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抵达福鼎县城,本以为这是一座被白茶包围的小城。吃的方面,虽曾吃过名动海内的“福鼎肉片”,却也没奢望吃到什么更好吃的大餐。然而无意中在街角偶遇了这家名为“阿耐”的小店,却让我遇到了此生最好吃的“羊蝎子”。难怪在电视中有人专门来做采访。可至今我也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它的美味,只好动员看客们今后亲自来此品尝。</p> <p class="ql-block">既然来的是“白茶之乡”,那白茶必然要唱主角。随便在街上走走,几乎全是经营白茶的店家。因为明天我们准备到福鼎白茶的源头大山中去,所以并没有在这些白茶店中过多地停留,清聊几句便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上,我们便来到了太姥山北麓的白琳小镇。说是小镇,但却是大名鼎鼎的“白琳工夫茶”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徜徉在老街中,我们随意拐进一处老茶坊的后院,正赶上茶叶晾晒。左边是刚采下的鲜叶,绿得发亮,铺在红白蓝的布上,像一幅未完成的画;右边的竹筛里,茶叶已晒得深褐,蜷缩着身子,静静释放香气。风一吹,茶香扑面,我忍不住蹲下,抓起一把干茶在掌心搓了搓——那味道,是阳光、是山风、是时间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竹筐里的茶叶堆得圆润饱满,翠绿欲滴,像是刚从晨露中醒来。我问旁边一位不说话的妇人:“这是今天采的?”她点头,手不停,继续翻动茶叶。我站在一旁,看她动作熟练,仿佛这不只是劳作,而是一种仪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工夫”,不在快,而在慢;不在巧,而在诚。</p> <p class="ql-block">白琳老街的清晨,灯笼还挂着,红得温柔。店铺陆续开门,“老街食府”的招牌下,有人支起油锅,香气四溢。一辆卡车缓缓驶过,电动车穿梭其间,孩子们背着书包跑过石板路。这条街不刻意复古,却处处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热闹、琐碎、真实。</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石板路愈发幽深。两旁是老木屋,屋檐下挂着红灯笼,风吹时轻轻摇晃。有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猫在墙头打盹。我们放慢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这里的时光像是被拉长了,一砖一瓦都写着“从前”。</p> <p class="ql-block">一扇木门上刻着“白琳功夫”四个大字,红灯笼高挂,对联写着“茶香延岁月,山韵入人家”。门前几盆绿植生机盎然,门内透出淡淡的茶香。这门里门外,像是两个世界——外面是现代的喧嚣,里面是百年的沉静。我轻轻推门,仿佛走进了一段被封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石阶层层而上,两侧绿植点缀,门楣上挂着红幅,写着“茶以载道”。旁边的指示牌指向“同顺泰茶馆”,字迹工整。我拾级而上,脚下的每一块砖都仿佛在低语,讲述着这条街曾有的商旅往来、茶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同顺泰的老门厚重,石框木门,门楣上“同顺泰”三字苍劲有力。门内灯光温暖,楼梯通往二楼,灯笼高挂,对联写着“一壶春雪煎新绿,半榻松风听旧山”。我站在门口,没急着进去,只静静看着——这不只是一家茶馆,更像一座活着的茶史馆。</p> <p class="ql-block">墙上一块金匾,写着“同顺泰记”,下方刻着百年沿革:从清末起步,四代传承,茶行远销南洋。我站在匾前,仿佛看见当年茶商挑担穿街,听见马帮铃响,闻到茶香随风飘过山海。</p> <p class="ql-block">一面斑驳老墙前,一把黄油纸伞斜倚,一串橙灯笼垂下。墙上的“詹广泰号”四字已有些模糊,却更显沧桑。我拍下这一角,不是为了美,而是为了记住——有些东西正在慢慢消失,但它们曾真实地存在过。</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石磨静立,像是等待下一次碾茶。门匾上“品茗天下”四字古朴,花坛里绿意盎然。我绕着院子走了一圈,看见墙上挂着几块旧牌匾,字迹风化,却仍能辨出“茶通四海”“香远益清”。这些字,不只是装饰,是信念。</p> <p class="ql-block">茶室一角,长桌铺着蓝条纹布,茶具整齐摆放。窗外绿意扑眼,竹帘轻动。我坐下,主人默默为我泡茶,水沸声、倒茶声、杯盏轻碰声,构成一段无声的乐章。那一刻,我不再是游客,而是一个被茶接纳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墙上一幅字:“茶为仙饮”,笔力遒劲。我站在砖墙前,看那墨色与砖纹相映,忽然觉得,茶何止是饮品?它是诗,是礼,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一杯茶里,有山,有云,有岁月。</p> <p class="ql-block">一扇老木门上贴着两张海报:一张写着“茶露冰淇淋 30元”,一张是“冷萃茶 北苑拾遗”。我笑了——百年老街,也能玩出新意。传统不必僵化,老味道也可以有新表达。这扇门,像是白琳的缩影:守旧,却不拒新。</p> <p class="ql-block">楼梯古朴,雕花窗格透着柔光,中央悬挂“同顺泰”牌匾。我站在楼下,仰头看那匾,忽然觉得,有些名字能传百年,不是靠广告,而是靠一杯杯用心泡出的茶。</p> <p class="ql-block">茶主人是一位白发老者,竟是一位北方人,非常儒雅,与白琳茶的雅致完美地融为一体,让人很快融入一种平静祥和的境界。老者也曾在武汉生活工作过,所以我们有了饮茶之外的更多话题,不知不觉竟聊了近一个小时。恋恋不舍地互加了微信才离开。</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街而行,又走到另一名委屈“丁合利”的商号。</p> <p class="ql-block">石碑静静立在巷口,记着“丁铺合利”的百年往事:1883年丁锦嗣创号,四代经营,远销新加坡。我读着那些字,仿佛看见当年茶箱装船出海,漂洋过海,带去的不只是茶叶,还有故土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石阶通向庭院,阳光洒在青石上,明暗交错。两侧陶罐静立,像是守卫时光的哨兵。我一步步走上去,脚下是历史,眼前是生机——红墙绿植,茶香隐隐。这,就是白琳。不张扬,却自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