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9-24参观故宫博物院。我曾在1967年和1980年去过故宫,那时参观故宫的人很少,随时都可进入参观,现在参观故宫的人多了,进入故宫参观都需要提前预约。我们按照预约的时间,为了少走路,我们从《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进入,从文化宫后门出去不远就是故宫午门。现在的参观路线都是从故宫午门进入,参观完后从神武门离开,不走回头路。</p> <p class="ql-block">途经《中国人民外交学院》和《中国联合国协会》。</p> <p class="ql-block">来到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p> <p class="ql-block"> 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是以前的太庙,位于故宫东南侧,与社稷坛以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体现了《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 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内外两重垣墙围合成环套式长方形院落。主要祀建筑均位于内垣,居中对称分布。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祖先崇拜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是重要的国家礼制建筑,也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太庙作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对社会开放。</p> <p class="ql-block">园内苍松翠柏,鲜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 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仪仗队,在文化宫树荫下操练。</p> <p class="ql-block">文化宫也在故宫护城河边。</p> <p class="ql-block">文化宫出口。</p> <p class="ql-block">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由明成祖朱棣在1406年下令建造,木工蒯祥主持设计施工。工程动员近百万人,建筑材料取自全国各地,前后历时14年才宣告完工。建成后,共有明清24位皇帝在这里登基称帝,统治中国近五百年。</p><p class="ql-block"> 故宫在过去被俗称为 "紫禁城" 。 在古代的天象观测中人们发现,天空之中有颗星的位置始终位于正中央,它就是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当时人们认为紫微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社会皇帝自称天子,他所居住的宫殿也应当叫做紫微宫。另一方面,过去皇宫对于寻常老百姓来说是绝对的禁地。于是紫微和禁地两种含义结合到一起,就有了紫禁城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从1420年建成至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紫禁城都直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落魄。明清两朝,大到兵连祸结, 小到后宫争斗都在这里一一上演。1945年日本直布投降后,中国华北战区受降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见证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p><p class="ql-block"> 来到故宫,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整体布局。故宫大体呈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外面有宽52米的护城河和高10米的城墙。城墙之内的建筑群分南部的外朝和北部的内廷两部分。外朝在过去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轴,两侧有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 内廷在过去是皇帝、皇后、妃娘们居住休息、抚养子女的地方,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轴,两侧排列着过去妃嫔们居住的东、西六宫。内廷后面是御花园。</p><p class="ql-block"> 1973年专家对故宫实地测量:对紫禁城本体进行全面测绘,确认房间总数为8707间。这一数据基于实际建筑结构统计,包括宫殿、配殿、值房等所有功能性空间,并得到官方长期沿用。</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午门广场。午门,这座雄伟壮观的城门叫做午门,它是故宫南门,也是正门。在过去人们用来记录时间和方位的 "十二地支" 当中,"子" 是正北,"午"是正南,所以故宫的南门就被命名为了 "午门" 。</p><p class="ql-block"> 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就像展翅的凤凰,其实它代表的是朱雀,和故宫其他三道大门分别寓意中国传统四大神兽当中的: 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p><p class="ql-block"> 说起午门,所有人都知道这么一句话: "推出午门斩首"。