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找北之旅第三篇——我找到北了

心晴心语

<p class="ql-block">  过漠河没有停留,时间来得及就直接去北极村游玩。到北极村中午12点,自驾车只能放在停车场,然后坐景区的小巴车。景区的服务感觉还不错,小巴车司机还兼职了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  先坐车到最远端,然后沿着黑龙江岸边的木栈道往回走。黑龙江的对岸就是俄罗斯的国土。</p> <p class="ql-block">  和这边一样,界河对面也是松林。在栈道入口处是一座巨大的铜鼎雕塑,顶部有一条龙。沿着木栈道往中心广场走,大约2.5公里。高大的樟子松笔直地站立在身旁,接近地面的树干是黑色,上部是红棕色。游览车司机开玩笑说“樟子松为什么又叫美人松啊?你看它们挺拔的身材,大长腿穿着黑丝袜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来到北极村,各种写着北字的大石块儿作为打卡点儿。爱情广场的雕塑也为情侣们提供了留下倩影的背景。</p> <p class="ql-block">  北字长廊前有一个测试胖瘦的门,可以试试自己的块头儿,哈哈。</p> <p class="ql-block">  走回中心广场再乘游览车去另一个方向,在江边可以望见对面俄罗斯的村庄,但没见到人。游船码头可以开行在界河的中间游览,当然不能到大鹅的地盘登岸。</p> <p class="ql-block">  回中心广场的路上参观鄂伦春博物馆。鄂伦春"意思为"大山上的人们"。鄂伦春族源于古东胡族,语言与满语相近,是大兴安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鄂伦春人以原始的生产方式生活在中国最北的大森林中 ,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北极村"鄂伦春族博物馆"以"兴安骄子"为主题,重点扼要地展现鄂伦春人的历史发展、狩猎经济、生活习俗、原始宗教、体育文化等。很值得一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8, 31, 35);"> 博物馆门口有覆盖桦树皮的 “斜仁柱”。</span><span style="color:rgb(28, 31, 35); font-size:18px;">“斜仁柱”又称“仙人柱”或“撮罗子”,</span><span style="color:rgb(28, 31, 35);">骨架由1根主杆、若干带杈树干及20-30根斜仁(树干)组成,冬季覆盖狍皮,夏季覆盖桦树皮,是鄂伦春族适应游猎生活的传统圆锥形民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山上的人们”把桦树皮用到了极致,用桦树皮做成各种生活用具,比如盛水盛饭的工具、针线包,还有船。真是靠山吃山,人类的生存智慧真是无穷的!</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漠河老街,<span style="color:rgb(28, 31, 35);">以沉浸式边塞生活体验的方式,讲述着晚清时期老漠河的历史故事,设有漠口古驿站陈列馆、漠河非遗馆等,是了解漠河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游完漠口老街往中心广场打卡北极碑,中途遇一彩色长廊,每个门的顶端都有结婚时间。32年青金石婚,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  本次旅行的最远端——北极村。我找到北了!</p> <p class="ql-block">  出了景区,太阳已经偏西。停车场里有一些房车,车主已经在做饭了。房车的好处就是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家!这样的生活多简单,一张床,一锅饭。白天看蓝天白云、夜晚数星星。美哉、乐哉!</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是去漠河市里的酒店住宿吧,然后去寻冷极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