视过同一片河水,只是他用画笔将白日的河景,晕染成了夜空中缀满星子的温柔模样。</p> <p class="ql-block">从竞技场顶俯瞰,一处生活角落跃入眼帘:浅黄墙体配亮眼蓝百叶窗,红瓦屋顶错落,藤蔓繁花肆意攀爬。“LE LION GOURMAND”标识下,遮阳伞下人们闲聊休憩,古朴建筑与盎然绿意间,日常烟火升腾。历史厚重与生活鲜活在此交融,似能听见杯盏轻响,看时光缓缓流淌。</p> <p class="ql-block">竞技场石墙上密密麻麻的刻痕,是跨越时空的“留言”。字母、符号、姓名……每一道痕迹都是过往访客的印记,与石质相融,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时光密码记录着不同年代人的好奇与眷恋,为古老建筑添了人情味。不过,这些刻痕虽似时空“留言者”的“时光签名”,但如今我们得爱护文物,可不能效仿哦。</p> 古罗马剧场 <p class="ql-block">阿尔勒古罗马剧场的历史,比不远处的古罗马竞技场早了近百年。它始建于公元前40年至30年之间,历时约二十载营造,于公元前12年正式落成,是古罗马在阿尔勒建造的早期石砌剧场之一。与保存相对完好的古竞技场相比,这里的破坏更显彻底。古竞技场还能让人依稀想象出当年角斗的激烈场景,而这座剧场的废墟,却把想象的空间拉得更远,远到需要我们在历史的尘埃里,一点点拼凑它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鼎盛时期的剧场堪称古罗马的"娱乐心脏":扇形排布的观众席足有34排,能容纳一万名观众齐聚于此;舞台两侧曾立着20米高的石柱,专门用于悬挂幕布,与华美装饰共同撑起一幕幕戏剧的开篇。那时的这里,常年轮番上演滑稽剧、哑剧与舞台剧,台词声、喝彩声顺着石砌结构回荡,成为古罗马人消遣时光、共享欢愉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这座剧场于公元5世纪初,遭到命运的摧残。基督教兴起后,反对异教戏剧的思潮蔓延,剧场遭废弃甚至沦为采石场,石块被拆建教堂,戏台在人为拆解与自然侵蚀中崩塌。衰败延续千年,至19世纪文化遗产保护兴起时,剧场只剩场地中央两根不足10米的断柱,其余近乎平地,看台与舞台终成荒草间的断石残垣。</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罗马剧场遗址,大片废墟率先入目。曾经承载古罗马人喜怒哀乐的剧场建筑,如今只剩零散石块、断裂柱础在岁月中静默。石块纹路如时光皱纹,藏着剧场昔日喧嚣。34排古看台仅存20排且多为后世修整痕迹,相较古竞技场,这里格外安静,风掠断石的声响更衬出遗址寂寥。</p> <p class="ql-block">只有那两根立柱,还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姿态,它们挺拔地矗立在遗址中,柱身的雕刻虽已模糊,却仍能感受到古罗马建筑艺术的精致。它们就像剧场的灵魂坐标,让每一个到访者都能在废墟的迷宫里,找到历史的锚点。</p> <p class="ql-block">遗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志旁,隐约能看到早年修复工程的记录,但这场修复远比想象中漫长。2011年初访时,这里便有工人在清理残石、加固结构;此番再来,修缮的痕迹仍在~新补的石材与古老的断壁并立,现代工具与千年石块共处,显然这是一场需要长期投入的工程。</p> <p class="ql-block">令人意外的是,即便仍在修复中,这座残破的剧场并未彻底沉寂。它凭借独特的历史氛围与声学效果,偶尔会举办小型音乐会或戏剧演出。只是相较于鼎盛时期万人同观的盛况,如今的演出规模小了许多,斑驳的石柱成了天然舞台背景,观众坐在修整过的古看台上,仿佛能在现代旋律与历史回声中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这场持续多年的修复,或许未必能让剧场重回巅峰模样,但它让残垣得以留存,让千年戏台仍能奏响新声。那些缓慢推进的修缮工作,恰是在时光的侵蚀与人类的守护之间,为这座古剧场寻得的平衡。</p> 追寻梵高文艺踪迹 <p class="ql-block">在阿尔勒,明媚阳光与古老建筑交织成艺术热土。梵高在此度过约15个月的创作盛期,这片土地以充沛阳光、浓烈色彩点燃他的艺术激情,使其在穷困潦倒中创作出《向日葵》、《夜间的露天咖啡座》等近300幅不朽杰作。这里对他而言是双重的存在:他在此邀请高更共建“南方画室”,却因艺术理念与性格的冲突陷入频繁争吵,最终在精神错乱中割下耳朵。