但其实。午门作为皇帝家的大门,怎么可能会用来斩首示众呢。这里在过去是皇帝颁发诏书的地方,有重大典礼及重要节日,也都要在这里摆上仪仗,体现皇帝威严。不过历史上确实有一项刑罚是在午门外举行的,叫做廷杖。明朝的时候,要是有人在朝堂上顶撞了皇帝,就会被拉到午门广场打屁股,称为廷杖。明朝正德十四年,皇帝执意要下江南选美女。事情一经公布,数十位大臣联名上折子 "炮轰" 皇帝,最终触怒了天威被拉倒午门外廷杖,几位大臣被当场打死。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了,午门就有了 "午门斩首" 这样的流言蜚语。其实过去真正斩首的地方在北京的菜市口一带。</p> <p class="ql-block"> 午门我们从正面看只有三个门洞,不过在它的两侧城台下还有两座掖门,这两座门洞分别向东、向西延伸,再向北拐,从城台北面出去。因此从午门的背面看,就有五个门洞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明三暗五" 。明清时期,午门中央的正门专供皇帝出入,三品以上文武百官走左门,宗室王公走右门,三品以下官员只能按 "文东武西" 的制度从左右掖门进出,不过也有例外: 清代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发黄榜当天可以从正门出宫一次,以示奖励。皇帝大婚当天,迎娶的皇后也可以从正门进宫,不过一生仅此一次。</p><p class="ql-block"> 午门从正面看,它的大门是方形的,但是走过午门再回头看,会发现它的门洞却又变成了圆形的,这其实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圆地方" 的观念,寓意走进午门,就走进了天子居生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从午门右侧洞门进入太和门。</p> <p class="ql-block"> 午门的背面,从午门的背面看,有五个门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明三暗五" 。而且五个门洞都是圆的,这就是外方内圆。</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太和门,进入午门之后,第一座大型建筑就是太和门,它虽然本身并不雄伟,但是却不怒自威,流露出一种无形的霸气,守护着它后面的皇宫正殿-太和殿。太和门在明代原本叫做奉天门,是明王朝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当时皇帝的早朝 "御门听政" 就是在这里举行的。每天清晨,皇帝会乘坐龙撵从内廷来到奉天门,坐在门正中放置好的龙椅上,听取门前广场上的大臣们汇报政务,之后君臣共同商讨决策天下所有的大事小情。公元1457年正月,明朝景泰皇帝朱祁钰病重,他的哥哥朱祁镇在亲信的护卫下来到奉天门,坐上龙椅宝座,发动 "夺门之变" ,宣布复位,从此皇帝易主。 </p><p class="ql-block"> 公元1644年10月初一,入主紫禁城的順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在京城南郊天坛祭天,随后在这道门继皇帝位,宣布 "定鼎燕京,以绥中国" ,这一举动标志着清王朝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次年, 这道门改叫太和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午门,上到内金水桥,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它发源于北京西北郊的玉泉山。在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当中,西方属金,北方属水,所以这条河叫做金水河。金水河上有一组五座并列的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叫做内金水桥,和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桥相对应。 如果从天空俯瞰,内金水河的形状就像一张巨型的弯弓,而内金水桥就像五支箭头,正蓄势待发,对外拱卫着整个紫禁城。 </p><p class="ql-block"> 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内金水桥的五座桥中,正中一座是御路桥,只有皇帝可以走。往外东西两侧是王公桥,一般由王室宗亲走,再外侧的两座桥叫做品级桥,三品以上的官员,文官走东边,武官走西边。三品以下官员只能从两边绕着走。</p> <p class="ql-block"> 午门前的青铜狮子像,在故宫的宫殿门前这种铜狮子像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视频。</p> <p class="ql-block"> 贞度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初名西角门,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 ) 改称宣治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 ) 改名贞度门。贞度,意为端正法度 ,清代为侍卫值宿处。 光绪十四年(1888年 ),因值宿侍卫使用灯火不当,将贞度门烧毁,凡延烧至太和门等处.,次年重建。走出贞度门就来到太和殿。</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就是民间俗称的 "金銮殿" ,它是紫禁城等级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也是明清时期中国的最高权力中心,过去凡是皇帝登基、皇帝大婚、皇后任命、御前出征等国家最盛大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太和殿最早叫做奉天殿,意思是皇权受命于天。