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个标题有点专业的味道。不过,本人尽量把它用例子分解。</p><p class="ql-block"> “文化自信”的定义如下:</p><p class="ql-block"> 当本人写的《中山市属于几线城市与市民生活品质有关吗?》一文请有关专家提修正建议时,一位资深媒体专家这样回复:“中山市,就凭孙中山老家这一名称,就超过所有二、三线城市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这个回答,其实就是城市形象传播学的“文化自信”范畴。</p><p class="ql-block"> 下面,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传播中山市需要文化自信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例一,最近,本人在整理中山市家中超过30000张胶片相机时代、从1960年以来冲洗出来的黑白和彩色相片时,发现2002年拍的一张相片:“伟人故里——中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和2025年现在高速公路进入或者是路经中山市醒目见到的相片:</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故乡人民欢迎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光明日报》的中国“百城赋”是2007年开设的一个新栏目。自2007年3月7日《西安赋》亮相以来,陆续刊出《宜宾赋》、《三亚赋》、《武汉赋》、《南京赋》、《长沙赋》、《九江赋》、《广州赋》、《昆明赋》、《大庆赋》、《济南赋》、《太原赋》、《温州赋》、《福州赋》、《大连赋》、《南宁赋》、《重庆赋》、《深圳赋》、《香港赋》、《酒泉赋》等20篇赋文,在社会上引起了多方关注和反响。其中,也包括《中山赋》,参与这个项目策划撰稿的《中山日报》原社长方炳焯同志曾经向本人介绍《中山赋》的成稿过程。</p><p class="ql-block"> 作为辞赋学概念,“百城赋”以“一城一赋”形式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兼具歌颂改革开放成就、推动辞赋创作发展、促进辞赋研究三重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例二 广州孙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的影像差异,不能长期混为一谈。</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山地标,孙中山纪念堂公园完美融合了历史底蕴与城市烟火气。它的外观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个是金黄色瓦顶。而广州市的孙中山纪念堂则是这样:它是宝蓝色瓦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但是,近5年来,包括中山市官方媒体、自媒体传播内容,剪辑视频也会用上广州的孙中山纪念堂影像。这样的错误,是AI误导了,还是对同一个设计师不同地方建筑物的欠严肃表述?建议有关方面亡羊补牢。</p><p class="ql-block"> 例三 中山市美食不仅仅有石歧乳鸽、脆肉鲛鱼、杏仁饼、厨邦酱油。</p><p class="ql-block"> 中山市是粤菜发源地之一,它的知名食品和它是珠江三角州“魚米之乡”有关。更何况,史上中山县辖今天的珠海(斗门)和澳门两地,这两个地方的美食从归属地而言,也应该算是中山美食。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到珠海(斗门)和澳门两地旅游过程,所购买到的手信,在中山市也一样可以买到,这个便是“老字号”文化传承的问题——都是中山人,做的也是中山食品之故。</p><p class="ql-block"> 今天起床,想一想,又写了一文与大家分享对中山市文化传播问题的几点浅见。</p><p class="ql-block"> 感谢关心我的家乡——中山市的朋友们的支持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沈阳(一位普通中山市民)</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5日7时38写于中山市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