阿尔勒因此成为梵高艺术与人生的双重地标,既见证了他的创作巅峰,也烙印了他人生的剧烈转折。</p> <p class="ql-block">我曾两度踏访阿尔勒追寻梵高的足迹,又在荷兰的两座梵高博物馆中饱览其真迹。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他的画笔,将博物馆里的传世真迹与阿尔勒的创作原地一一联结,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溯源之旅,探寻那些画作背后的阿尔勒故事,以及他在创作高峰与精神折磨交织中的复杂历程。文中带画框的梵高作品均为本人在博物馆实拍,其余源自网络公开资源。</p> 一、初抵阿尔勒的新鲜热忱期(1888年2月-5月):   初到阿尔勒,梵高被南法的明媚风光点燃创作热情,开启了对当地市井、自然景观的探索,为后续艺术爆发埋下伏笔。 1.《朗格卢瓦桥与洗衣妇》(1888年4月) <p class="ql-block">作品收藏于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是梵高著名画作之一及风景画最重要代表。他借鉴日本浮世绘大对角线构图与大面积轮廓色彩技法,以对角线引导视线,呈现春日傍晚洗衣妇河畔捣衣、马车过铁索吊桥的南法市井景。明亮色彩与粗犷笔触,既显对南法风光的热爱、阿尔勒时期色彩结构探索的成熟,也具东方美学韵味,记录了他对“日本风景式纯净画面”的追寻。</p> <p class="ql-block">梵高所画的这座吊桥现实中早已不复存在,如今阿尔勒重建的吊桥也与原址隔了几公里。尽管过了一个多世纪,桥的基本结构和周围开阔的田野风光,仍与梵高的画作高度相似,周边依然是一派欣欣向荣的乡村风光。</p> 2.《阿尔勒的吊桥》(朗格卢瓦桥)(1888年4月-5月) <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时期创作了多幅朗格卢瓦桥的变体画,收藏于德国科隆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的同题材作品,以明快蓝天为背景,桥身结构清晰,一位撑伞的优雅女士正过桥。与“洗衣妇”版本对比,这幅通过“优雅女士”的塑造,呈现出静谧雅致的氛围,体现梵高对同一景观多维度的艺术表达与情感投射。</p> 3.《特林克泰勒大桥》(1888年6月) <p class="ql-block">这幅《特林克泰勒桥》色调沉闷,无强烈色彩对比,是梵高阿尔勒作品中的独特存在。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描述,这是灰色清晨的景象:石头、沥青、人行道皆呈灰色,天空泛着白蓝,还有棵长着黄叶子的“病怏怏”的树,风格与他同期明亮热烈的创作形成鲜明反差。我曾在荷兰两座博物馆仔细搜寻,却未寻见其真迹,原来它已被私人藏家收入囊中,2021年更是拍出3929万美元的天价。</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勒的特林克泰勒桥边,将展板上的画作与实景对照,河畔阶梯、石拱仍如画中模样,只是那棵“病怏怏”的树已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梵高一生创作约2100件作品,含860幅油画、1327幅素描水彩画,生前却仅以400法郎卖出一幅画,穷困潦倒,创作和生活全靠弟弟提奥支持和资助,而他的这幅作品如今却身价千万美元,这般跨越百年的境遇反差,实在令人唏嘘。</p> 二、黄房子时光的创作爆发期:(1888年5月-12月)。梵高入住黄房子后,创作激情达到顶峰,短时间内产出了《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阿尔勒的卧室》等多幅名作,无论是创作数量、艺术创新性还是风格成熟度,都呈现出“爆发”的状态。 1. 《黄房子(街道)》(1888年8月) <p class="ql-block">1888年5月,梵高在阿尔勒拉马丁广场2号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将其墙壁涂成黄色,故而人们称之为“黄房子”。画面中建筑物正面窗户涂成绿色、黄色的部分即是梵高的住所。一直以来,梵高十分向往艺术家的乐园,他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梵高打算用'向日葵'系列画装饰自己家的画室,并希望能尽快接自己的穷朋友保罗·高更来一起生活,画中左侧拱门后的建筑,就是梵高为高更准备的房间。