顺治皇帝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更名为太和殿,意思是宇宙间的一切关系都得到调和。大殿面阔11间,长64.2米,高35米,下面三层汉白玉石阶,屋顶叫做重檐庑殿顶,装饰的彩画叫做金龙和玺彩画。</p> <p class="ql-block">汉白玉石阶。</p> <p class="ql-block"> 太和殿内部,殿内高悬的匾额上的文字是"建极绥猷",由乾隆皇帝亲笔书写,意思是说天子要上承天意,建立中正之道,下顺民心使百姓各得其所。</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内部(以下几张是网终图片)。</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外的青铜乌龟。</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外的青铜仙鹤。</p> <p class="ql-block"> 日晷,中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计时器,此日<span style="font-size:18px;">晷</span>的晷盘是上下两面分別刻有刻度的圆盘,由汉白玉石制成,晷针为铁制,垂直于晷盘,晷座呈正方形,用四根石柱支撑。晷盘倾斜地放置在晷座上,盘面平行于赤道面,晷针指向南、北极。晷针投影随太阳的运转而移动,晷盘上的刻度根据投影的位置表示时间。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上一面 (即赤道以北) 的刻度,从秋分到来年春分的半年里,看晷盘朝下一面(即赤道以南) 的刻度。宫殿前设置日晷,象征皇帝拥有向天下万民授时的最高权力。</p> <p class="ql-block"> 铜缸,铁缸,是宫中的防火设备之一,平时贮满清水,以备灭火时用。每到冬季小雪节气至翌年惊蛰,在缸外套上棉套,缸上加盖,气温低时,缸下烧炭加温,以防缸水冻结。紫禁城内现存最早的缸为明弘治年间铸造。明代的缸两耳均加素面铁环,样式上奢下敛,古朴大方。清代的缸两耳多加兽面环,腹大口收。宫中现设大小铜、铁、流金中铜缸共二百余口,其中流金铜缸22口,分別陈设在太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和乾清官两边。</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视频。</p> <p class="ql-block"> 从太和殿到中和殿的过道中,很多穿满族服装的女子。</p> <p class="ql-block"> 中和殿,皇帝在太和殿参加盛大典礼或朝会前,接受执事官员们朝贺的场所。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建成,初名华盖殿,嘉靖四十一(1562年 ) 改称中极殿,清顺治二年 (1645年 ) 始名中和殿。"中和”出自《礼记》,意即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殿頂正中安鎏金宝顶。</p> <p class="ql-block"> 皇帝参加祭祀活动的前一天在这里阅視祝文,去往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谱 《玉碟》修好后,在此阅视,并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p> <p class="ql-block"> 中和殿内宝座上方悬挂乾隆帝御笔 "允执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内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四周的汉白玉台阶、栏杆。</p> <p class="ql-block">《中和殿》视频。</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 建成,几经焚毁、 重建。现存主体梁架仍为明代建筑。明初称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 ( 1562年 ) 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 (1645年)始称保和殿。"保和" 出自《周易》,意即保持万物和谐。</p><p class="ql-block"> 保和殿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结构采用 "减柱造"特殊法式,减去了殿内前檐6根柱子,开阔了空间。</p> <p class="ql-block"> 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保和殿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请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并相继易名为位育宫、清宁宫。顺治皇帝大婚在此举行。清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 ) 这里成为 "殿试" 的固定场所。</p> <p class="ql-block"> 保和殿内悬挂乾隆皇帝御笔 "皇建有极" 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内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视频。</p> <p class="ql-block"> 三大殿就此参观完毕。前两次来故宫,这几个大殿都可以进入参观,现在不行了,栏杆和红线挡住了大门,只能在门外看一眼大殿内部,而且里面没有灯光,黑黢黢的,看都看不清楚。我不知道国内的这些宫殿为什么不能开灯,欧洲的宫廷里面到处都灯火辉煌,每道宫门都是开着的,让大家尽情的观赏拍照!