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游记:山水廊桥与秘境清凉峰,世界遗产丹霞山,千年之迷龙游石窟

山里茶人

<p class="ql-block">这个假期,没有远赴人潮汹涌的热门景点,我选择在浙皖交界的山水间寻一份清闲。四日自驾,穿行于古桥、峡谷与山林之间,既有文化沉淀的温润,也有自然野趣的震撼。车轮碾过秋初微凉的晨雾,山色在窗外缓缓铺展,像一卷徐徐打开的水墨长轴。</p> <p class="ql-block">途经昌化,一座飞檐翘角的廊桥横跨溪流之上,黑底金书“東坡橋”三字庄重醒目,木柱刻联,水光映桥影,恍然如入宋画。相传此地曾为苏轼行迹所及,后人筑桥以志,虽未必确凿,却也为这方水土添了几分文气。我驻足桥头,看溪水从桥墩两侧分流,碎成细浪又悄然合拢,仿佛时间在此也放慢了脚步。桥下石阶上,有人静立拍照,身影倒映在清浅的水面,与古桥共成一幅流动的画。</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粉色上衣的女子站在河边栏杆前,双臂高举,面带微笑,像是要把整片山色拥入怀中。那一刻我也忍不住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有湿润的泥土味,有草木的清气,还有某种难以言说的、属于山野的自由。她站在那里,不是游客,倒像是山河间自然生长出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后来她在一座飞檐翘角的亭前坐下,手持手机,笑意盈盈。那亭子藏在树影深处,檐角轻挑,仿佛随时要乘风而去。她不急着赶路,也不刻意摆拍,只是静静地坐着,像在等一阵风,或是一缕穿过林间的光。我忽然明白,旅行最美的部分,往往不是抵达,而是停留。</p> <p class="ql-block">进入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势渐起,林木葱茏。沿途石碑标注“野生山核桃群落”,信息牌详述其生态价值;树干上挂着“红果山胡椒”的植物铭牌,樟科气息隐约可闻。登临清源峰,远山叠翠,云雾缭绕,仿佛天地独与往来。山间小径铺满落叶,踩上去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低语。偶有松鼠窜过枝头,惊起几片阳光。</p> <p class="ql-block">山涧深处,水流从岩石上倾泻而下,形成一道不大的瀑布,水花在石面跳跃,溅起细碎的白沫。溪水清澈见底,石子被冲刷得圆润光滑,泛着青灰与乳白的光泽。我蹲下身,伸手探入水中,凉意瞬间从指尖窜上脊背——那是山的心跳,是未经驯化的自然本味。</p> <p class="ql-block">“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牌坊立在山口,青石为骨,飞檐如翼,背后是连绵不绝的绿浪。走进去,仿佛踏入另一个世界:没有喧嚣,没有信号,只有风穿过林梢的声音,和偶尔传来的鸟鸣。这里的一切都慢了下来,连呼吸都变得绵长。</p> <p class="ql-block">一块高大的石碑立在林间,刻着“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像时间在石头上跳舞。石碑旁有现代风格的入口建筑,却并不突兀,反倒与山林融为一体。我站在碑前,忽然觉得人类为自然立碑,不是为了占有,而是为了致敬。</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俯瞰,山脉如龙脊蜿蜒,森林覆盖其上,深绿浅绿层层叠叠。一条小路顺着山势盘旋而上,像一根细线缝合了大地的褶皱。远处村落隐约可见,炊烟若隐若现。这样的景色,让人忍不住想写诗,却又怕词句太轻,托不住这满目苍茫。</p> <p class="ql-block">山间石阶上,一位女子戴着帽子和墨镜,扶着岩石拍照。她穿粉色上衣,白裤,脚步轻盈,像一只在林间穿行的鸟。我也拾级而上,脚底是岁月磨平的石面,手扶的是长满青苔的岩壁。每一步都踏在自然的脉搏上,走得越深,心越静。</p> <p class="ql-block">林间小径幽深,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像碎金铺地。木质栏杆和长椅点缀其间,仿佛邀请行人坐下来,与山对坐片刻。我走过时,一位女子正提着浅色布包前行,身影渐渐隐入林深处。那一刻,我竟有些羡慕她的背影——她不是在“看风景”,她本身就是风景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山峰耸立,顶部岩石裸露,如巨兽昂首向天。蓝天无云,阳光洒在林梢,整座山仿佛在呼吸。我仰头望着,忽然觉得自己渺小得如同一粒尘埃,却又因能亲眼见证这份壮丽而无比丰盈。</p> <p class="ql-block">山坡上竹林成片,绿意盎然,与远处的山脉相接,形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风过处,竹叶轻摇,沙沙作响,像是山在低吟。天空湛蓝,白云悠悠,时间在这里失去了刻度,只剩下行走与凝望。</p> <p class="ql-block">一条石阶小径通向远处的凉亭,两旁树木葱茏,青苔爬满岩石,仿佛岁月的指纹。亭子静立在林间,古朴而安详,像是等待某个迷路的旅人来歇脚。我走过去,坐在亭中长椅上,什么也不做,只是看着光影在石阶上缓缓移动。