梵高住在这里直至1889年4月。</p> <p class="ql-block">这幅梵高名作真迹,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这座位于阿尔勒真实的黄房子在二战期间(1944年)被炸毁,现已不复存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博物馆里的梵高画作真迹,或者阿尔勒黄房子所在地的展板来感受它当年的样貌。</span>如今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底层是商铺、楼上是住宅的普通房子。但黄房子所在的拉马丁广场格局如初,道路尽头的铁路桥也跟画中的完全一样。</p> 2. 《向日葵(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1888年9月) <p class="ql-block">站在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柔光里,我屏息凝望《向日葵(十五朵版本)》。它绝非静物,而是一场燃烧的生命仪式~每朵花都是挣扎的灵魂,盛放的在与命运抗争,低垂的在燃烧中涅槃。厚重油彩是画家泼洒的血肉,那夺目金黄,是他以孤独与渴望从调色板上抢夺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梵高一共画了11幅向日葵,再看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收藏的《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背景的冷调松石蓝衬得花簇愈发热烈饱满,少了十五朵版本的沉重,多了几分蓬勃的生命力,这也是国内诸多复制品偏爱它的缘由。</p> <p class="ql-block">我家墙上的这幅《向日葵》刺绣,是我特意奔赴苏绣之乡~苏州镇湖(以前叫吴县),恳请当地绣娘为我一针一线精心绣制的。它复刻自慕尼黑新美术馆的梵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日葵(十二朵版本)》</span>馆藏原作,苏州绣娘以针尖为笔,把梵高笔下的热烈金黄化作苏绣特有的细腻层次,每一抹光泽都凝着江南的灵气与匠心,绣出的不仅是花的形态,更是家的温暖、岁月的安宁。</p> <p class="ql-block">后来又见过不少向日葵仿作,笔法再娴熟,总觉得少了苏绣那针线交织的生动肌理,不及我这幅来得鲜活有魂。它是我的太阳,见证我的喜悦与叹息,聆听深夜私语,早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梵高追逐天地之光,我拥有的,是这丝线勾勒出的、照亮日常的光。真实的向日葵花田会随季节凋零,我家这片金黄却跨越二十春秋,始终灿烂。两度奔赴阿尔勒未见向日葵花海的遗憾在此释然~原来最珍视的花海从未错过,它早已为我盛开了一整个曾经,还将继续……</p> ​ 3. 《夜间的露天咖啡座》(1888年9月) <p class="ql-block">2011年夏,阿尔勒的明黄遮阳篷闯入视线时,我的心跳莫名漏了一拍~这就是梵高《夜晚露天咖啡座》里的那片灯火!咖啡馆的布局与当年几乎无改,坐在餐椅上,指尖划过桌面,仿佛能触到他当年的创作心绪:在不使用黑色的挑战下,他以煤气灯的暖黄与夜空的深蓝碰撞,让露台在深绿、湛蓝的色调里格外夺目,精准捕捉了1888年9月16或17日的星空星座,把闷热夏夜的无忧氛围永远定格。</p> <p class="ql-block">更惊喜的是味蕾的满足,一盘烟熏三文鱼开放式三明治端上桌,新鲜三文鱼铺在全麦面包上,搭配清爽沙拉与柠檬片,地道法式风味在舌尖散开。阳光洒在餐食上,恍惚间觉得,这美味是阿尔勒献给艺术朝圣者的温柔礼物。</p> <p class="ql-block">2024年故地重游,却见咖啡馆因税务问题大门紧闭停止营业。但站在原地,望着那抹与画中几乎一致的明黄布局,仍能清晰想起:梵高曾在这咖啡馆阁楼居住三月,被阿尔勒的阳光、街道吸引,最终用画笔将露天露台的“人间烟火与宇宙星河共存”定格成经典。</p> <p class="ql-block">虽未再尝美味,却在荷兰库勒-穆勒梵高博物馆里,与《夜晚露天咖啡座》的真迹惊喜相遇。画中暖黄灯光与深蓝色夜空的碰撞,一如当年咖啡馆给我的震撼。这份关于艺术与美食的双重记忆,成了岁月里一颗明亮的星,久久闪耀。</p> 4. 