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2025年9月28日,秋空澄澈如洗,流云轻漫天际。我们好友四相约走进延吉恐龙博物馆,在延边航空航天国防科普展中,赴了一场兼具科技震撼与红色温度的特殊之约。</b></p> <p class="ql-block"><b> 此前总觉93大阅兵的震撼隔着电视屏幕,看得见却触不及。直到站在博物馆广场,亲眼望见坦克列阵、战机昂首,那份大国底气才真正撞进心里。最让我挪不开眼的是歼-10战斗机——这架绰号“猛龙”的第三代战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空中利剑,作战半径大、机动性能强,综合效能达国际同类先进水平。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空中利剑,歼-10的诞生藏着太多不易。上世纪90年代,我国航空工业尚在追赶,科研团队抱着“豁出命也要搞出来”的劲头,在没有成熟模板的情况下,一点点攻克气动布局、航电系统等核心难题。展区旁的图文展板里,还印着当年设计师趴在图纸上测算数据的老照片,泛黄的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演算痕迹。正是这份执着,让歼-10拥有了高机动性、大作战半径的硬实力,综合效能直追国际同类先进水平。</b></p> <p class="ql-block"><b> 更让人热血沸腾的是它的“实战履历”。展板上清晰记录着2025年5月那场空战:巴基斯坦空军以预警机引导,歼-10C在200公里外精准发射霹雳-15导弹,一举击落印度4架阵风、1架苏-30MKI等8架战机,自身实现零损失。国内外同行忍不住感叹:“这哪是战机,简直是空中战神!”而2022年巴基斯坦接装歼-10CE时,巴总理伊姆兰·汗轻抚机身的照片,2024年歼-10表演机编队飞越埃及金字塔的画面,更让人体会到中国航空装备走向世界的底气。展区里的歼-10与武直10均为1:1复刻,我攥着扶梯爬至近前,指尖触到冰凉的机身蒙皮时,竟忍不住想:若不是这把老骨头不争气,真想钻进驾驶舱,摸摸那布满按键的操纵杆,过把飞行员的瘾。这份“痴心妄想”,反倒成了此行的小遗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旗一9导弹发射车</b></p> <p class="ql-block"><b> 转身步入航天展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直刺穹顶,神舟返回舱、月球探测器静静陈列,仿佛将“上九天揽月”的航天梦搬进了现实。更妙的是科技互动区,机器狗跟着指令跨越障碍,机器人舒展肢体打太极,“模拟炮弹发射”“安全打靶”项目前围满了孩子——带孙辈来再合适不过,既能让他们摸得着“大国重器”,又能在玩闹中种下科学的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若说航天国防展是“硬核”的骄傲,红色延边记忆展区便是“柔软”的初心。东北抗联场景复原里,杨靖宇支队的战旗的照片在阳光下泛着红光,这面曾飘扬在长白山区的旗帜,见证过抗联战士们在零下40℃的极寒中,无衣无粮仍与日寇周旋千余次的壮举。玻璃展柜里,抗美援朝的军功章、八路军的草鞋、东北抗联的发报机静静陈列,还有那80面遴选自全军的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每一面都刻着“家国”二字的重量。就像课本里写的杨靖宇,临终前仍高呼着口号,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这份血性,早已融进延边儿女的骨血里。</b></p> <p class="ql-block"><b>若有战,招必回</b></p> <p class="ql-block"><b> 从抗美援朝时期的老式轻武器,到如今远销巴基斯坦、飞越埃及金字塔的歼-10CE,从抗联战士的斗笠钢盔,到阅兵式上轰鸣的战机导弹,展厅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国家发展的鲜活注脚。正如“强国有我”签名墙上那句承诺:“以吾辈之青春,护盛世之中华”,我们所见的大国重器从不是霸权的工具,而是守护和平的底气;所忆的红色岁月从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代代相传的信仰。</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时,夕阳落在歼-10的机翼上,镀上一层暖金。这场观展,我们看的是装备,品的是历史,藏在心底的,是愈发滚烫的归属感与使命感。</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