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书那种永恒的温暖

相逢论道

<p class="ql-block">亲爱的爹娘:</p><p class="ql-block"> 今夜月华如练,与城市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在这2025年中秋与国庆双节同庆的夜晚,我独坐窗前,望着天际那轮圆满的月,思绪早已飞越山河,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那个小村庄。家书,是一种永远的幸福,更是一种永恒的温暖——这些年来,我对此体会愈深。</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1982年的那个秋日,晨光熹微中,村里那台唯一的拖拉机"突突"地响着,即将载着我驶向远方的军营。您们站在村口,母亲不停地用衣角擦拭眼角,父亲默默地将背包往我肩上挂了又挂。那一刻,十七岁的少年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却也装满了对故土与亲人的不舍。</p><p class="ql-block"> "到了部队,好好干。"父亲反复叮嘱着,粗糙的手掌在我肩上重重一按,千言万语尽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要争气......"母亲哽咽着,将几个还温热的鸡蛋塞进我的行囊,那是她凌晨特意煮好的。</p><p class="ql-block"> 拖拉机缓缓驶出村口,我回头望去,您们的身影在村口越来越小,最终化作了记忆里永恒的定格。</p><p class="ql-block"> 军营里的第一个中秋,我是在哨位上度过的。北方的月光清冷如霜,静静洒在紧握的钢枪上。仰望着同一轮明月,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忠孝难两全"——从此故乡的月只能遥望,父母的容颜只能想念。也正是在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保家卫国"这四个字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家书成了我们之间最珍贵的纽带。您们识字不多,每次都要请人代笔。可即如此,家乡的点滴变化依然跃然纸上:二哥家添了个女娃,犁地的黄牛又下了小崽,院里的枣子红了,地里的花生熟了,村小学翻新了红砖墙,村里的土路铺上了水泥......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让我仿佛亲眼见证了故乡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而我每次回信,也总是把军营生活描绘得朝气蓬勃——训练中的收获,战友间的情谊,立功受奖的喜悦,还有日益健壮的身体。我很少提及深夜站岗时望着月亮出神的时刻,也不曾说每逢佳节暗自思乡的惆怅。</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兵满三年后,我终于获准探亲。归心似箭,还没进家门就高声呼喊:"爹!娘!我回来了!"您们放下手中的活计,愣愣地看着我,仿佛不认识这个离家时还是毛头小子、如今已是标准军人的儿子。娘捧着我的脸仔细端详,爹在一旁轻声埋怨:"也不先来封信。"</p><p class="ql-block"> 正说着,门外传来邮递员清脆的喊声:"来信啦!"爹快步走向门口,接过的竟是我在归途前寄出的家书。我接过信,第一次当着您们的面,一字一句地读着自己写的家书。那一刻,我们相视而笑,泪水却不由自主地滑落——那是幸福的泪,是团圆的泪,是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我转业到地方工作,那些泛黄的家书依然是我最珍贵的财富。如今,现代通讯技术如此发达,视频通话就能瞬间相见,可我依然怀念那些等待书信的日子——那份翘首以盼的期待,那份捧读家书时的悸动,是任何即时通讯都无法替代的幸福。</p><p class="ql-block"> 今夜,当举国欢庆、万家团圆之时,我格外思念您们,思念那个小村庄。老屋应该还在,只是院中再无您们忙碌的身影,再无盼儿归来的双亲。</p><p class="ql-block"> 您们常说的"要有出息",这句朴素的期盼,成了我一生前行的动力。正是在对家乡的思念中,我懂得了保家卫国的真谛;正是在您们的期盼里,我学会了在泪水中坚强,在困难中成长。从农村少年到合格军人,再到国家建设者,这条路虽然充满艰辛,却因有家书的陪伴而倍感踏实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如今,您们已化作故乡的黄土,化作明月清风,但那些家书中蕴含的深情,却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幸福。它们让我明白:爱,从来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它就藏在每一句"好好干"的叮嘱里,藏在每一个"要争气"的期望中。</p><p class="ql-block"> 这幸福,如月光般永恒,照亮我所有的路途,温暖我全部的岁月。纵然时光流转,这份来自家书的幸福,将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儿 敬上</p><p class="ql-block">2025年中秋•国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