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湖山怀旧》是古吴轩出版社《忆江南》系列丛书之一,该丛书是以现当代名家为作者,以反映江南历史、山川、人物、风情为内容的散篇结集。1999年先推出了六册,它们是周瘦鹃的《紫兰忆语》、郑逸梅的《味灯漫笔》、黄裳的《小楼春雨》、周劭的《葑溪寻梦》、冯英子的《吴宫花草》 、邓云乡的《水巷桂香》,2023年又推出了四册,它们是周瘦鹃的《苏州杂札》、郑逸梅的《吴门花絮》、范烟桥的《邻雅散记》、张恨水的《湖山怀旧》。一共十册,我有幸读过了2023年出版的四册。比较下来我最喜欢张恨水的《湖山怀旧》。</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学习《现文史》的时候就知道张恨水这个作家,主要作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春明外史》、《八十一梦》等等。但在当时学习的教材里与郭沫若、老舍、茅盾、曹禺、鲁迅一班能出论述题的泰斗相比,关于他的考点也就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范围内,所以也就了解了张恨水先生一个大概,譬如他是民国著名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然后主要作品及其作品梗概。所以了解的还是很肤浅的。也没有真正花时间找他的代表作去阅读。然而这次拜读了《湖山怀旧》这本书后就彻底被先生的文笔所折服了。</p><p class="ql-block"> 《湖山怀旧》一共结集了张恨水先生在1927年至1955年间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的84篇散文。其中篇幅较长的是摘自张恨水先生《湖山怀旧录》中文章,一共20篇短文,其中杭州7篇,嘉兴1篇,苏州4篇,镇江2篇,南京6篇。故以《湖山怀旧》做为本书书名。</p><p class="ql-block"> 张恨水先生写景状物极富神韵,而且文字朴实,没有华词丽句,更没有生僻古字,多用四字形容词,朗朗上口,又妥帖得当,读之如卷轴画徐徐展开,使人如临其境,心向往之。读他的文字真是一种沉浸式审美享受,时而壮阔山水、时而田园野趣、时而颓败荒芜,让我穿越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的“风景旧成谙”。 </p><p class="ql-block"> 张恨水先生的散文不都是写景,也有写人物,如社前车夫、江边渔翁、卖菱老妇、隔江商女、车水人、耙草者等等。寥寥数笔就把这些人物时代特征勾画的惟妙惟肖。先生虽不是画家,可是却用文字速写出了这些人物的特征。或倔强不屈,或沉默忍耐,或强颜欢笑,或苦难挣扎。先生仅几行文字就雕塑出了民国岁月里中国底层人民的群雕像。</p><p class="ql-block"> 张恨水先生的散文还用犀利油滑的语言、幽默诙谐的比喻讽刺民国年间的世风怪象,</p><p class="ql-block"> 读《写作生涯回忆(节选)》一文总算对张恨水的传奇一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中印象深刻的有二件事。</p><p class="ql-block"> 其一,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结识郝耕仁,随后考入孙中山所办的蒙藏垦殖学校,校址位于苏州留园相邻的盛宣怀家祠。苏州园林静谧雅致的环境为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并创作了2个短篇小说《旧新娘》、《桃花劫》投稿到《小说月报》尽管第一次投稿未被发表,但获得了主编恽铁樵的回信鼓励,算是先生小说创作起点。投稿时先生用了“愁花恨水生”的笔名,后来引用李后主的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给自己取了“张恨水”的笔名。可见先生的笔名与苏州也有些渊源的。补充一下这首词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句是“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断句应该是“自是 / 人生 / 长恨 / 水长东”,意思是说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永恒的遗憾,就像江水始终向东奔流一样,是无法改变的常态。比喻人生的缺憾如同流水奔东般不可改变,既写出了遗憾的绵长,也暗含对命运无常、世事难违的无奈与悲叹。</p><p class="ql-block"> 其二,关于《换巢鸾凤》的创作原因,先生写的很隐晦没有写明是谁人之托,但我在《苏州文学地图》读后感里就写过《换巢鸾凤》的原型就是周瘦鹃和初恋周吟萍。张恨水先生受周瘦鹃先生之托创作《换巢鸾凤》这部言情小说,之所以周瘦鹃自己不写是因为他怕自己犯主观主义的毛病,会把二位主角写成圣人。而委托张恨水先生创作会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更为客观一些。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这段情缘是为旧礼教牺牲的,即便时过境迁20余载仍是周瘦鹃先生心中的痛,他是无法带着这样深重的心痛来创作这部小说的。所以唯有委托同是鸳鸯蝴蝶派写作圣手的张恨水先生来完成他的心愿对旧礼教的控诉。这件事情也足以看出张恨水的文学造诣是得到周瘦鹃先生肯定的。当然,从张恨水先生文章里显示因为中日战起,这本书没有写成。</p><p class="ql-block"> 《换巢鸾凤》的故事在2本完全不同书里找到了互证的证据,这真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我想类似的巧合应该还有很多例子,我想读书的乐趣也在于此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笔者:张效迅</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