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富锦市→同江市

康山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佳木斯郊外,我远远就望见那座洁白的观景塔,像一支笔直的箭,刺向无垠的蓝天。塔身层层叠叠,仿佛通向天际的阶梯。我沿着田埂走近,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耳边是风掠过麦穗的沙沙声。几个游客在塔下驻足拍照,而我更愿意慢慢走,把这片开阔的田野装进心里。站上观景台,视野豁然打开——绿浪翻滚的农田一直铺展到地平线,远处低矮的屋舍像积木般散落,仿佛整个大地都在呼吸。</p> <p class="ql-block">走进示范园核心区,眼前的景象让我驻足良久。整片农田竟成了一幅巨幅画卷:稻谷、玉米、大豆依色块种植,拼出一台老式拖拉机的形象,旁边还有金黄的稻穗与饱满的豆荚。最震撼的是那行大字——“胸怀国之大者 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沉甸甸的,带着重量。一位农技员告诉我,这幅画要种一整季,等秋收时,图案会随着作物成熟而愈发鲜明。</p> <p class="ql-block">离开塔楼不久,我在一条乡间小路上遇见一位戴棕色帽子的男子,他倚着栏杆,目光投向远方的山脉。我没有打扰他,只是并肩停下。那一刻,风从山那边吹来,带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抬头望去,天空澄澈如洗,没有一丝云,只有那句写在画面下方的话在心头回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只是标语,更像是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进入富锦市界,路边出现一座绿色雕塑,顶端立着一只白色船舵,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雕塑上刻着“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字迹端正有力。我绕着它走了一圈,仿佛看见无数农人在这片黑土地上耕耘的身影。船舵指向南方,像是在引领一场无声的远航——不是驶向海洋,而是驶向丰收的彼岸。</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座外形如船头的建筑突兀地矗立在田野中央。白色船首高昂,窗如眼眸,云朵图案绘在舷侧,仿佛正破浪前行。建筑下方是米黄色的多层结构,外墙绘满向日葵,灿烂得让人移不开眼。这艘“陆地之舟”没有帆,却载着整个小镇的梦想。门前道路笔直延伸,两旁红花如焰,一直烧向远方。</p> <p class="ql-block">在街津口附近,一块巨石静静卧在绿草如茵的公园里,上面鲜红的“起点”二字灼灼夺目。蓝天之下,这二字像一声号角,唤醒了我对旅程的重新理解。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边境,更是精神的出发地。我坐在石边,听风穿过树林,忽然明白:每一次出发,都是对远方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傍晚</p> <p class="ql-block">再往东行,抵达中俄边境。一位穿红衣戴黄帽的男子站在刻有“中国 244”的界碑旁,国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双臂交叉,神情平静却坚定。我远远望着,没有靠近。水面如镜,倒映着蓝天与界碑,也映出这片土地的尊严。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静默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进入赫哲民族文化村前,一座木牌坊迎面而来,上书“街津口赫哲民族文化村”,两侧红灯笼随风轻晃。旁边立着“森林防火千秋业 安全万代兴”的宣传牌,字字厚重。一辆汽车缓缓驶入,卷起些许尘土,又很快被绿意吞没。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光影,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村口立着一块全域旅游导览图,嵌在雕花木框中,图上标注着渔猎体验、民俗展馆、江畔步道等路线。我细细看了一遍,决定先去江边走走。两位老人坐在长椅上低声交谈,说的是赫哲语,音调悠扬如歌。这片土地不仅用作物写字,也用语言传承记忆。</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一座青铜雕像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中间的猎人手持长矛,目光如炬;身旁是妇人与孩童,姿态安详。他们站在石基上,背后是苍翠的松林。这不只是艺术,更像是一种承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片土地上的生活从未断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