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类水鸟儿,与某些鹭鸟近似,在动物分类中归鹭科苇鳽属。常见的大约五、六种,包括黄苇鳽、紫背苇鳽、栗苇鳽、大麻鳽、黑苇鳽和小苇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它们“常见”,主要因为不属于濒危物种,现存数量较多,分布地区也广。同时,它们又是比较少见的鸟儿,大多时间生活在隐蔽之处,很少为人所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百度百科介绍说,苇鳽大多孤僻、羞怯,喜欢栖息在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沼泽中,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笫一次拍到苇鳽,还是2017年,在威海的一处观鸟点儿。那天下午,当地电视台记者去那里采访,地主老王向记者介绍情况,当时我正在那里拍片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忽然,不知从哪儿飞来了一只黑鸟儿,身上带有黄色的斑纹,有些斑纹还是金黄色的。见它在池塘浅水处落脚,我不由自主地按下相机快门,连拍了多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不知道那是什么鸟儿,于是起身询问地主老王。他看了我相机里的照片后,兴奋异常地说,好像是黑苇鳽,而且非常罕见。据说。1956年,有人在荷泽拍到过这种鸟儿,但照片不太清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几天,当地电视台播放环境治理专题片,分上下两集。其中有黑苇鳽惊现威海的消息。老王看过后将“消息”转发给我。为此,我还专门上网查了查“鳽”字,才知道这个读jiān音的字,没有简体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网上介绍得知,黑苇鳽经常单个或成对地在开阔的多植物水域活动,主要在黄昏和夜间活动,但有时白天也会出来活动,经常沉默无声,繁殖期间会发出高亢而粗犷的鸣叫,有所惊动便会隐藏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京的颐和园,曾经拍到过黄苇鳽,在同一个地方,但不知道是不是同一只。它一直躲在芦苇丛中,从照片上看着不太清楚。最初,我把它当成了夜鹭的亚成鸟儿。仔细看过后,总觉得不像,于是去补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接下来两次去那儿,并未见到它的身影。第三次去那儿,见有夜鹭落下,便用长焦相机扫搜,主要为确定夜鹭的落点。没想到,竟然从芦苇间隙看到黄苇鳽在整理羽毛,非常意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次,我录得了一段视频,大约长七八分钟,记录下了那只黄苇鳽的多种姿态。因为当时它隐藏在茂密的芦苇丛中,遮遮掩掩、时隐时现,好像故意不让人看清,显得很神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样是颐和园,在深秋的湖边,枯荷丛中有一只大麻鳽,头部象黄黑色的莲蓬,背部羽毛酷似枯黄的茎叶,一动不动地隐藏在那里,无视人来人往。如果不是追拍棕头鸦雀,无意将镜头扫过那里,不可能发现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在水库边上无遮蔽之处,多次看到紫背苇鳽,其中一只身无白斑,整体看上去不是那么绚丽。背<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白羽,可能表明它是雄性苇鳽。其所在的水边,距</span>离丛林大约十来米远,让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据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背羽呈紫色,站在经水泡过后倒伏的枯草上,与背景的颜色浑然一体,很难被发现。好在是傍晚,夕阳照亮了它腹部的羽毛,才让我能够把它从背景中分辨出来。还</span>有,当时我隐蔽处在它的安全距离以外,不敢发出半点响声,这也是能够仔细观察它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在水边稍稍行走,有点儿像人类那样蹑手蹑脚的,眼睛却专注着水里的动静,不时快速地啄起河虾和小鱼。它抗干扰的能力太弱,其它鸟儿飞过时,也会把它吓得跳起来。有几次,听到它发出“呜呜……呜呜……”的叫声,短促低沉,有点儿像狗叫,不知是求偶还是在呼唤同伴。它发出叫声时,颈部像被人吹气的皮球,一鼓一鼓的,与杜鹃鸣叫时的样子有点儿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拍鸟儿人有俗话说:“鹭好找,鳽难寻”!许多人未必知道“鳽”是什么东西。比如“黑苇鳽”,简称“黑鳽”或“乌鹭”,也有把“黑鳽”写成“黑鹣”的。听说黑苇鳽还有两个亚种,即帝纹亚种和所罗门亚种,具体都长的什么样,不得而知。不管怎么说,它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确实是比较稀有的鸟儿类。其它鳽呢?即使不是保护动物,人类也很少见到它们。即使见到了,也未必认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威海森林公安有动物救助站,经常救助各种野生动物。好像在2020年秋天,他们在老王的观鸟点儿放飞了一只紫背苇鳽。当时,有人把那只鸟儿轻轻地放在荷塘边,只见它稍做停留,便迅速钻入荷叶茂密处,然后悄悄地在荷塘里潜行。又过了一阵子,忽然冲出荷塘,疾速飞向对面的山坡,消失在密林深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当遇见苇鳽,都会想起遁入山林的古人,十有八九是缺乏安全感的。传说中,有些人变身樵夫,于隐秘之处磨炼身心,有的为提升功夫,有的为开悟脱俗,反正原本都是弱者,为身心强大出尘才躲起来修行。当今一些富贵之人,凡能保持言行低调的,大多也与害怕有关。不知死活的蠢才,才会处处显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事无常、富贵浮云,看透了,知利害,方能不去执着于彰显。圣人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大意是说,遇到老虎就赤手空拳与之搏斗,遇到大河就不管不顾地赤足涉水,这样连死都不会在乎的人,我是不会与他共事的。我要找那些遇事会感到害怕、从而更加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够成事的人,与这样的人共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轻时,鲜衣怒马、豪情万丈,什么困难都不放在眼里。后来,不断地摔跤,也许会摔出经验来,懂得默默做事的道理。那些高调和狂妄之徒,无一例外地坠入了烟尘,有些已经化作了烟尘,甚至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像苇鳽那样,永远保持畏惧之心,于隐蔽之处悄然潜行,不仅不丢人,说不定会避免厄运。遗憾的是,人不是苇鳽,不会像苇鳽那样生活。于是才有了《红楼梦》中“好了歌”描述的那个样子,没有多少人能另辟蹊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