《阿尔勒公共花园的小径》(1888年9月) <p class="ql-block">梵高的这幅作品,以阿尔勒<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斯大街公园</span>内部林荫小径为核心,繁茂树木以黄绿、深绿交织出斑驳光影,小径蜿蜒向画面深处延伸,人物散布其间,笔触尽显园林的生机与静谧,作品真迹收藏于荷兰库勒-米勒博物馆。如今的公园仍保留着这般葱郁景致,游客漫步其中,既能在同款林荫下回溯梵高的创作视角,又能体会南法公共空间的百年韵味。</p> 5.《罗讷河的星空》(1888年9月) <p class="ql-block">罗讷河是阿尔勒的灵魂之河。它从阿尔卑斯山奔涌南下,冲积出卡马格湿地平原,更在古罗马时期成为连接地中海与欧洲内陆的“黄金水道”,让阿尔勒因航运与粮食转运崛起,获“小罗马”美誉。这份历史底蕴与自然诗意,最终成了梵高的创作缪斯。</p> <p class="ql-block">这幅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的真迹,是自然、历史与艺术的共振。罗讷河的涛声、阿尔勒的古韵,都凝在梵高的画布上,让百年后的我们仍能听见那夜的星河私语。</p> <p class="ql-block">在《罗讷河上的星夜》里,梵高以狂放的笔触编织出深邃星空,星河的旋转如跳动的火把,与河面灯火的倒影交辉,将南法的夜绘成一曲蓝调狂想。河岸那对依偎的恋人是温柔注脚,他们隐于暗色轮廓,却被橘光点亮相拥的姿态,像时光定格的默片,诠释着梵高笔下“夜的力量与恋人低语”的浪漫共生。</p> 6. 《进入阿尔勒的公共花园》(1888年10月) <p class="ql-block">梵高的这幅作品,同样描绘了阿尔勒的里斯大街公园,只不过和《阿尔勒公共花园的小径》不同,前者聚焦于公园内部,而本画作聚焦于公园入口区域。画面中黄色栅栏、前景人物极具辨识度,蓝绿调色彩与动感笔触生动呈现了入口的空间层次。画作真迹收藏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菲利普收藏馆。如今的里斯大街公园入口区域依旧绿意盎然,游客可在此寻觅画中场景的踪影,在现实与艺术的呼应中,感受梵高对南法园林入口的独特诠释。</p> 7.《阿尔勒的卧室》(第一版)(1888年10月) <p class="ql-block">继《黄房子》后,梵高创作了《阿尔勒的卧室》(拍摄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这幅画是他对“黄房子”生活空间的记录,更寄托着他对“安稳居所”的渴望。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说,想通过画面传递“休息、平静、安宁”的感觉~即便生活拮据,这间卧室也是他艺术路上的精神锚点,更是他打造“南方画室”、邀请艺术家共赴创作的“邀约名片”。</p> <p class="ql-block">梵高运用后印象派手法,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韵律笔触塑造空间:蓝色墙面与门营造宁静,黄色床具传递温暖;倾斜的地板笔触添了几分活力,整体色调却又让“安宁”感贯穿始终。床上被褥、墙上画作(既是对艺术圈朋友的致敬,也暗藏他的社交愿景)、简单桌椅……这些真实生活的提炼,经他主观化的色彩与笔触,成了满是情感的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物理意义上的“黄房子”卧室,在1944年毁于二战轰炸后被拆除,原迹已无。如今人们以多种方式“复原”它:展览的1:1复刻让观众沉浸式感受;阿尔勒的民宿复刻场景,供人体验“住进梵高画里”;文创与科普展示也以它为原型创作。艺术的生命,就这样在遗憾与创造中延续。</p> 8.《阿尔勒的老磨坊》(1888年10月-11月) <p class="ql-block">站在阿尔勒的老磨坊遗址前,望着那座石砌的圆塔和斑驳的红墙,很难不被时间的奇妙呼应击中~梵高的《老磨坊》,把这里的乡土气息永远锁在了画布上。画里,他用粗犷的笔触勾勒出磨坊的古朴轮廓,暖色调的泥土与天空的淡蓝碰撞,远处田野里还能瞥见劳作的村民,活脱脱一幅南法乡村的生活长卷。</p> <p class="ql-block">如今,磨坊的石塔依旧伫立,只是周边多了现代的屋舍与街道。收藏于美国布法罗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的真迹,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钥匙:当你在画前对照实景,会发现他笔下的每一道石缝、每一处光影,都与眼前的老磨坊严丝合缝。