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岸公所是位于江苏扬州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扬州盐商文化的重要代表建筑。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

陈佩群

(一) <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扬州是全国的盐业中心。根据清朝政府规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盐均需从两淮盐区运出,因此四省盐商大量聚集于扬州,四岸公所便应运而生,成为清末民初湘、鄂、赣、皖四省盐务通商口岸的联合办公之地。</p> <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四岸公所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建筑。东路存八字照壁、砖雕门楼、住宅三进,中路仅存楠木厅,西路仅存偏厅。</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其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中路的楠木厅以楠木搭建四梁八柱,梁架质朴,轩廊规格大,年代在建筑群中最早,如此规模的楠木建筑保存至今较为罕见。东路的八字照壁、砖雕门楼也颇具特色,门楼用磨砖砌就,镶嵌的砖雕通灵剔透,图案繁茂。</p> <p class="ql-block">• 历史变迁:四岸公所始建于明,清末民初改建。1953年,花园巷小学迁入,更名为丁家湾小学。后来历经修缮,如今已成为广陵路沿线贾氏地块内重要的文化空间。</p> <p class="ql-block">文化意义:四岸公所见证了扬州盐运的繁荣,是商品经济发展后会馆地域构成发生转变的重要见证,对于研究扬州盐业历史和盐商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 (二) <p class="ql-block">四岸公所的建筑风格属于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风格,同时融合了扬州地方特色和盐商文化元素。具体如下:</p> <p class="ql-block">整体布局:四岸公所坐北朝南,原占地面积较大,建筑分为东、中、西三路,呈中轴线对称分布,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庄重与规整。</p> <p class="ql-block">屋顶形式:其楠木厅采用硬山顶,这种屋顶形式较为简洁,利于防雨,是江南地区传统建筑中常见的屋顶形式之一。部分建筑还带有卷棚,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美观度。</p> <p class="ql-block">建筑材料:以青砖、楠木等为主要建筑材料。青砖黛瓦,古朴典雅,楠木则用于搭建四梁八柱,不仅坚固耐用,还彰显出建筑的高贵与大气。</p> <p class="ql-block">装饰艺术:建筑装饰精美,大门为磨砖雕花门楼,用磨砖砌就,镶嵌的砖雕通灵剔透,图案包括人物、莲花、卷草、海棠花、风吹牡丹等,具有丰富的吉祥寓意,展现了高超的砖雕工艺。</p> <p class="ql-block">扬州有盐。扬州不仅曾是重要的产盐区,也是全国著名的盐业运销中心</p> <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前514年前后,当时包括扬州在内的吴国沿海地区就因大量生产海盐而致富,所产之盐被称为“吴盐”。</p> <p class="ql-block">汉高祖刘濞定都扬州后,疏通邗沟,开挖支道,连通了扬州湾头与泰州、南通盐场之间的航运,进一步促进了扬州盐业的发展。大约从隋代之后,扬州不再作为重要的产盐基地,而是成为全国盐业运销中心。</p> <p class="ql-block">唐代,朝廷在扬州设转运、发运等使,管理盐业;明清时期,朝廷将盐业管理机构设在扬州。扬州作为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点,两淮盐场所产的盐都由水路经过这里,再销往全国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