</p> <p class="ql-block"> 乾清门,是北京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米,采用单檐歇山顶,坐落在1.5米高的汉白玉须弥座上,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两侧设八字形琉璃影壁,壁心装饰琉璃花并环以雕石栏杆。门扉安装于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设青砖槛墙与方格窗。门前置铜鎏金狮子一对,中设御路石,门内有甬道连接乾清宫月台。</p><p class="ql-block"> 该门作为内廷后三宫的正门,分隔前朝与后寝区域。清代将其作为处理政务场所,顺治帝在此发布大赦令,康熙六年起确立"御门听政"制度,每日辰时举行,文武大臣经午门入宫奏事。乾清门东设内左门及九卿值房,西置内右门及军机处,门前广场连通景运门与隆宗门。</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从乾清门进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p> <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始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后几经焚毁,现有建筑为清嘉庆三年 (1798年)重建。 "乾" 是《周易》中的卦名,代表天。</p><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在明代为皇帝寝宫,清初沿袭明制,顺治帝、康熙帝曾于此居住。自清代雍正帝将寝宫移至养心殿后,乾清宫成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死后的停灵之地,以示 "寿终正寝"。</p> <p class="ql-block"> 乾清宫内的 "正大光明" 匾后是清代雍正帝所创秘密建储制存放建储匣之处,匣内藏皇帝选定并御笔亲书的皇位继承人名字。皇帝去世后,经指定的大臣取下匣子共同验证,由秘密选立的皇子即位。</p> <p class="ql-block">乾清宫内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交泰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原是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清乾隆年间开始用于贮存宝玺。</p><p class="ql-block"> 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p> <p class="ql-block"> 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p> <p class="ql-block"> 坤宁宫,明代皇后寝官。坤宁宫与前面的乾清宫分别为传统意义上的帝、后寝宫,"乾清"、 "坤宁" 寓意天清地宁即天高明,地博厚。</p><p class="ql-block"> 坤宁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现在的坤宁宫为清顺治十二年 (1655年 ) 仿盛京 (沈阳) 清宁宫改建后的样式,门不居中而偏东侧,成为有满族特色的"口袋房"。清康熙时将东側两间用作皇帝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均在此大婚。西侧五间为萨满教祭祀神堂,内设安放神像、宝座的环形大炕和制作祭品的煮肉大锅等。</p> <p class="ql-block">坤宁宫内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后三宫到此参观完毕,接着参观钟表馆和珍宝馆,两馆有特写的美篇,在此就不必描写了,不过在珍宝馆的大院里除了珍宝馆,还有九龙壁及几个大殿。</p> <p class="ql-block">从后左门进入后就去到钟表馆和珍宝馆。</p> <p class="ql-block">珍宝馆入口大门,珍宝馆在宁寿宫区域。</p> <p class="ql-block">珍宝馆区域图。</p> <p class="ql-block"> 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 改建宁寿官时建造。壁面由270块琉璃砖拼合而成,以云水为底纹,高浮雕9条姿态各异,身躯矫健的蟠龙,龙间雕山石以区隔。整座影壁用不同方式蕴含多重九五之数以示天子之尊。此处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合称中国三大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视频。</p> <p class="ql-block"> 宁寿门,故宫宁寿宫区第二道宫门。宁寿门位于故宫宁寿宫区中轴线上,是连接皇极门与皇极殿的第二道宫门。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改建时仿乾清门规制重建,仍沿用旧称。建筑为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设三间敞厅,后檐明间开门,两侧山墙接八字影壁,门前置鎏金铜狮与汉白玉石台基。</p><p class="ql-block"> 该门通过高台甬道与皇极殿相连,形成"王"字形台基体系。作为太上皇宫殿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布局体现乾隆"归政娱老"思想下的宫廷营造特征。现存建筑彩画保持1979年复原的乾隆时期金龙和玺风格。</p> <p class="ql-block"> 皇极殿,清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 ) 初建,取名宁寿宫。 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 ) 仿乾清宫规制改建完成,改名皇极殿。 嘉庆七年 (1802年) 、光绪十年 (1884年 ) 先后重修。 "皇极" 出自《尚书》"皇建其有极" ,意为皇帝治理天下应遵循一定的法则。