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8: 710厂的专业实习记

XN

<p class="ql-block">昵 称:XN</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7442284</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无线电技术专业的学习有几个特点,一是数学的学时长,你想啊,后面好多专业课都得靠数学打底,像什么电路分析、信号处理,没数学根本玩不转,不学扎实肯定不行;二是低频电子线路和高频电子线路这两门课,上课时间也长,足足有一年多,每次上课都得拿着电路图跟老师一点点抠细节,内容又多又重要;三就是实验课多,课程设计也多,还得下厂实习,理论跟实践得捏到一块儿学,光看书本根本没用。</p> <p class="ql-block">  我印象较深的课程设计是: 高频技术课有收音机,当时调试听到声音的时候,我们小组三人都挺激动;还有针对武汉本地的“东湖牌367型磁带收录机”的设计,为了搞懂录音模块,我们小组三人泡了实验室的时间挺长的;另外还做过DA-25直流—超高频毫伏表的设计,每次课程设计都得一步步来,从原理分析到搭电路,再到最后测试,一套流程走下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才能透一点。</p> <p class="ql-block">图一、原701厂区俯瞰图</p> <p class="ql-block">  大学二年级的课结束,刚放暑假,系里就安排了下厂实习。当时学校好些院系的专业实习,都安排去北京、上海的大型国企。都是常去的点,我们系77级无线电技术和通信两个专业,三个班加起来一百多号人,就安排在武汉本地实习。</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中原机械厂,大家更习惯叫它的代号——710厂。这个厂的位置挺特别的,就在从江汉关到永清街的汉口老租界那片儿,而且是那一片最大的厂子。单看“中原机械厂”这名字,你可能以为它是做机械的,可实际上它是专门做无线电产品的。后来我才知道,710厂1949年就成立了,最早是在上海,专门生产通讯设备。到1957年的时候,为了支援华中地区的电子工业,厂子从上海迁到了武汉胜利街,一开始叫国营汉口无线电厂,后来才改名叫国营中原机械厂。因为是军工厂,所以一直有“710厂”这个代号,它的前身其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23厂,早年专门生产航空导航通信设备的。后来厂子做大了,主要生产无线电通信设备、电子系统工程设备,还搞点电池的研发生产,产品既用在国防上,也有民用的,厂里向我们介绍基本概况时,我们都觉得这厂挺神秘的。</p> <p class="ql-block">图二、原701厂老厂房</p> <p class="ql-block">  实习的时候,我们在厂里参现学习各个工艺流程,有时候在一个点就得待半天甚至一天,比如看到在生产线上,波峰焊接设备焊接电子元器件,这种工艺不会产生虚焊点,比我们以前手拿电烙铁焊接电子元器件先进多了。厂里专门给我们介绍了一款军用通讯设备——连排无线对讲机。战斗时,靠这个无线对讲机就能直接联系,发命令、传消息都方便。连部和排部之间要通讯,不用再背着沉乎乎的电台发报接收了。我们专业的实习重点就放在这款设备上,从设计原理,到各个模块的功能,再到怎么用、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厂里都跟我们讲得明明白白,还让我们亲手接触设备。现在想起来,那次下厂实习是真开眼界,学了好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图三、原701厂老厂房</p> <p class="ql-block">  实习时正夏天,武汉的夏天多热啊,教室里没空调,只有几台吊扇呼呼转,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是一身汗。因为710厂要保密,平时不让随便进出,我们就住在厂区里。住的地方是厂区里一所放了暑假的学校,具体是小学还是中学,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住的是大教室,里面摆着通铺,十几个人挤在一块儿,晚上还能听见外面蛐蛐叫,偶尔还有蚊子嗡嗡飞。这次实习大约两周左右。</p> <p class="ql-block">  图四、原701厂老厂房</p> <p class="ql-block"> 实习期间周日休息,厂里会让我们出厂逛逛。虽然我们在武汉上学,但以前很少去汉口,对那边一点都不熟。周日出去,我们都跟着家住汉口的同学,他们对汉口的大街小巷门儿清,总能带我们找到有意思的地方。那段时间,我们逛过江汉路的商店,当时看到橱窗里的新款收音机还凑过去看了半天;也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具体看什么映片记不清了,只记得电影院里特别凉快;还去餐馆吃过饭,总算暂时跳出了平时“宿舍、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读书日子,好好放松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图五、胜利饭店</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吃西餐,我们去了胜利街的胜利饭店西餐厅,那是我头一回吃西餐。推开餐厅门的时候,看到里面铺着桌布、摆着银餐具,我们几个都有点拘谨,连坐姿都不自觉端正了。当时看着菜单,满页都是不认识的菜名,我们几个都懵了,你看我我看你,根本不知道点啥。有个同学笑着跟我们说,想多尝几样的话,不如点“公式套餐”,这个套餐里有西餐里的几样主要菜,每样都是一小份,刚好能让我们都尝尝鲜。我们听了这个建议点了套餐,上来的菜里,有个煎蛋配火腿,我觉得挺好吃;还有块小牛排,切的时候得用点劲。不过印象最深的还是上的那道罗宋汤,汤稠稠的、浓浓的,看起来也不怎么好看,喝第一口的时候,觉得有点酸,说实话当时没觉得多好喝,但知道它是西餐里挺有名的汤,大家还是都认真尝了尝,有个同学还开玩笑说“这汤跟咱家里的番茄蛋汤差远了”,逗得我们都笑了。现在想起那次吃西餐的事儿,还觉得挺有意思,算是大学实习期间一个特别的小插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