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70年,对北疆逊克县来说,那是不平凡的年份。 </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1969年,逊克县先是在上半年接受三批上海“老三届”知青(含少量未毕业的在校生)1351名,又在下半年(11月)接受四批上海“69届”知青751名。 </p><p class="ql-block">大批上海知青到来后,给逊克县城乡面貌带来了不少变化。虽然在接受上海知青之前,逊克县也接受了数百名来自本省齐齐哈尔市知青,但因他们来自本省,日常生活习惯、语言表达等很多方面与当地群众同质化。上海知青的到来,给当地人们带来一股南方都市的新鲜风气,从语言、穿着、生活习惯,到读书读报听广播,都有着不同于当地群众的样子。这些,很快影响到当地人们,尤其是当地青少年开始着迷上海知青文化的一些样子。上海知青的到来,对逊克小县城(奇克镇)的市面繁荣也促进不小。查1968年年底统计数据,全县人口仅为27300人,至1969年年底,全县人口达到29400人,新增的人口中包含2102名上海知青,其中在奇克镇插队的上海知青有160名,在奇克镇附近的边疆公社插队的上海知青又有648名。上海知青中的大多数人是逛街常客,对县城市面的闹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该书作者阚治东,就是在那个年份奔赴金训华烈士插队的那个生产队。</span></p> <p class="ql-block">给逊克县带来极大冲击力的,还是上海知青金训华因公牺牲以及接踵而至的极其震撼的宣传力度,从八月到十二月,各级政府发号召、各级报刊做报道,一下子把逊克县推到全国舆论的前台。逊克县党政领导感受到社会舆论的灼热度、上级领导的关注与期望,下了决心,要在1970年干一把大的,做出计划,再接受上山下乡知识青年6,000人以上、插队干部300人左右;并确定倾全县之力,发挥知青作用,开发本县东南山区(即县战备基地,又称“三线”建设)。逊克县建设东南山区的规划,在以后的二十年一直得到贯彻执行,使那片新开辟的东南山区成为日后逊克县的长远发展方向。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0年3月20日,赴逊克县插队的杨浦区宁武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阮显忠(前右)与同学侯建新等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1970年春天,在十余册逊克县上海知青集体回忆录中,被看作是一个“激情的岁月”。 </p><p class="ql-block">那年开春伊始,上海市革委会在上海市区开展69届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的动员工作。其中,动员千余名69届初中毕业生赴逊克县插队的任务,落实在杨浦、卢湾两区。 </p><p class="ql-block">原先上海市上山下乡办公室早早做出一个安排,在1969年夏季,曾派出一个赴黑龙江省的学习慰问团,其中一个分团赴黑河地区学习慰问,专门跑到逊克县干岔子公社,那是已经接受数百名上海知青插队、并将继续接纳数百名上海市69届知青的地方(总共接受945名上海知青)。在这个分团中就有上海市卢湾区鲁班中学张宝玉同学(男生)、杨浦区杨浦中学陈建新同学(女生),俩人此时是学生代表,接下来就是两区69届同学赴逊克县插队的领军人物。到大动员时,就要发挥俩人的作用了。张宝玉不负所托,在校内发动同学积极报名赴逊克插队,还成立了一支“北国风光战斗队”,并以此名义,在2月27日的《文汇报》上发表题为《年龄十七不算小》的文章,引起不小的轰动。随后,“北国风光战斗队”的35名成员被批准赴逊克县松树沟公社五三大队插队。陈建新也行。她在杨浦中学担任校级学生干部,她的班主任是于漪老师。她得到于老师的鼓励,带头报名赴逊克县插队,并动员其他同学同行。随后,该校有26名同学一起出发,其中20名是女生,好像是一支女子小分队。由此可见,其中自有陈建新的带头作用。 </p> <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中旬,即将赴逊克县插队的“69届”参加外滩游行留影</p> <p class="ql-block">3月17日下午,在上海市革委会有关部门的组织下,本市69届初中毕业生、家长、里弄干部近40万人在闹市区举行游行,推动69届初中毕业生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这一天由上海电视台摄影记者拍摄的一幅现场照片,在多年之前被逊克上海知青顾宝妹寻觅到了。照片主图是一大群即将赴逊克插队的杨浦区各中学69届毕业生在游行,站在前排的都是与顾宝妹同队插队的伙伴。 </p><p class="ql-block">据图中人物朱铭杰回忆:我是吴淞中学“69届”,我在1970年3月20日离开上海去插队的。记得是在出发之前几天,领到棉大衣以及其他用品之后,老师通知我们在学校集合。然后在学校乘上大卡车,被拉到外滩附近,再下车列队在外滩行进。一边走,一边呼喊表示决心赴北疆插队的口号。其中,有“继承金训华遗志”之类的口号。我们因为知道自己就是被安排在金训华生前插队的村子里,所以特别激动,嗓子也喊哑了。 </p> <p class="ql-block">其他图中人物也在微信留言: </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保留至今确属不易,很珍贵,也很幸运。五十年了,能从照片中看到自己当年和少年同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的激情,作为永久的纪念和回忆。 当时听了金训华事迹报告,才报名到逊克县的。我校“69届”同学第一批报名的,大都是学校、班级干部,初心都是很好的。 </p> <p class="ql-block">知青金训华烈士,曾经在当年知青一代人中产生过深刻影响,对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全国也是影响面很大的,当年“69届”的我们就是为了"向烈士学习,接过烈士旗帜",为了保卫边疆,而踏上到逊克插队落户道路的。 </p><p class="ql-block">当时,在杨浦、卢湾两区的各个中学报名赴逊克县插队的学生人数很多,原定名额很快额满了。 </p> <p class="ql-block">在临出发前,自愿报名赴北疆插队的下乡积极分子都有一些告别仪式。南昌中学黄建强与班主任袁法根老师拍了张合影留念。拍摄地在南昌中学校园里,背景墙上张贴一幅正楷黑字体字的大标语“向黑龙江进军”。这幅标语为黄建强所书写。打浦中学方良在火车开拔之前,与班主任朱乾坤老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黄建强与班主任老师留影。</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为学生壮行,特赋《满江红》一曲。词如下: </p><p class="ql-block">下乡上山,命令颁,一二二一。 早炼就,红心一颗,坚定不移。 披荆斩棘学工农,倒海翻江跟主席。 看晨旭,正在八九点,光无际。 师裕禄,抗病疾,争逊克,让安义。 明知冷远苦,偏向那边! 壮志饥餐美帝肉,笑谈渴饮苏修血。 齿外贼,一枕黄粱破,空抽泣。 赠方良同学赴黑龙江逊克干革命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朱乾坤老师与方良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同班同学高月青也在同一批次出发,插队在同一个生产队。</span></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出发的那一天,3月20日,上海市杨浦、卢湾等区一批“69届”离沪,赴逊克县插队。这批知青共1191名。在上海彭浦火车站发车前,卢湾区鲁班中学“北国风光战斗队”35名成员,在队旗下庄严宣誓。誓词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黑龙江去,插队落户干革命,海枯石烂不变心。”同时,在金训华烈士生前就读的杨浦区吴淞二中,有12名69届同行,领队的学生干部刘大宝手持“金训华兵团”战旗,在列车窗口,神气十足地向送行的人群示意。卢湾区三好中学女生史雪娣和陆雅珍临行前,在车站留影,照片中显示出三好中学“北上,胸怀朝阳战斗队”的旗帜。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俩女生在火车开动前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一些同学表现出意气风发的样子,其实很虚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中扬旗的那一位是他那所中学同行者的小领队。火车开动前,他使劲地喊着口号,挥舞旗子;待火车开动后,他哭得稀里哗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出发的列车上,有随行摄影记者邀女同学拍照。这幅摆拍的少女倩影,成为这几位女知青的美好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人的感情是丰富的,又是复杂的。未成年的69届知青直面远赴北疆插队的自我选择,还是惶恐不安的。一个个高举战旗、意气风发的战斗队形,在列车启动之后,立刻变了形。 </p><p class="ql-block">据当事人阚治东在个人回忆录《风雪十年》一书记载,此列车“汽笛响起,火车缓缓启动,所有人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月台上的亲友悲痛欲绝,失声痛哭,而车厢内不少知青特别是女知青更是泣不成声”。 </p> <p class="ql-block">在第一批知青出发后,上海市乡办继续在闸北、杨浦、静安、卢湾等区对“69届”作动员,最终完成第二个千余名“69届”赴逊克插队的任务,并分作四次把知青送往插队地逊克县。这四次分别是4月18日,有522人;5月5日,有504人;5月20日,有142人;6月24日,有259人。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下图为近日逊克县69届知青的一次聚会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其中,4月18日那一批,有不少场面值得回顾。 上海市第60中学“69届”赴逊克县插队“创业兵团”的“北征宣言”原件</p><p class="ql-block">上海市第60中学“69届”12人(含低年级1人)组建一支“创业兵团”,赴逊克县边疆公社黎明二队插队。出发前,“创业兵团”印制了一份题为《七十年代的伟大进军》的传单。临发车前,上海彭浦火车站台上人山人海,一派送别场面。“创业兵团”战士向送别人群发放传单千余份。“创业兵团”成员江国胜通过车站广播,连续两遍诵读那份“北征宣言”。“创业兵团”另一位成员黄人伟手持“创业兵团战旗”,在车窗前兴奋地挥舞,向亲人与师友告别。黄仁伟是低年级在校生,因与“创业兵团”成员熟识,知道他们要到北大荒去,决心跟随一同前往,随即从家里“偷”出户口簿,报名去逊克插队。那份“北征宣言”,即由黄仁伟与其他成员集体讨论后一同整理而成。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征宣言》原件,由“创业兵团”成员江国胜保存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仁伟在出发时,抢着舞旗,毫无畏惧,真正的意气风发。即使到了插队地方,也是“越是艰难越向前”,不知有多大的胆,多大的心脏!</span></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逊克县在上一年接受大量上海知青的基础上,又在1970年接受了2600多名上海知青,其中绝大多数人为69届初中毕业生。此后,逊克县没有再接受成批的上海知青。</p><p class="ql-block">据近年统计,在逊克县插队的上海知青有5000余名,逊克县成为接受上海知青最多的县域之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前图的游行队伍,前几排都是即将奔赴逊克县插队的“69届”。那是组织者有意为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