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杏坛美术馆 世纪英才——刘波百年人物画赞

苏鹤龄

<p class="ql-block">序 言</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讲过: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百年来,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祖国的复兴和建设步入新的阶段,各行各业涌现出无以数计的杰出人士,他们在艰难困顿中殚精竭虑,自强不息,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按照儒家观念,艺术本来自具助人伦成教化的作用,为铸就中国百年辉煌的大师巨匠们造像,让一代代中国人记住他们的精神,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应该是当代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p><p class="ql-block">近观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画家刘波所绘共和国各领域杰出人士的肖像和诗词赞诵,神形毕肖,博雅深邃,令人耳目一新,由衷赞叹。</p><p class="ql-block">中国画讲究诗词的意蕴和书法线条的独立美感,在引入西方造型方法之后,传统的技法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拓展。在山水、花鸟和人物各方面,都展现出新的面貌,达到了新的高度刘波学生阶段,在南开大学丰厚的人文环境中得到很好的锻造,又得机会亲近大师,得文、史、哲、艺多方面滋养,勇猛精进,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今以丹心发愿为共和国贤哲造像,集中各方面的修养,推陈出新,有这样的表现,乃是非常自然的一件事情。所绘肖像都是真人大小,把一切说明性的背景和道具全部抽离,完全用人物自身的神情和动作来表达。给自己最小的表现空间,也就把自己放置在一个相对困难的境况中,其难可想。要从很多照片中揣摩大师们的风范和动作,必须在公众耳熟能详的形象中,达到“这一个”的独特品质,很需要下一番功夫。题赞亦因人而异,有长歌、绝句、律诗、词甚至曲等,用不同书体题写,把大师们的道德文章贴切、精炼地彰显出来,清新俊逸,不落俗套,更可见其古典修养之斑。</p><p class="ql-block">这一批百年巨匠的艺术实践也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个成功例证。可喜可贺,也希望刘波先生以此为契机,用传统文化艺术的手法来描绘祖国的辉煌建设成就,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原院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波,字荷生。原籍山西,1974年生于内蒙古。200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获艺术史博士学位。导师范曾教授。现供职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文化部青联副主席。发表学术论文、艺术评论、随笔、诗词联语等计四十余万字。出版个人画集、文集、书法集、译著等著作十余部。作品参加国内外大型画展并举办多次个人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20</p><p class="ql-block">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义宁县(今九江市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宝箴之孙、陈三立三子。</p><p class="ql-block">陈寅恪自少受家学熏陶,广泛阅读经史。早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学校学习各种语言文字学。民国十五年(1926年)受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教授),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并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及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69年在广州逝世,享年79岁。</p><p class="ql-block">陈寅恪的研究范围甚广,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代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古代各民族语言、敦煌学、中国古代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四大哲人”,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又与王国维、章炳麟并称“近代国学三大师”,被誉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著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等,并编有《陈寅恪集》。</p> <p class="ql-block">孑民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蔡元培(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字鹤卿,孑民。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祖籍浙江诸暨。是素食主义者,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首任教育总长,国民党中央执委、四大元老之一。</p><p class="ql-block">蔡元培是清光绪年间进士,曾被授为翰林编修。后弃官返乡,决定兴办教育,并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1919年后曾讲学于春晖中学;1916年12月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任内实践了他对中国教育制度民主性质的改革,积极参与保障人权和反对文化专制主义的斗争。以卓有成效的领导,在教育界和学术界培育了一代新风,给近代中国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对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创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主持教育行政委员会、筹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及中央研究院,主导教育及学术体制改革。1928年至1940年,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33年倡议创建南京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抗战爆发初期,参与组织成立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积极组织发动文化界人士及民众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在香港病逝,葬于香港仔华人永远坟场。</p> <p class="ql-block">老缶澄怀</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吴昌硕(1844年9月12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p><p class="ql-block">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1927年11月29日,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p> <p class="ql-block">石鲁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20</p><p class="ql-block">石鲁(1919年12月—1982年8月25日),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公乡,祖籍江西景德镇,原名冯亚珩,中国现当代书画家、山水、花鸟画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转战陕北》《山区修梯田》《延河饮马(草图)》《击鼓夜战》《华山松》《春满秦岭》《山雨欲来》《东方欲晓》《南泥湾途中》《宝塔葵花》《秋收》《延河之畔》《东渡》等,主要专著画集有《赵望云石鲁埃及写生选画集》《国画选》《石鲁画辑》等。1982年8月25日,在陕西逝世,享年63岁。</p> <p class="ql-block">石鲁先生造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2cmx32cm 20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鲁养心图</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石老人小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男,汉族,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湖南湘潭)。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中国近现代书画家、书法篆刻家。与黄宾虹合称“南黄北齐”。