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立群文化客厅讲宋史

湘宛玲钧 拒聊拒加微

<p class="ql-block">五月一日,汴梁文化大讲堂在龙亭湖畔的文化客厅开讲。</p><p class="ql-block">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学者、央视《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王立群以其渊博的学识,独到的见解,精彩讲述“从宋太祖到宋太宗”的那段历史。</p><p class="ql-block">王立群教授根据历史资料,深入的分析了围绕着宋太祖的重重谜团,重新阐释了一些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重点讲述了宋太祖陈桥兵变和杯酒释兵权两段历史。</p><p class="ql-block">王立群查阅很多历史资料后认为,宋太祖并非一觉醒来后被逼无奈才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实际上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而杯酒释兵权也并非像史书记载的那样,一场饭局,君臣推杯换盏那样轻松,那样其乐融融。其实质是经过多方较量,多次博弈以后,将领们无奈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王立群讲,历史是一种书写,而且是有选择的书写,真实的历史可能被掩埋在营造的虚假之中。</p><p class="ql-block">陈桥兵变是大宋开国的第一个大事,也是今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然而史书记载得很快很短暂,仅仅五天就结束了。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正在向年幼的周恭帝朝贺,忽然传来北方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朝中大将赵匡胤带兵征战。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大队人马到达距汴梁40公里的陈桥驿,由于天色已晚,就夜宿在陈桥驿。次日清晨,一觉醒来,赵匡胤还没有明白是怎麽回事,就有人拿着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接着大家一起跪在地上参拜新天子。史书记载出兵前强兵来犯十万火急,为什么赵匡胤一披上黄袍,就没有了下文?因此,在王立群看来,史书上记载的陈桥兵变不是真实的历史,宋太祖并非是一觉醒来被逼无奈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实际上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政变。</p> <p class="ql-block">王立群介绍说,后周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病逝,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当时军权实际上已落入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的手中。政事基本由符太后和宰相范质等人操纵。在当时混乱的年代,七岁的小皇帝显然不能担负起带领大家继续前进的重任。后周王朝随即出现了“主少国疑”的不稳定局面。于是,选出一位有能力的人担当大任成了当务之急。赵匡胤多次跟随周世宗柴荣出征,立下许多显赫战功,得到很多人的赏识。不仅如此,他执掌军政六年,不仅手握重权,而且还在军队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家就把目光投向了赵匡胤,而此时的赵匡胤也正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陈桥兵变只是赵匡胤为自己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黄袍也是私人定制事先准备好的道具而已。王立群说,赵匡胤想通过黄袍加身来推卸责任,虽然黄袍加身的整个过程策划得很精彩,但是历史的真实是很难掩埋的,最终还是会露出马脚的。</p><p class="ql-block">“杯酒释兵权”这场极具戏剧性的事件,被广为流传。公元961年的夏天,在一场酒宴上,宋太祖赵匡胤于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地解除了功臣宿将对大宋禁军的掌控权。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疑问:为什么赵匡胤寥寥数语,这些手握重兵的功臣就乖乖地交出了兵权?这些看似平常的宫廷酒宴究竟暗含着怎样的玄机?</p> <p class="ql-block">王立群说,宋太祖即位后,真正担心的不是地方节度使图谋不轨,而是“萧墙之内”。对于一个依靠禁军实力走向大宋王朝最高权力宝座的人,赵匡胤深知禁军的力量。而且他的成功也给手下树立了一个典范,难保他们不会有一天也学习他来个黄袍加身,所以说这才是宋太祖内心深处最为担忧的。但是那时统帅禁军的将领,都是和他出生入死,拥立他走向皇位的兄弟,该如何不伤和气,不激化矛盾,又能成功地解除他们的兵权,是宋太祖一直思索的问题。于是,宋太祖想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办法。他设了一个饭局,将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将领们邀请过来,在大家吃饭饮酒酣畅淋漓之时,欲擒故纵,亮出底牌,并许愿给钱给地给房子结亲家,轻而易举解除了将领们手中的兵权。《史记》记载的场面是:“酒酣耳热,其乐融融。其乐融融之中,谁好撕破脸皮?”王立群说,陈桥兵变中宋太祖的道具是一件黄袍,而杯酒释兵权的重要道具则是酒。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实质是经过反复较量,多次博弈之后,将领们无可奈何的选择。就像宋人评价的那样,宋太祖以“仁厚立国”他对待具有潜在威胁的实力人物,采取的不是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大杀功臣的铁血方式,而是采用了赎买政策,以丰财厚禄劝退了这些人。 王立群说,这些历史事件,赵匡胤怎么发动的陈桥兵变?之前他们究竟开了多少次会?又是谁定制了黄袍?杯酒释兵权前赵匡胤和将领们进行了多少次博弈和较量?这些史书上都没有记载。所以我们看到的只是史书记载的历史。他幽默地说:“我想当校长,开会时,我对校长说:‘你别当了,我来当。’我就能当上校长吗?不可能的。何况一国之君。”</p> <p class="ql-block">在王立群看来,历史蕴含了四个层次:真实的历史、书写的历史、传播的历史、接受的历史。其中最核心的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第二个层次叫书写的历史,书写的历史最大的特点是有选择性的书写。第三个层次为传播的历史。传播的历史有三种力量,一是政治,二是文学,三是大众历史。到老百姓接受历史的时候就定型了,这就是第四个层次--接受的历史。</p><p class="ql-block">王立群强调说:“历史的价值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对我们有什么用。”“他不仅是向大家介绍这些历史事件,而是通过解读历史与大家分享读史的感受,希望大家通过读史懂得许多为人、为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讲堂内,120个座位座无虚席,鸦雀无声。有人全神贯注的在倾听,有人录音,还有人不停的在记录。</p><p class="ql-block">聆听王立群讲宋史,是文化需求,也是分享这场盛宴的奢侈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