他把阿尔勒的乡土魂,酿成了画布上的永恒诗行~即便百年过去,磨坊的风仍在画里呼啸,南法的阳光仍在色彩里发烫。</p> 9. 《约瑟夫·鲁林肖像》(邮局职员邻居)(1888年11月) <p class="ql-block">在梵高的艺术生命里,阿尔勒的阳光与人情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约瑟夫·鲁林是阿尔勒的邮递员,也是梵高在异乡的挚友。1888年8月至1889年4月间,梵高为他创作了六幅肖像,收藏在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的这幅《邮差约瑟夫·鲁林》以繁花为背景的作品尤为夺目。画中,约瑟夫身着蓝色邮差制服,帽上“POSTES”字样清晰,浓密卷曲的胡须与头发极具辨识度。背景里,罂粟、矢车菊、雏菊、玫瑰等夏季花卉绚烂绽放,梵高以快速流畅的笔触铺陈色彩,让精确的花卉形态与人物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碰撞中尽显张力。</p> 10.《士兵米利特肖像》(士兵朋友)(1888年11月-12月) <p class="ql-block">这幅画像中的人物是保罗·欧仁·米利特,一位佐瓦夫兵团的少尉。梵高在阿尔勒期间与他结识,这幅画以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笔触,呈现出米利特的军人形象,背景的星月元素也颇具特色。这幅油画也收藏在荷兰库勒-穆勒博物馆。</p> 11.《高更的椅子》(1888年11月) <p class="ql-block">作品画面呈现高更的一把精致椅子,其上摆放着点燃的蜡烛、书籍与烟灰缸,以深沉红绿色调营造出神秘氛围,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span>这幅画不仅是对高更个人风格与特质的隐喻,更是两人艺术交往的注脚:它创作于梵高与高更初期合作的融洽阶段,却以色彩和意象的差异,暗示了二人性格、艺术理念的分歧,为后来的决裂埋下伏笔,是理解他们短暂艺术交集的关键作品之一。</p> 12.《阿尔勒竞技场的节日》(1888年12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又名《阿尔勒的斗牛场》画作,是梵高为阿尔勒的热烈烟火气写下的视觉诗,</span>一场凝固在画布上的阿尔勒狂欢。画中没有聚焦竞技场的建筑细节,而是把镜头对准了观赛的人群~涌动的蓝绿、明黄与深棕,在他的笔触下化作一片沸腾的海洋,每个人的姿态都被简化却充满张力,仿佛能听见当时人群的欢呼与鼓噪。</p> <p class="ql-block">1888年,梵高在给弟弟提奥的信里描述过阿尔勒斗牛场的盛况:“人群像彩色的波浪,在竞技场的圆弧里起伏……”,这幅画就是他对这份喧嚣的极致捕捉。他用浓烈的色彩和短促的笔触,把南法阳光里的狂欢感、乡土间的鲜活气,都揉进了画布的每一寸肌理。</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真迹,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冬宫)。每每想起,都有些遗憾~早年逛冬宫时,我与它擦肩而过,那时对梵高的认知尚浅,竟未察觉这份艺术相逢的珍贵。如今站在阿尔勒竞技场的遗址前,望着与画作对应的展示牌,古老的石拱与画中沸腾的人群在时空里交汇,恍惚间仿佛能穿越回1888年的阿尔勒午后,和梵高一同挤在欢呼的人潮中,看阳光把烟火气泼洒在竞技场的每一道石缝里。</p> 三、精神挣扎与告别期(1888年12月-1889年5月)  :精神困境中,梵高的创作满是痛苦与执念,每一幅画都是他在现实与艺术间挣扎的视觉印记,为阿尔勒时期画上充满张力的句号。 1.《包扎着耳朵叼烟斗的自画像》(1889年1月) <p class="ql-block">1888年12月,梵高与高更发生剧烈争执后,割下了自己的右耳,之后他据此创作了这幅自画像 。梵高割耳后画了多幅包着纱布的自画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幅《耳朵上扎绑带叼烟斗的自画像》,现收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协会。另外一幅《包扎耳朵的自画像》,则收藏于伦敦的考陶尔德美术馆 。