此殿是乾隆皇帝准备归政后当太上皇时临朝受贺、举行典礼的地方。 嘉庆元年 (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传位嘉庆皇皇,在太和殿举行授受大典;正月初四,在此举办 "千叟宴"。光绪二十年 (1894年 ) 慈禧太后六十寿典在此举行;光绪三十年 (1904年) 慈禧太后七十寿典在此接受外国使臣祝贺。慈禧太后过世后,其梓宫葬入陵寝前,曾暂时安放于此。</p> <p class="ql-block">皇极殿内部视频。</p> <p class="ql-block"> 养性门,是北京紫禁城宁寿宫区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进宫殿的正门,原为清乾隆皇帝退位后的休养场所。该门面阔五间,采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中三间设门,台基前立有汉白玉石栏杆,门外两侧现存镏金铜狮两座。养性门建筑主体施以金龙合玺彩画,慈禧太后居住宁寿宫时期曾改为苏式彩画,后经修缮恢复原貌。其建筑形制与乾清门、宁寿门等宫廷大门类似,但体量略小且台基高度较低,门后两侧设有绿色琉璃照壁及角门。</p> <p class="ql-block"> 养性殿,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仿养心殿規制建成,是乾隆帝预备归政后的起居之所,实际并未在此居住过,“养性" 出自 《孟子》,意为养育正性以达到仁的境界。乾隆帝曾在此赐宴王公大臣等人。晚清慈禧太后住乐寿堂时,在养性殿东暖阁用膳。光绪二十九年 (1903年 ) 起,光绪帝同慈禧太后在此多次接见外国使臣及夫人。 宣统元年 ( 1909年 ),隆裕太后上徽号时,王公大臣在此行庆祝礼。</p> <p class="ql-block">养性殿内部。</p> <p class="ql-block"> 畅音阁,为清宫演戏楼,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 。 嘉庆二十二年 (1817年 ) 于阁后接盖卷栅顶扮戏楼,遂成今貌。</p><p class="ql-block"> 畅音阁通高20.71米,卷棚歇山项,面阔,进深各三间。阁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分別称为福台、禄台和寿台。下层寿台之下设五口地井,其中四角各一窨井,中央有一水井,既可形成声音共鸣的效果,也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三层台间设天井上下贯通,台板间藏有辘轳,根据剧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员、道具等。使用三层台的剧目不多,绝大多数只在寿台上表演。</p> <p class="ql-block">“畅音阁”一层的寿台。</p> <p class="ql-block">楼是阁。</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 仿长春园淳化轩规制而建,为乾隆皇帝预备归政后憩息读书之所。"乐寿" 之名袭自清漪园 (今颐和园)万寿山乐寿堂,典出《论语》"知者乐,仁者寿"一语,并有意与宋高宗禅位后 "乐寿老人" 的称导相呼应。堂前后廊壁嵌有 "敬胜斋法帖"刻石。</p> <p class="ql-block"> 乐寿堂内部,慈禧太后六十寿典后,曾居此处,以西暖阁为寝室。</p> <p class="ql-block"> 自乾隆时堂内即陈列有一座《大禹治水图》玉山,背面刻乾隆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记述玉雕制作经过,并标榜其功绩。</p><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图》玉山,由新疆和田玉琢制,重约九千斤,玉石运抵北京后,乾隆四十六年谕令以内府所藏《大禹开山图》为蓝本进行设计,制成蜡模,然后运往扬州进行雕琢,由两淮盐政图明阿负责承办,历时六年,于乾隆五十一年运抵北京,五十三年陈设于乐寿堂明间北厅。王山取材于《尚书.禹贡》记载的大禹治水事迹,描绘大禹治水,开山引洪,兴修水利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雕云龙纹玉瓮,由新疆和田玉琢制,重约五千斤,如意馆画样,乾隆十一年发往扬州进行雕琢,由两淮盐政伊龄阿负责承办。于四十五年十月初一日送抵北京,陈设于乐寿堂明间。瓮内镌刻乾隆帝御笔《 长瓮记》,称虽统一回疆,拥有长山,但制作玉瓮的目的是为了告诫了孙,以为殷鉴。</p> <p class="ql-block"> 慧禧太后寝宫,慈禧太后60岁来临之际,对乐寿堂进行了大规模地改造,将西暖阁连后暗间改为寝宫,原乾隆时期的隔扇和山子俱拆除,安装落地罩和玻璃。床座置于北间,档案记载床座进深五尺六寸。面寛一丈二尺三寸。高一尺五寸。光绪十九年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七日, 慈禧太后曾至此小住。</p> <p class="ql-block"> 颐和轩,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为乾隆皇帝预备归政后憩息颐养之所。南有乐寿堂,北临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前后檐皆出抱厦。轩内东西墙上镌镇刻有乾隆帝亲题《西师诗》 和《开惑论》,是研究清代西北边疆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颐和轩内部。</p> <p class="ql-block">“挹明月”圆门。</p> <p class="ql-block">“颐和轩”周围的楼台亭阁,皇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 珍妃井,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 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之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禧太后</span>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现井眼上放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p> <p class="ql-block"> 怀远堂,是珍妃的姐姐谨妃为珍妃设的小灵堂。