</p><p class="ql-block">其主要绘画作品有《墨虾》《牧牛图》《蛙声十里出山泉》《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等,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等诗集,出版有三卷本《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山水画选》等画册。</p><p class="ql-block">齐白石于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1888年,弃凿学画,先后师从萧芗陔、文少可、胡沁园、谭溥等;1889年,师从诗人画家陈少蕃学习诗文;1894年,任笼山诗社社长。1899年,师从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学习诗文;1902年,出游陕西、北京、江西、广东、广西;1919年,定居北京,从陈师曾劝,始行变法;1926年,任教于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1946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1949年,当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获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1953年,获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54年8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任北京画院名誉院长,9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p> <p class="ql-block">白石老人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2cmx32cm 20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千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张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四川省内江市人,祖籍广东番禺。学名张正权[48],后改名为张爰,字季爰,法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代表作品有《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等。</p><p class="ql-block">1911年9月,张大千就读于内江天主教福音学校,随后在华美初小学毕业。1914年9月,就读于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之后转入江津中学。1917年,东渡日本,在京都艺专学习印染,仍习画不辍。1919年,由日本回到上海,先后拜书画家曾熙、李瑞清为师,主攻魏碑,兼学行、草、篆、隶等体。在上海期间,与兄弟张善孖昆仲创立大风堂画派。1944年,举办《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受到重庆各界关注。之后在亚、欧、美举办了画展,被誉为“当今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1949年,创作《荷花图》,现藏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1969年,迁居美国旧金山,居美10年,是他创作的鼎盛期。1974年,获美国加州太平洋大学名誉人文博士学位。1978年,移居台北,晚年思乡而不得归。1983年4月2日,因心脏病逝世。</p> <p class="ql-block">俞平伯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20</p><p class="ql-block">俞平伯(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铭衡,字平伯,浙江湖州德清东郊南埭村(今乾元镇金火村)人,出生于江苏苏州。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俞平伯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曾参加中国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与朱自清等人创办《诗》月刊。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俞平伯积极响应,精研中国古典文学,执教于著名学府。</p><p class="ql-block">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和具有高尚情操的知识分子。参加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文学团体,提倡“诗的平民化”。</p><p class="ql-block">俞平伯主要著述有《红楼梦辨》(《红楼梦研究》)《冬夜》《古槐书屋问》《古槐梦遇》《读词偶得》《清词释》《西还》《忆》《雪朝》《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唐宋词选释》《俞平伯全集》。</p> <p class="ql-block">尹默书札</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20</p><p class="ql-block">沈尹默(1883年6月11日-1971年6月1日),初名沈实、君默,后更名沈尹默,字。祖籍浙江湖州,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沈尹默曾任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同时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p><p class="ql-block">他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两巨匠”,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p> <p class="ql-block">尹默清思图</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张伯苓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原名寿春,字伯苓,后以其字行世,天津人。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景星学社社员,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西方戏剧以及奥运会的最早倡导者,被誉为“中国奥运第一人”。</p><p class="ql-block">张伯苓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今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大批人才,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p> <p class="ql-block">梁实秋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梁实秋(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浙江省杭县(今杭州)人,出生于北京。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现当代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p><p class="ql-block">1923年8月赴美留学,并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1927年11月,应陈望道教授邀请,前往复旦简公堂演讲[10]。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所长、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p><p class="ql-block">梁实秋不仅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而且是中国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中国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手稿组可》(吴玉如、胡适之、钟世铭、龚望和广洽法师、沃兴华)</p><p class="ql-block">纸本 26cmx17cm×5 20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梅贻琦校长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梅贻琦(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籍江苏武进,为梅曾臣长子、首批庚款留美学生,毕业于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系,获电机工程学士学位,并入选SigmaXi荣誉会员,因对清华大学及台湾清华大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1931年至1948年间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抗日期间出任西南联合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主席。