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打嗝,膈肌痙挛)

邓序森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嗝很常见,比如吃得过快、过饱,情绪太过紧张激动,或者呛了凉风,都可能出现打嗝的情况。 很多人认为,打嗝就像打哈欠、放屁一样,只是一种生理反应,因此不会特别在意。但其实,有些打嗝可能意味着严重的健康隐患,一定要提高警惕!</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打嗝与“嗳气”区别</p><p class="ql-block">嗳气</p><p class="ql-block">俗称「打饱嗝」,一般是发出一两声悠长的「嗝~~~~」,主要原因是胃里有气。</p><p class="ql-block">不良饮食造成的嗳气:狼吞虎咽式的快速吃饭、快速喝水、饮用产气的碳酸饮料和啤酒、咀嚼口香糖等,都会咽下过多气体,从而产生嗳气现象。</p><p class="ql-block">为了不产生暖气,吃饭时尽量不说话,别吃得太快、太凉,每餐吃七八分饱,不喝含气碳酸饮料,少吃豆类等产气食物,嗳气就会少出现。</p><p class="ql-block">呃逆</p><p class="ql-block">如果是短促而响亮的「嗝、嗝、嗝」,几秒一次,停不下来,这种就叫做“呃逆”。</p><p class="ql-block">健康人的呃逆多发生在狼吞虎咽、咳嗽、情绪激动等情况之后,通常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可自行停止。</p><p class="ql-block">偶尔发生较轻呃逆,有时会让人陷入尴尬境地,这时可以用手指按压以下几个穴,就会痊愈,重症呃逆常见急慢性疾病以及癌症、中风、传染病中,常顽固难愈,必须针刺,使用山东省中医药大学高树中教授一针疗法,一针止逆,一针不行,另试一穴:</p><p class="ql-block">1、攒竹,在两眉毛靠鼻梁正中一端。用双手食指重按揉双侧攒竹穴,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改善宝宝呃逆,经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按攒竹后还不能止呃,就在此穴消毒,取一寸毫针,令患者咳嗽三声,转移注意力,快速进针。</p><p class="ql-block">2、如果按压攒竹穴不起效果,那么试试刺激三焦经上的翳风穴。三焦经是人体气机运行的通道,临床观察显示,一些按压攒竹穴无效的患者,按压翳风穴能够取效。</p><p class="ql-block">3、如果是大一点的儿童或者成人,还可以试试喝水法和憋气法:喝一大口水,分成七小口慢慢咽下去;或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经常打嗝可能是疾病的信号</p><p class="ql-block">经常性呃逆不是什么好事,主要是胃气上逆所致,要改善就得疏通胃经、大肠经气,腑气上下通畅,呃逆自除。《灸绳》一书提到:"在所遇8例呃逆患者中,取用攒竹与膈俞,亦可有效。而内关与公孙,上下同取,针刺或点灸,效果较佳。"</p><p class="ql-block">攒竹穴是止呃的经验穴,膈俞为膀胱经穴,位于第七胸椎棘突旁1.5寸,主调理脾胃、降逆和中,为临床改善呃逆之要穴,《针灸大成》记载此穴「主吐食翻胃」。</p><p class="ql-block">加灸内关穴和公孙穴,能加强疏通经络、调气利膈、和胃止呃之功。经常性呃逆的人,说明肠胃功能不是很好,不妨每日艾灸以上穴位各一次,同时注意饮食,避免情绪波动。</p><p class="ql-block">如果出现连续打嗝超过24小时难以停下来的,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考虑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肿瘤、脑血管意外、中风等),或者癌症的可能(如食管癌、肝癌、贲门癌、胃癌等)。</p><p class="ql-block">记住,如果是疾病引起的打嗝,治疗原发疾病才是关键,一旦出现持续不断的呃逆,赶紧去医院做详细检查。</p><p class="ql-block">同样,如果经常嗳气,不仅餐后发生,每天的任何时间都可能随时出现,也需要引起警惕——嗳气频繁是各种胃肠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说明存在胃肠道产气过多且气体排出不畅病理变化。</p><p class="ql-block">比如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除了常伴有嗳气,还可能出现腹胀、反酸、反胃、腹痛、便秘等表现,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做针对性的治疗后才会好转。</p><p class="ql-block">打嗝伴食道反流要及时处理,胃液酸性极强,PH值1,反酸会造成食道炎,时间久了变成慢性食道炎,它会癌变。我以前也有返酸的毛病,自从学了针灸按摩后,每天早晨醒后用左手拇指下按天突穴,右手大拇指按揉膻中穴,后面呃逆反酸都好了,我介绍给十多位病友,他们均不再反酸、呃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