这些自画像不仅是他痛苦与挣扎的视觉记录,更藏着他对艺术的偏执与坚守~即便身处精神与现实的双重困境,他仍以画笔为刃,在画布上凿刻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宇宙。而这份执拗,恰是他能在身后成为艺术传奇的根源。</p> 2.《菲利克斯·雷伊医生的肖像》(1889年) <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的主人公是梵高在阿尔勒医院的医生费利克斯·雷伊(Felix Rey),其真迹收藏于俄罗斯莫斯科的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Pushkin Museum of Fine Arts)。梵高在割耳事件后于阿尔勒医院接受治疗,雷伊是当时的实习医生,梵高为感谢他创作了这幅肖像时,用了极具个人风格的色彩和笔触来表现。可能这种艺术表达与医生的审美预期不符,所以他并不喜欢,最终将画送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梵高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在当时可能未被完全理解。</p> 3.《阿尔勒医院的庭院》(1889年4月)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span>割耳后,住进了阿尔勒的圣埃斯普里特主宫医院,这里是《阿尔勒医院的庭院》的创作地。医院迁走后被改造成梵高中心,成为纪念他的文化景点。走进这里,明黄色拱廊、中央水池对称拱廊、花园休憩座椅与画中景象分毫不差,现场展板将画与实景并置,仿佛一场跨越百年的艺术对话,让人真切感受他当年的创作视角。</p> <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的真迹,收藏在瑞士温特图尔的奥斯卡·莱因哈特基金会。画里狂乱的树枝线条与规整的几何布局形成强烈冲突,恰似梵高当时的处境~对色彩和生命的狂热追求,被精神痛苦的枷锁紧紧束缚。他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想画出这里的宁静,哪怕我的内心正翻涌着风暴”,如今站在这花园里,我才算读懂了这份矛盾背后的倔强。</p> <p class="ql-block">梵高住进了这座圣埃斯普里特医院后,因精神状况反复,又遭阿尔勒民众联名驱赶,他于1889年5月转入圣雷米的精神病院。但这座花园,成了他在阿尔勒最后的艺术印记,记录着他在痛苦中对自然与艺术的执着追求 ,也成了我此行探寻梵高足迹的一个震撼。</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保罗·高更的作品《画向日葵的梵高》,创作于1888年,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画中展现了梵高在阿尔勒的画室里专注创作向日葵的场景,是两位后印象派大师艺术交集的珍贵记录。</p> <p class="ql-block">在阿尔勒的桥边、罗讷河畔……梵高的艺术印记仍在每一处风景里鲜活。他并非生于贫寒,却未获家人对绘画的半分认可,唯有弟弟提奥的资助与信任,让他在困顿中创作约2100件作品,生前仅售一画却终成艺术巨匠。他的天才,是提奥的偏爱托举的传奇,更是艺术史上对坚持与热爱的最好注解。</p> <p class="ql-block">循着梵高的踪迹,在阿尔勒那些他曾驻足描摹的角落,触摸画与景的隔空对话,便会懂得:这份跨越百年的艺术回响,是孤独者的呐喊,更是后来者的朝圣~来此追寻,便是与一场关于热爱与遗憾的艺术史诗,完成最深情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拍摄: 又见炊烟</p><p class="ql-block">撰文: 又见炊烟</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1年7月20(巴黎奥赛博物馆),</span>7月30~31日(阿尔勒)</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6~7日(阿尔勒)</p><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5日(荷兰库勒-穆勒梵高博物馆),4月30月(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