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华夏文明的图像谱系中,伏羲女娲图是最具神秘色彩的符号之一。自汉代以降,这对人首蛇身的始祖神常以交尾姿态出现在墓室壁画、绢帛画与陶器纹饰中,其身份与寓意众说纷纭:或为创世神话的具象化,或为生殖崇拜的象征,更有奇谈称其为“古代遗传基因图”。而在笔者看来,若以“太极观”为钥匙,重新审视图中天极轴、阴阳交合与五行符号的隐秘关联,伏羲女娲图实为一幅浓缩了先民宇宙认知的天文图,更是太极思想指导下构建的早期宇宙模型。</h3></br><h3>一、天极轴:旋转的宇宙之枢</h3></br><h3>伏羲女娲图的核心线索,藏于二人头顶与脚下的圆形图案。图中,伏羲头顶常绘一日轮,女娲脚下亦有一圆轮,外围环绕星斗;更值得注意的是,两人交尾形成的筒状躯体,上接天极、下连地轴,整体构成一个贯通天地的高速旋转的轴心。这一意象,恰与古人“天轴旋转”的天文认知不谋而合。</h3></br><h3>古人通过观测恒星运行,早已发现星空并非静止——北极星附近的恒星围绕天极做圆周运动,这种“天旋”的规律被抽象为“天轴”的存在。汉代《春秋运斗枢》言:“天枢,北斗七星也……斗,天之纲纪,阴阳之元本也。”所谓“天极轴”,即地球自转轴延伸与天球相交的两点:北天极与南天极。伏羲女娲图中,上为北天极(伏羲所顶日轮,或为极星拟人化),下为南天极(女娲所踏圆轮),二者通过人首蛇身的交缠形成动态轴心,正是先民对“天轴旋转进动”的直观表达。那些环绕日轮与圆轮的星斗,既是对“众星拱极”现象的描绘,更暗示着宇宙以天轴为核心的运转法则。</h3></br><h3>这种将天文观测转化为图像叙事的智慧,在马王堆帛画中亦有呼应:上端日轮中有金乌,下端月轮中有蟾蜍,中间是天人交合的场景,本质上与伏羲女娲图共享“天轴贯通天地”的宇宙模型。由此可见,所谓“遗传基因图”的附会,实则忽视了图像与天文观测的深层关联——先民的“宇宙图谱”,从来不是生物学的微观记录,而是对天地运行规律的宏观抽象。</h3></br><h3>二、阴阳交:太极生两仪的具象化</h3></br><h3>伏羲女娲的身份,本就深植于阴阳哲学。《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交合则万物化生。在图中,伏羲持规(象征天)、女娲持矩(象征地),一阳刚一阴柔,人首蛇身的交缠姿态,正是“两仪交合”的视觉化呈现。</h3></br><h3>更精妙的是,两人的交尾并非简单的生殖隐喻,而是指向太极系统中“动态平衡”的本质。蛇身的螺旋缠绕,模拟了天轴旋转的轨迹;交尾处的筒状结构,则暗合“阴阳和合”的宇宙生成论。正如《老子》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伏羲女娲以身体为媒介,将阴阳二气的互动转化为可感知的图像语言,完成了从“太极”到“阴阳”、从抽象到具象的哲学落地。</h3></br><h3>这种阴阳观的图像表达,在同时期的其他文物中亦有印证:良渚玉琮的“神人兽面纹”,三星堆青铜神树的龙蛇交缠,本质上都是阴阳二气交融的符号。伏羲女娲图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将阴阳交合与天文运行绑定,使“太极生两仪”的哲学命题获得了宇宙论的支撑——阴阳不仅是万物生成的逻辑起点,更是天地运转的动力机制。</h3></br><h3>三、“五”的显化:从语音到符号的宇宙密码</h3></br><h3>若进一步细究图中伏羲女娲交尾形成的筒状结构,会发现其与汉字“五”的古文字形高度相似。甲骨文中“五”作“㐅”,正像两物交午之形;金文中“五”演变为“X”或“〓”,仍保留交合之意。而图中筒状天轴的轮廓,恰似一个立体的“X”,指向“五”的符号原型。</h3></br><h3>更值得留意的是,“伏羲”之名与“五”的古音存在微妙关联。上古音中,“伏”属并母职部,“五”属疑母鱼部,虽韵部有别,但声纽相近,且楚方言中“五”或读如“伏”(见《楚辞》异文校注)。这种语音的巧合,或非偶然——先民造字命名的过程中,常以音义互渗的方式传递深层意涵。“伏羲”之名,或已隐含“五”的象征,其形象与天轴的“五”形结构形成互文,共同指向五行思想的萌芽。</h3></br><h3>在先民的宇宙观中,“五”是沟通天地人的关键数字:五星(木火土金水)、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长秋冬)……皆以“五”为系统整合的枢纽。伏羲女娲交尾形成的筒状天轴,既是天文意义上的“天极之轴”,更是哲学意义上的“五行之纽”——它将南北天极(阴阳)、环绕众星(四象)、旋转规律(五行生克)统摄于一体,完成了“阴阳→五行→宇宙”的逻辑闭环。汉代纬书《春秋考异邮》云:“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五行者,天地之至要也。”伏羲女娲图以天轴为核心,将阴阳交合(动力)、四象环绕(运行)、五行生克(秩序)编织成一张意义之网,恰恰印证了先民“观象授时”背后的深层追求:他们不仅要知道“天如何动”,更要明白“天为何动”;不仅要记录星辰轨迹,更要构建解释宇宙的完整体系。</h3></br><h3>结语:太极观下的文明密码</h3></br><h3>伏羲女娲图的魅力,在于它是“观象”与“观道”的统一,更是语音、符号与哲学的交融。当我们以太极观重新审视这幅图,看到的不再是孤立的神话人物或神秘的符号组合,而是一幅先民用图像书写的宇宙论:天轴旋转是“易”的动态,阴阳交合是“道”的显现,筒状结构中的“五”则是“序”的凝结——而“伏羲”之名与“五”的语音互文,更添一层文化编码的巧思。它证明,华夏文明的源头从未割裂过科学与哲学——观星象是为了明天道,画图像是为了立人伦,所有对宇宙的追问,最终都指向对生命与秩序的理解。</h3></br><h3>或许,这就是伏羲女娲图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它提醒我们,所谓“传统”,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旧迹,而是先民用智慧编织的、连接天地与人心的永恒纽带。(全文完)</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GjzdxB6Y_pFIYjuhkVag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