1955年,在中国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台湾清华大学前身)并任校长。梅贻琦在担任校长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并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1],奠定了清华的校格,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大医院。</p> <p class="ql-block">闻一多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浠水县(今属湖北黄冈)巴河镇。中国近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p><p class="ql-block">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当日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逝世,时年47岁。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诱人,号髯翁、太平老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等,笔名右任、骚心、大风、半哭半笑楼主、关西余子等,被尊称为“右老”。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斗口于村,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景星学社社员。</p><p class="ql-block">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被陕西学政目为“西北奇才”,后中举人。1904年因刊印《半哭半笑楼诗草》被清廷通缉。旋赴上海,入震旦学院师从马相伯。1906年赴日本考察报业,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报,宣传反清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次年流亡日本。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与军阀苦斗四年。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1924年当选为国民党一届中执委。1926年赴苏联动员冯玉祥回国重建国民军,同年参与五原誓师,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后长期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1948年参与副总统竞选,次年被迫赴台北。晚年诗作眷念大陆之情颇深。1964年病逝于台北。</p><p class="ql-block">于右任在辛亥革命、护法运动、国共合作等事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堪称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他一生参与创办、改建了渭北师范学校、复旦公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校,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重要奠基人之一。此外,于右任善书法,喜作诗,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书法家之一。辑有《标准草书》《右任文存》《右任诗存》《右任墨存》等。</p> <p class="ql-block">林语堂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原名和乐,后改玉堂、语堂,福建漳州平和县人,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曾两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40年、1950年),被誉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大师。‌</p><p class="ql-block">林语堂出生于基督教家庭,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获语言学博士学位。归国后任教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范孙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严修(1860年4月2日—1929年3月14日)[1],字范孙,号梦扶,直隶天津(今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人,祖籍浙江宁波慈溪。中国近代教育家、学者,被誉为"南开校父",与华世奎、孟广慧、赵元礼并称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p><p class="ql-block">1883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历任翰林院编修、贵州学政、学部左侍郎。1897年任贵州学政期间奏请开设经济特科,被梁启超称为"戊戌变法之源点"。戊戌变法后辞职返津,创办严氏家塾推行新式教育。1902年两次赴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联合张伯苓创办私立敬业中学堂(南开中学前身)。1905年创办严氏蒙养园(中国最早幼儿园)及保姆讲习所(幼儿师范)[19]。1918年赴美考察高等教育,次年与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1929年病逝后,南开校友集资兴建"范孙楼"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手稿组画》(余英时、龚望、齐白石、黄宾虹、谢稚柳)</p><p class="ql-block">纸本 26cmx17cm×5 20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相伯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马相伯(1840年4月7日—1939年11月4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复旦大学与震旦大学创始人,被誉为“爱国老人”,其一生贯穿中国近代史,以教育救国为核心,培养出蔡元培、于右任等杰出弟子。</p> <p class="ql-block">严复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其核心贡献包括系统翻译西方学术著作(如《天演论》)、首创“信达雅”翻译标准,并担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现代化转型。‌</p> <p class="ql-block">马三立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20</p><p class="ql-block">马三立(1914年9月25日—2003年2月11日),男,回族,生于北京,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中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p><p class="ql-block">1930年拜周德山为师,开始撂地演出相声。1940年与耿宝林搭档在宝和轩茶社演出,同年加入的“联义社”。1948年在北京凤凰厅茶社明场演出,同时在华声电台说相声兼报广告。1950年初应邀返回天津,先后在新声戏院、燕乐戏院、红风曲艺社演出。1952年参加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入朝鲜为志愿军演出。1954年加工、演出何迟创作的相声《买猴儿》,塑造了“马大哈”这一艺术形象。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59年被下放至天津东郊劳动改造。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被打为“牛鬼蛇神”。1979年初有关部门正式宣布对马三立错划“右派”予以平反,同年他凭借相声《买猴儿》在天津市国庆献礼演出优秀节目评奖中获“献礼展览演出荣誉奖”。1981年排演相声《似曾相识的人》。1985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相声《大乐特乐》。1992年获第二届中国金唱片奖。2001年12月8日举办从艺八十周年的告别演出。2003年2月11日因病去世,享年89岁。</p><p class="ql-block">马三立擅长贯口和文哏相声,很好地诠释了相声“以说为主,以逗当先”的精要。其相声语言含蓄隽永,平实诙谐,创造性地发明了单包袱、双包袱、单翻、反翻等各种组合性的包袱结构模式;表情动作简练传神,在马派相声风格化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个性化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蒋兆和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18</p><p class="ql-block">蒋兆和(1904年5月9日—1986年4月15日),四川泸州人,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有《流民图》《曹操》《苏东坡》《文天祥》《李清照》《杜甫行吟图》等。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为第四届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文教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儿时在泸州随父读书习字学画。