</p> <p class="ql-block">一块生态展示牌立在路边,图文并茂地讲述着清凉峰的生物多样性。鹿、山核桃、珍稀植物……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生命的传奇。我读着那些文字,忽然意识到:我们不是自然的主人,只是它偶然的访客。</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牌子专门介绍野生山核桃群落,照片里的树林浓密苍翠,落叶铺满林地。文字说,这些树已在此生长百年,默默维系着生态的平衡。我抬头望向身边的树木,它们静默伫立,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p> <p class="ql-block">一棵树旁立着“红果山胡椒”的标牌,阳光穿过树叶,在牌子上投下斑驳光影。我凑近看,叶片油亮,果实微红,散发着淡淡的辛香。原来每一株草木都有名字,都有故事,只是我们常常走得太快,来不及倾听。</p> <p class="ql-block">一棵松树挺立山间,枝干笔直,针叶苍翠,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精神。它不争不抢,却以坚韧站成一道风景。我拍下它的身影,不是为了炫耀,而是想记住:有些生命,生来就是为了对抗风雨。</p> <p class="ql-block">山路上,一块巨石上刻着“江山如画”四个红字,粗犷有力。两人结伴徒步,背影渐行渐远。我站在石前,望着他们消失在竹林深处,忽然觉得,所谓旅行,不过是借一双脚,去丈量心中的山水。</p> <p class="ql-block">“客亭”与“霞客亭”并立林间,亭柱上对联斑驳,却仍可辨识。有人坐在亭中歇息,有人倚柱远眺。我走进去,摸了摸那被风雨打磨多年的木柱,仿佛触到了徐霞客当年的衣角——三百年前他是否也在此处,饮过一壶山泉?</p> <p class="ql-block">一块“霞客游踪”的石碑静立林中,字迹清晰,背后山峰隐约。我站在碑前,没有拍照,只是默默念了一遍名字。有些足迹虽已消散,但山记得,风记得,树也记得。</p> <p class="ql-block">江郎山下,三爿石峰拔地而起,如刀削斧劈,直插云霄。所谓“郎峰天游”,正是登高揽胜之路。栈道贴壁而建,脚下是万丈深渊,抬头是裂开一线的天空。岩缝中透下天光,像神启,也像警告——自然从不温柔,它的美,带着凛冽的威严。</p> <p class="ql-block">巨石巍然,绿树环抱,游客们仰头惊叹,或举手机留影。我站在石前,感受它的沉默与重量。它不说话,却让人不敢喧哗。那一刻,我忽然懂了什么叫“山不在高,有魂则灵”。</p> <p class="ql-block">指示牌上写着郎峰的地质构成与路径特点,说峰顶由石英正长岩形成,路径如“之”字蜿蜒。我顺着栈道一步步攀行,每一步都像在穿越时间的褶皱。山风在耳边呼啸</p> <p class="ql-block">登此山顶就是勇气与胆量的挑战的。</p> <p class="ql-block">上午十一点结束江郎山旅行,开始下山,下一目标衢州市。</p> <p class="ql-block">衢州古城位于浙江省西部,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192年),1994年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孔子后裔的第二故乡(南孔圣地),拥有水亭门、孔氏家庙等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在水塘的对面一座气势宏伟,纹饰精美的牌坊,上头写着“旌表吴荣隆尚义之门”,这便是车塘村最负盛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龙游县县域总面积11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7万人。</p> <p class="ql-block">龙游有十大景点,天池荷花景区、三门源风景区、龙游石窟、龙游民居苑、姑蔑城生态园、龙天红木小镇、江滨公园、龙洲公园、龙游花海、龙游县灵鹫峰风景区等。重点还是龙游石窟,民居苑,古城街夜市繁华</p> <p class="ql-block">龙游石窟集人文、艺术、文化、工程技术于一体,是中国古代最高水平的地下人工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大奇观,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p> <p class="ql-block">游完石窟误入竹林禅寺,这也许是所佛缘吧!竹林禅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唐宋古刹的特色,曲径通幽,静心养性。</p> <p class="ql-block">游完龙游驱车前往新安江,新安江是钱塘江的正源,发源于皖赣交界的五股尖山,全长373公里,流域面积1.1万多平方公里,被誉为“江南名川”,是徽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p> <p class="ql-block">四天的自驾游沿途风景无限美好,到了新安江由衷感叹,离家越近心更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