珍妃与谨妃出身于满族镶红旗,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妹。二人同时进宫,年纪仅相差2岁,是光绪除了皇后以外仅有的两个妃子。其中妹妹珍妃因为生性活泼讨喜,每天伴随皇帝左右, 深得光绪宠爱。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时,慈禧太后与光绪帝逃亡西安,临行之前,慈禧命领班太监崔玉贵等人将珍妃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后来姐姐谨妃为了纪念妹妹,在这口并北侧的怀远堂东间为珍妃设灵堂。</p><p class="ql-block"> 现在,怀远堂仍默默屹立在溺死珍妃的贞顺门内井北侧,堂中还有谨妃亲笔写下的 "精卫通诚" 四字牌匾挂在墙上, 以示哀悼。谨妃晚年,以自己皇贵太妃的尊崇地位为妹妹设灵堂、立牌位,还将珍妃从原本的墓里迁至妃子陵寝中,意图为珍妃正名。</p> <p class="ql-block">故宫里的深宫红墙</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宁寿宫区域,我就去了两侧排列着过去妃嫔们居住的东、西六宫。参观的第一个后宫是延禧宫,曾经有一部清宫电视宫廷剧,名叫《延禧攻略》,可能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吧!</p> <p class="ql-block"> 延禧宫,内廷东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初名长寿宫,明嘉靖十四年 (1535年 )更名为延祺宫 ,清代改称延禧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 重修。明清两朝均为妃嫔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嫔,成贵人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原与东六宫其他五宫格局相同,道光二十五年 (1845年)延禧宫起火,烧毁正殿、后殿及东西配殿等建筑共25间,仅余宫门。宣统元年 (1909年 )在延禧宫原址兴工修建一座钢铁架构的3层西洋式建筑-灵沼轩 ( 俗称水晶宫 ) 。因国库空虚,直至宣统三年 ( 1911年 ) 冬尚未完工,后被迫停建。1917年张勋策动溥仪复辟时。延稿宮北部被直系军阀部队飞机投弹炸毁。 1931年,故宫博物院于延禧宫的北、东、西三面环建文物库房。</p> <p class="ql-block">翊坤门,翊坤宫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建成,明初称万安宫,嘉靖时改名翊坤宫。明清两代为后妃居住之所。"翊" 即护卫、辅佐,寓意居住于东西六宫的嫔妃要协助正宫皇后,勤修妇德,宫内前殿悬推有清乾隆皇帝御笔 "懿恭婉顺" 匾。 清代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时,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此接受嫔妃们叩拜,清光绪十年 (1884年 ) 慈禧太后五十寿辰时改建,与北侧储秀宫连成四进院。</p> <p class="ql-block"> 以下这些翊坤宫的图片是网络下载,因为宫内里的房间是不能入内的,只能隔窗看一下,照出来的照片也不是很清晰。</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门</p> <p class="ql-block"> 太极殿,内延西六官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 ),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 (1535 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政称太极殿。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建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通过游廊使之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四进院。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 ) 乾清、坤宁两宫火灾后,明神宗朱翊钧曾在此居住十数年,成为明清历史上唯一在此居住和处理政务的皇帝。清代为后妃居所,慈禧太后曾居住在此。逊帝溥仪出宫前,同治帝的瑜贵妃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室内。</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门。</p> <p class="ql-block">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 ) 改名储秀宫。明清时为妃嫔居所,清晚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禧</span>太后亦曾在此居住数年 。清代曾多次修茸,光绪十年 (1884年) 为庆祝慈禧太后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此次整修后的形制。</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内部装饰。