1920年,蒋兆和至上海,曾画广告,从事服装设计,并自学西画。1927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为图案系教员。1930年至1932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素描教授。1937年任京华美术学院教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师。1947年受聘于国立北平艺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蒋兆和在从教的50年间,创立了一整套培养和造就现代水墨人物画人才的教学体系,被称为“徐蒋体系”。</p><p class="ql-block">1986年4月15日,蒋兆和逝世。</p> <p class="ql-block">孙家栋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20</p><p class="ql-block">孙家栋,男,汉族,1929年4月8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今瓦房店市),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领导小组高级顾问,第七、八、九、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卫星导航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开创者之一。</p><p class="ql-block">1958年,孙家栋毕业于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同年回国。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总体设计部室主任、部副主任,先后领导和参加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地地导弹与液体中程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7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开始从事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试验工作,历任院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科技委主任。在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中,主持完成卫星总体和各分系统技术方案的修改工作。在返回式遥感卫星、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研制和试验工作中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总设计师和中国第二代主要应用卫星航天工程大系统的总设计师,负责整个工程大系统的技术决策、技术指挥和技术协调。1988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4年,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p><p class="ql-block">孙家栋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及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共和国勋章等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吴良镛院士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21</p><p class="ql-block">吴良镛,男,汉族,1922年5月7日出生于江苏南京,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中共党员、民盟盟员,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p><p class="ql-block">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从事建筑教育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主任、主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p><p class="ql-block">吴良镛创建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成功开展了从区域、城市到建筑、园林等多尺度多类型的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 。专著《广义建筑学》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体系规划设计,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建设部的优秀设计奖,亚洲建协建筑设计金牌奖和联合国世界人居奖。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荷兰克劳斯亲王奖、陈嘉庚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重要奖项,以及全国先进工作者、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等荣誉称号。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9221号小行星为“吴良镛星”。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吴良镛改革先锋称号。</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2cmx32cm 2025</p><p class="ql-block">傅抱石(1904年10月5日—1965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喻(今新余市)北岗乡樟塘村,原名长生,名中洲,字庆远,学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抱石”名字来自清代画家石涛。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美术史论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屈原》《江山如此多娇》《煤都壮观》《林海雪原》《天池林海》《镜泊飞泉》等。</p><p class="ql-block">1932年,在徐悲鸿的举荐下留学日本,师从金原省吾攻读东方美学和艺术史。1935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抗战军兴后,曾协助郭沫若从事抗战文艺宣传工作,1939年寓居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并任教于中央大学与国立艺专。1946年随中央大学东归南京。1951年6月,当选为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常委;1953年9月,作品《抢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在“全国第一届国画展”展出;1954年5月,当选为华东美术家协会理事;9月,当选为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1955年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60年3月,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4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主席和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8月,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64年10月,作品《虎踞龙盘今胜昔》在“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览会”展出,另当选西泠印社副社长,12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5年9月29日,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62岁。</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2cmx32cm 2025</p><p class="ql-block">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艺术教育家,与齐白石合称“南黄北齐”。主要绘画作品有《蜀江归舟图》《焦墨山水》《九子山》等;出版画册有《黄宾虹纪游画册》《黄宾虹山水画册》《黄宾虹山水画集》《黄宾虹写生画册》《黄宾虹山水写生画册》《黄宾虹画集》等。