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阳光蟹黄面

小满梧桐🌿

<h1>  毫无疑问,当然也不用疑问,来到初秋里的上海——申城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封地,但在此后漫长的古代封建史上,故事却相对少于周边江南其它温婉悠长的城与乡。只是上海,在近代与现代的新锐与时髦之外,因地理之便,也同样享有大自然赐予的“江南风物”: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与江南秋天一同到来的日渐肥美的螃蟹……于是,吃一碗蟹黄面,也就成了应季应景之选。<br>  参观上海博物馆出来,来到附近金陵东路上的“裕兴记蟹黄面馆”吃午饭。其实初看店招上写着“苏州味道”时心里还嘀咕了一下,担心甜——许多年前在苏州旅游时吃过一碗也是老字号店里的红烧牛肉面,第一口就让人呆住了,怎么牛肉面是甜的呀。但多年后的此刻也由不得我多想了,已到中午饭点,再说看大众点评上还有网友说是来上海“必吃的蟹黄面馆之一”,那就去试试呗。</h1> <h1>  落座,扫码点餐。桌子是传统的长条桌,凳子是方凳,筷子搁在桌子抽屉里——服务员先来给倒上一杯热姜水,店堂里此刻刚好十二点,每桌都坐满,一切都很周到妥帖的样子——连吃饭的气氛都给烘托够了(谁也不想进一家门可罗雀的饭馆是不是?)。心里暗笑,看来这喝了热姜水提前驱寒,不点人家的蟹黄面都说不过去了。<br>  菜单其实很简单。招牌有纯蟹黄小笼、松茸蟹黄小笼、 金牌蟹黄大汤包等等,面条不用说,自然有蟹黄面、蟹粉面、三虾面等等,还有苏州特色的两面黄,这是将面条的两面都炸成金黄色,从锅里捞出来后再浇上浇头。“裕兴记”这里的浇头包括虾仁蟹粉、虾仁腰花、虾仁鳝背等等,考虑到曾在苏州吃过甜甜的响油鳝糊,不由让人有点犹豫。但实际上,完全不用犹豫,因为在菜单最醒目的位置,店家推出了套餐,专治你们这些选择困难症的人。“蟹天蟹地”418元的套餐显然没有必要,88元的蟹粉面套餐似乎又有点不够正宗,那就折中点,点一个138元的蟹黄面套餐吧:配有泡菜、木耳两样小菜,外加一碟水果和汤。另外单点了2元一份的青菜。自然,看上去琳琅满目,待上海人的小碟小碗端上来,果然也是意料中的精致。但实话实说,也别嫌少,吃下来也够吃了,不浪费是对的。</h1> <h1>  服务员热情地教我们要先打散面条,再把蟹黄浇上去拌匀,最后再加点蟹醋提鲜。看我手法生涩,还体贴地问要不要帮忙——当然要了。待粒粒蟹黄都相对均匀地裹在面条上,然后就开启吃面时间。确实挺好吃,此处略去许多溢美之词。<br>  想想蟹黄面这一江南美食,正是起源于明清时的苏州。在苏州方言中,蟹黄面又被称为“秃黄油”,“秃”意味着“只有”“独有”的意思,“黄油”则是指蟹黄与猪油混合而成的独特拌面小料。几年前在某购物平台买过一次“秃黄油”,按照四川人做汤面的办法,也照样鲜美可口。只是忘记牌子,后来再也没看到类似的了。而“秃黄油”这一名称本身就蕴含着苏州人民的饮食智慧,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将蟹黄、蟹膏、蟹肉与猪油一同热加工后凝结保存,以便在其他季节也能品尝到螃蟹的鲜美——这确实是一种饮食智慧。</h1> (一杯暖暖的姜茶) <h1>  至于我嘛,吃着吃着这美味的蟹黄面(要知道平常更偏爱汤面,对干拌面的感觉一般),发现桌上放着的青花小罐里是熟油辣椒,于是提突发奇想决定加一勺在面条里。是了,这才是一碗会被四川人吃一口就会爱上的(熟油辣椒)蟹黄面。很赞。</h1> (加了熟油辣椒的蟹黄面会更好吃哦) <h1>  正好临窗,能看见窗外的十字路口,来往行人,也能看到阳光透进玻璃,照着一屋子热闹吃面的人。初秋的上海,最高温度还有30度,阳光灿烂里少了一点秋天的温柔。但眼前的这碗蟹黄面,倒是如约而至,同时,觉得自己作为人民的一员,因为加了一勺熟油辣椒让蟹黄面有了不同的滋味,这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小小的饮食智慧呢?哈哈哈,先自吹自擂一番。</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ff8a00">备注:部分</fon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插图来自网络,感谢原</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作者</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