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遥镇国寺出发,驱车160余公里后我们顺利抵达向往已久的娘子关。<br> 娘子关位于河北与山西交界的山西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为万里长城著名关隘,号称“万里长城第九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br> 娘子关始为战国时期中山国所建,唐朝时创建关城,为承天军城。宋时设承天寨,明代时为承天镇,至清嘉靖年间重修城堡,专设守备把守。现存关城为明朝所建。<br> 娘子关原名苇泽关,据传,唐朝开国女将军、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数万“娘子军”镇守此关,故而改名为娘子关。<br> 我们在山脚停好车子,沿着一条鹅卵石块铺成的坡道慢慢上行。地面上的石块凹凸不平,每一块石块皆在岁月的打磨下变的光滑乌亮,仿佛石块上刻满了时光的痕迹。行走之上,不时会觉得步履打滑,不得不小心翼翼。 坡道上方便是雄伟壮观的南城门。<br> 南城门下方为石砌城墙,厚实坚固,正中为拱形门洞,门洞上额书“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城门上方为二层重檐歇山顶门楼,复檐高悬“天下第九关”匾额,笔力雄浑,刚柔相济。高大的城门气势凌厉,蔚为壮观。 穿过城门便是关城老街。老街上摆着几个零星的售货摊,游人寥落。一条不宽的青石板道路穿街而过,小道虽不起眼,却是一条千年间连通晋冀的著名古驿道。<br> 街道两侧石墙高立,建筑多为明清时所建的四合院民居,曾为古代守关将士及家属住宅。当地百姓说,老街的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唐代风貌,如今住户大多为明清守关将士的后裔。 关城的面积不是很大,南北长400米,东西宽仅150米,我们沿着老街慢慢溜达,不一会儿便在城内转了一圈。城内现今还设有关帝庙、真武阁、水鉴台等古建筑,供奉有平阳公主塑像。<br> 登上南城门,只见关城襟山带河,两翼巍巍长城依山势蜿蜒,远处峰顶烽火台高高矗立,紧紧扼守着晋冀交通大动脉。 顺着老街的中间位置往东步行不远,可以见到一座高矗的城楼,这便是东城门。<br> 东城门为青砖砌成,又称外城门,雄伟坚固,门洞上方镌刻“直隶娘子关”五个字。城门上方为平台,是为检阅士兵、瞭望敌情而筑。关外古道,蜿蜒起伏,为著名的燕赵古道。举目眺望,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从东城门登上长城,可以沿着陡峭的长城直达峰顶烽火台。只是对于我们上了年纪之人,徒步攀登绝非易事。<br> 城门边上一位拉客的当地居民热情地向我们推荐乘车上峰顶,这也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很快双方便谈好了价格。<br> 上山的车子是一辆小型面包车。车子沿着长城脚边一条蜿蜒的狭窄山道慢慢向上行使,一路摇晃颠簸。司机倒是十分热情,不停地向我们介绍着娘子关长城的趣闻逸事,十余分钟后有惊无险的抵达长城顶端的烽火台。 伫立于烽火台上,放眼远眺,四面群山逶迤,连绵不绝。山下娘子关关城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关前奔涌的绵河从绵山脚下弯曲而下,河面上横跨着一座铁路桥与一座公路桥,石太铁路和晋冀公路从娘子关前交汇穿越,把河北与山西连接在了一起。 千百年来,娘子关正是扼守了这一交通咽喉,引得烽火在此常起。<br> 如今,雄关依旧,战争的硝烟早已离我们远去,当我们平和的踱步于关城内外、长城上下之时,依然可以感受到远逝的历史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