</p><p class="ql-block">黄宾虹于1881年师从陈春帆学画;1886年师从画家郑姗绘山水,又从学于陈若水绘花鸟;1904年,任教于芜湖安徽公学;1909年,创作作品《歙县渔梁》《水墨山水》等;1916年,创作作品《黄山狮子林》《写陆放翁诗意》等;1925年,创作作品《遥山苍翠》;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30年,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席、新华艺专国画教授,作品参加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纪念国际博览会,获“珍品特别奖”,另创作作品《绿绮园图》;1954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并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年,获评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3月2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宾翁诗思图</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 <p class="ql-block">适之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2cmx32cm 2025</p><p class="ql-block">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籍贯安徽省绩溪县,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p><p class="ql-block">宣统二年(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学习农科,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民国六年(1917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教授。民国七年(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民国八年(1919年),出版论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民国九年(1920年)2月,出版白话诗集《尝试集》。民国十一年(1922年),任《国学季刊》杂志编辑,创办《努力周报》杂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出版论著《白话文学史》。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被聘为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创办《独立评论》杂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被聘为农村复兴委员会委员。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二十七至三十一年(1938—1942年),出任驻美大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25日,出席旧金山会议。民国三十五至三十七年(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1949年,前往美国。1952年,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同年,应邀返台讲学。1957年,始任“中研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p><p class="ql-block">胡适是一位在多个领域开风气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成就卓著,涉及哲学、史学、小说考证等领域。</p> <p class="ql-block">张伯驹先生小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2cmx32cm 2025</p><p class="ql-block">张伯驹(1898年2月12日—1982年2月26日),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市秣陵镇闫楼村。原名张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自称“中州张伯驹”。中国近现代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其主要收藏品有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书法作品《平复帖》,隋代画家展子虔绘画作品《游春图》,唐代诗人杜牧书法作品《张好好诗》等;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p><p class="ql-block">张伯驹于1915年考入中央陆军混成模范团骑兵科;1918年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后安武军改为陆军,任长江巡阅使署谘议,河南省暂编第一师参谋;1927年,收藏康熙御笔“丛碧山房”横幅,因此自号“丛碧”;1932年,与潘素在苏州结婚,是年开始《丛碧书话录》的编写;1946年,购得隋代画家展子虔绘画作品《游春图》,因此自号“春游主人”;195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购得唐代诗人杜牧创书法作品《张好好诗》卷;1954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1961年10月,任职于吉林省博物馆;1962年5月,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1964年,将南宋杨婕妤作品《百花图》以及其他古书画共计30多件藏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1972年,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p> <p class="ql-block">曼殊大师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苏曼殊(1884年9月28日—1918年5月3日),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中国近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p><p class="ql-block">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曾就读于日本私立第一学府早稻田大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辍学回国后,曾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又赴上海任《国民日日报》编辑,开始文学翻译活动。其年冬,至长沙,加入华兴会,被派赴香港联络兴中会。归经惠州,再拜老僧为师,自此以法号曼殊行世。</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后,回上海任《太平洋报》主笔,同时加入南社。1913年,发表《讨袁宣言》,表达对袁氏窃国的愤怒。后赴日本就医,服务于中华革命党机关刊物《民国》。1916年回国,1918年于上海病逝,年仅35岁。后由柳亚子等集资葬于西湖孤山北麓。</p><p class="ql-block">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p> <p class="ql-block">太虚大师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2cmx32cm 2025</p><p class="ql-block">太虚(1890-1947),中国现代高僧。俗姓吕,本名淦森,法名唯心,别号悲华。浙江崇德(今浙江桐乡)人。光绪三十年(1904)于苏州平望小九华寺出家,同年依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受具足戒。抗战胜利后,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1947年病逝于上海玉佛寺。</p> <p class="ql-block">弘一大师造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34cm 2025</p><p class="ql-block">弘一(1880-1942),中国现代高僧。</p><p class="ql-block">1918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定慧寺,同年受戒于灵隐寺。常往来于嘉兴、上海、温州等地,并闭关著述。1928年入闽,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开元等寺。弘扬南山戒律,曾创设“南山律学院”,并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卒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泉州清源山和杭州虎跑寺分别建塔和设纪念堂。</p><p class="ql-block">俗姓李,幼名文涛,字叔同,别号息霜,法名演音。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1905年留学日本,入东京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1907年,他与曾孝谷等在东京创办“春柳社”,主演“茶花女”,又主编《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继至杭州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图画和音乐教师。</p> <p class="ql-block">弘一大师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3cmx32cm 20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印光法师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2cmx32cm 2025</p><p class="ql-block">印光大师(1862年~1940年)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师。