</p> <p class="ql-block">以下这些储秀宫的图片是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储秀宫宝座。</p> <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关系只参观了这四个东西后宫。随后赶去参观御花园。</p> <p class="ql-block">一位装扮成嫔妃的女子站在宫门前照像,顺手拍一张。</p> <p class="ql-block"> 一群中国大妈在红墙过道走秀,中国大妈的这些行为真的使人厌恶,虽然我也是中国大妈,但我绝不会做出这样不顾别人的感受,有损公德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 御花园,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 ),之后屡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米,东西宽140米, 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四周铺展亭台楼阁。园中奇石罗布,古木葱郁,为明清帝后、妃缤休憩游赏之处。</p> <p class="ql-block">园中奇石罗布。</p> <p class="ql-block"> 千秋亭,这座亭子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这个亭子像一把将要撑开的伞一样,中间的圆尖项是伞的中间部分,伸出翘着的房檐带着褶皱,像雨伞折叠的边沿,如果可以在空中俯瞰,会发现整个亭子是方形,这对应的是古人的 "天圆地方" 理念。这处亭子除了精美的天花板彩画外,最特别的是亭子中间位置的藻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藻井并不是井,而是</span>屋顶中间圆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穹顶,</span>这种独特的设计从北魏开始出现到清朝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早期的藻井主要是为了调高房顶,像西方的穹顶一祥,让建筑物显得更加高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 "天圆地方" 的意义,代表了天的含义。从此,藻井在建筑中的等级制度被提升,一般的人家不能使用藻井,只有皇宫、寺庙才能使用。</p> <p class="ql-block">园中古木葱郁。</p> <p class="ql-block">御花园视频。</p> <p class="ql-block"> 神武门,紫禁城北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时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间重建时,为避康煕皇帝玄烨名讳改称 "神武门"。神武门作为皇宫的后门,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重要门禁。明清皇后祭祀先蚕坛时,由神武门正门出入。清代选秀女时,待选的秀女由神武门偏门进出。</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故宫,会发现这里建筑大多是红黄两种颜色。在封建社会,黄色也是金色,代表的是万物之本的土地,同时也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而红色即代表着喜庆祥和又在五行中代表火,中国人认为五行相生,火生土,所以在红色的宫墙上面盖上了黃色的屋顶琉璃瓦,寓意的是:滋生、滋长、兴旺发达。</p> <p class="ql-block">故宫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故宫对面的景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 角楼(网络图片),故宫角楼总共有四座,它们像四颗珍珠镶嵌在高大的城墙上。每座角楼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故宫的角楼结构精巧,各部分比例协调,造型玲珑别致,是紫禁城的标志之一。</p><p class="ql-block"> 角楼是建在角台上的阁楼建筑,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设施,起瞭望和防御作用。</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下午五点钟故宫就关院了,全部游客必须离开。故宫很大,一天根本就看不完,我对照了一下游览图,我大概只看了一半,而且还很匆忙。两侧排列的东、西各六宫(共12宫),我只看了四宫,还是一些文物、书画、玉器、陶瓷、盆景展等都没有去到。以后有机会再来北京一定会再来参观故宫,争取全部看完。</p><p class="ql-block"> 观后感: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出了不少诗人、文学家、画家,故宫也历史的一部分。但中国这部历史都是封建朝代的更替,宫廷内的斗争也是残酷的,为了皇权父杀子,子杀父,兄弟之间相互残杀,也是触目惊心的。后妃之间勾心斗角,特别是在故宫看到的珍妃井,珍妃被慈禧太后活活的扔进井里溺死,真是太残忍了!</p><p class="ql-block"> 故宫虽然在古代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为修建这座豪华的宫殿,耗费了不少民脂民膏,而当时的老百姓是不能踏入宫廷半步。随着时代的发展,皇帝早已被推翻,这里已成为博物院,供中外游客参观。故宫虽然当时是为皇帝修建的,但宫中保留下来的建筑、文物、珍宝等,还是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些遗产吧!再见了-故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