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范仲淹</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989年9月17日﹣1052年6月19 日),字希文,出生于徐州(今江苏徐州)一说出生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籍贯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因母谢夫人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宋夏战争爆发后,康定元年(1040年), 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对宋夏议和起到促进作用。西北边事稍宁后,宋仁宗召范仲淹回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邪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葬于河南洛阳伊川。宋仁宗亲书其碑额为"褒贤之碑"。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p><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河,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著名的《渔家傲•秋思》便是其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渔家傲•秋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北宋.范仲淹</p><p class="ql-block">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p><p class="ql-block">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译文</p><p class="ql-block"> 西北边疆秋来风景与中原不同,大雁南飞衡阳,无半点留恋之意。四周边塞特有的声音连同军中号角声一同响起,层峦叠嶂里。长烟苍茫,残阳西沉,孤城紧闭。浊酒一杯遥寄万里思乡情,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打算无从谈起。远处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将军已是头发花白,士兵抹着思乡的泪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三年间(1040-1043),范仲淹奉命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主政西北期间,他秉持刚柔并济的治军理念,一方面厉行军纪、 赏罚分明,另一方面体恤士卒、关怀备至,其威望令西夏闻风丧胆,甚至流传着"腹中有数万甲兵"的民谚。正是在这段戎马倥偬的岁月里,词人将亲历边关的所见所感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浸透着家国情怀的《渔家傲.秋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