大师留给后世的无上法宝《印光法师文钞》,前后三编共计一百余万字,是净土修行人的指路明灯,被誉为“小藏经”。大师还创办了佛教印经机构弘化社,广泛结缘经书法宝。</p><p class="ql-block">印光大师一生弃绝名利,以身作则,极力弘扬净土宗,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被后世尊为莲宗第十三祖。其影响所及,不限于净土宗,也护持了中国近代佛教;不仅传承了佛教,还传承了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印光大师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后人将其与虚云、太虚、弘一并列,合称为“民国四大高僧”。</p> <p class="ql-block">虚云上人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释虚云(1840-1959),俗姓萧,湖南湘乡人,生于福建泉州。中国现代高僧,现代禅宗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1858年至福州鼓山涌泉寺依常开和尚出家,翌年依妙莲受具足戒,曾传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以一身而兼禅宗五宗法脉。1959年10月13日(农历九月十二)示寂,世寿120岁,戒腊101。</p> <p class="ql-block">虚云长老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32cmx32cm 2025</p> <p class="ql-block">梅兰芳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18</p><p class="ql-block">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10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演员。</p><p class="ql-block">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1951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3年,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p><p class="ql-block">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p> <p class="ql-block">程砚秋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220cmx77cm 2020</p><p class="ql-block">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出生于北京,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北京人,中国京剧男演员,工旦角。</p><p class="ql-block">1910年,从荣蝶仙学艺。1914年,取艺名“艳秋”。1919年,由罗瘿公为其将旗姓“承”改为汉姓“程”,拜梅兰芳为师。1922年1月,组建和声社,开始挑班演出,演出京剧《梨花记》《花舫缘》等剧目。1923年,首演京剧《花筵赚》《鸳鸯冢》。1924年,演出京剧《赚文娟》《金锁记》《青霜剑》。1925年,首演京剧《文姬归汉》。1927年,首演京剧《朱痕记》。1928年,首演京剧《梅妃》。1931年,首演京剧《荒山泪》《春闺梦》。1932年,改艺名“艳秋”为“砚秋”。1935年,首演京剧《亡蜀鉴》。1940年,首演京剧《锁麟囊》。1941年,首演京剧《女儿心》。1946年,为儿童福利基金会演出义务戏。1949年,开始考察地方戏曲音乐。1951年,向文化部提交《西南戏曲音乐考察报告书》。1952年,凭借京剧《三击掌》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同年,首演京剧《祝英台》。1953年,赴朝鲜慰问演出。1958年3月9日,病逝于北京,享年54岁。</p><p class="ql-block">程砚秋是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严守音韵规律,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表演非常细致深刻,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他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艺术特点。</p> <p class="ql-block">朱自清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男,汉族,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原籍浙江省绍兴市。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曾任《太白》编辑委员。</p><p class="ql-block">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享年50岁。</p><p class="ql-block">所作《背影》《荷塘月色》等篇,为中国现代散文早期代表作,有《朱自清全集》出版。</p> <p class="ql-block">徐志摩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46cm 2025</p><p class="ql-block">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浙江省海宁市硖石街道人),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景星学社社员。曾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p><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p> <p class="ql-block">印光大师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印光大师(1862年~1940年)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师。大师留给后世的无上法宝《印光法师文钞》,前后三编共计一百余万字,是净土修行人的指路明灯,被誉为“小藏经”。大师还创办了佛教印经机构弘化社,广泛结缘经书法宝。</p><p class="ql-block">印光大师一生弃绝名利,以身作则,极力弘扬净土宗,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被后世尊为莲宗第十三祖。其影响所及,不限于净土宗,也护持了中国近代佛教;不仅传承了佛教,还传承了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印光大师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后人将其与虚云、太虚、弘一并列,合称为“民国四大高僧”。</p> <p class="ql-block">季羡林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男,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第一批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p><p class="ql-block">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p><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p> <p class="ql-block">王世襄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男,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汉族,号畅安,又署鬯安,九三学社社员,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p><p class="ql-block">1938年,王世襄获得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得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43年,任燕京大学成都分校文学系助教;同年冬,被梁思成引荐至中国营造学社学习、工作。1945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从1945年11月至1947年初,为中国追回七批文物、古籍。1947年,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1948年,先后赴美国、加拿大参观、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故宫陈列部主任,后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一年。1953年,任职于民族音乐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后获得彻底平反,历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博物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94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09年11月2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p><p class="ql-block">王世襄是中国文物学家,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人,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书画、雕塑、金石、建筑等,并能独辟蹊径,深入研究鲜有人涉足的家具、髹漆、竹刻、鸽文化等,在这些领域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2003年,获得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2009年,获评“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p> <p class="ql-block">张謇先生造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诗词楹联家、社会改革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江苏五才子”之首。</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建了南通博物苑。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民国4年(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张謇愤然辞职。民国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剧场。民国11年(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民国15年(1926年)8月24日,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p><p class="ql-block">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 “实业救国”“父教育,母实业”,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p> <p class="ql-block">散原老人敲诗图</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中国近代诗人。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两个著名儿子为陈师曾和陈寅恪。</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官吏部主事。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兴办实业。戊戌政变之后,父子同被革职。将家国之感寄情诗文。晚年目睹山河破碎,不胜悲愤,拒药绝食而死。</p><p class="ql-block">陈三立的诗作,意境奇奥,用词精妙,直抒胸臆,继承了桐城派传统。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2]诗界革命的倡导者对其诗词评价甚高。梁启超说:“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南社诗人林庚白赞扬他“虽囿于古人之藩篱,犹能屹然自成其一家之诗”。</p><p class="ql-block">陈三立的著作有《散原精舍诗集》2卷,《续集》3卷,《别集》1卷,又有《散原精舍文集》17卷,收入《新世纪万有文库》。今有李开军网罗遗著,编成《散原精舍诗文集》,收入《中国近代文学丛书》。《散原精舍诗文集补编》收有陈三立早年所著《诗录》4卷、《文录》4卷,留世作品颇丰。</p> <p class="ql-block">刘半农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刘半农(1891年5月29日—1934年7月14日),江苏江阴人,原名寿彭,后名复,初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p><p class="ql-block">清宣统三年(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民国元年(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民国六年(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民国九年(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民国十年(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14日在北京病逝。</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和《半农杂文》。</p> <p class="ql-block">陈垣先生造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陈垣(1880年11月12日—1971年6月21日),字援庵,又字圆庵,广东广州府新会县人,中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p><p class="ql-block">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民国十五年(1926年)至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1952年—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陈垣在元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史等领域皆有精深研究,留下了十几种专著、百余篇论文的丰富遗产。陈垣主要的著述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另有《陈垣学术论文集》行世。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为“史学二陈”,二陈又与吕思勉、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与张星烺、向达等人一同开创了中西交通史的体系。他的许多著作成为史学领域的经典,有些被翻译为英、日文,在美国、德国、日本出版,毛泽东主席称他是“国宝”。</p> <p class="ql-block">梁漱溟先生深思图</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人士,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p><p class="ql-block">1906—1911年在顺天中学堂读书,曾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讲印度哲学。1924年后,辗转山东、广东、河南办学。1931年,在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试图以此推动民族自救。抗战时期,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参与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并任中央常务委员。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p><p class="ql-block">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漱溟卅文集》《漱溟最近文录》《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p> <p class="ql-block">太炎先生像</p><p class="ql-block">纸本 69cmx46cm 2025</p><p class="ql-block">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原名学乘,字枚叔(以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后自认“民国遗民”。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朴学等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述甚丰。</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即《革命军》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等迎其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民国二年(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前往北京,为袁世凯禁锢,袁世凯死后被释放。民国六年(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恨日本侵略中国,积极赞助抗日救亡运动。</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4日,章太炎病逝。</p> <p class="ql-block">山高水长</p><p class="ql-block">纸本 137cmx69cm 2025</p><p class="ql-block">请横屏观看</p> <p class="ql-block">九品莲开</p><p class="ql-block">纸本 137cmx69cm 2025</p><p class="ql-block">请横屏观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请横屏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