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的美篇

陆军

<p class="ql-block">他出生在南通,一个江海交汇、文脉绵长的小城。1958年的风带着潮湿的咸味吹过街巷,谁也没想到,这座城后来会走出一位用镜头讲述生命温度的摄影人。他叫任重,名字朴素,却像他一生的写照——肩上有责,步履不停。</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听说他,是在一堂老照片分享课上。老师放了一幅作品:干裂的土地中央,一株野草从石缝中探出嫩芽,阳光斜照,影子拉得很长。画面安静,却让人心里震动。“这是任重的《生命之源》。”老师说,“他拍的不是风景,是活着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后来才知道,这幅作品拿下了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金奖。可他从不把奖杯挂在嘴边。他在南通电大教摄影,总说:“相机不是炫耀的工具,是看世界的眼睛。”他带学生去狼山拍晨雾,去码头拍归舟,去老巷子里拍晾在竹竿上的蓝布被单。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在他眼里都有光。</p> <p class="ql-block">他常组织外地采风,背着旧相机走在队伍最前头。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累,但值得。看到学生拍出好片子,比我自己得奖还高兴。”他教的不只是构图和光影,更是怎么用心灵去“对焦”。他鼓励我们换个角度——蹲下来拍孩子的视线,爬上梯子看屋顶的瓦片,甚至把镜头对准雨天水洼里的倒影。“创新不是刻意求怪,”他说,“是你真的看见了别人没看见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他的作品入选过许多展览,有宏大的江河,也有微小的细节。但最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沉默的瞬间:一位老人坐在门槛上抽烟,烟头明灭如星;一只狗趴在晒太阳的棉被旁,耳朵随风轻抖。这些画面没有喧嚣,却让人久久驻足。</p> <p class="ql-block">2019年,他走了。可他的照片还在说话。如今我在教摄影课时,总会讲起他。讲他如何用一生证明:真正的艺术,不在远方,就在你愿意为它停下脚步的那个瞬间。</p> <p class="ql-block">我认识任重先生是在一个秋意正浓的午后,南通城里的梧桐叶开始泛黄,风一吹,便打着旋儿落在街头巷尾。那时我刚对摄影萌生兴趣,手里的相机还像个陌生的朋友,不知如何亲近。朋友推荐我去听一堂他的课,说这位老师不讲参数,只讲“看见”。</p><p class="ql-block">他站在教室前,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衫,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他说,摄影不是记录,是对话——和光,和时间,和那些藏在日常褶皱里的生命瞬间对话。他不急着教我们按快门,而是让我们先学会停顿,学会在喧嚣里听见自己的心跳。</p><p class="ql-block">他带我们去狼山脚下拍晨雾,去老巷子里等一束斜阳。有次在江边,他指着远处挑水的老人说:“你看他肩上的光,像不像一条流动的河?”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他镜头里的世界,从来不只是影像,而是情感的延伸。</p><p class="ql-block">他拍《生命之源》,用了整整三年。不是为了获奖,而是为了回到一种最本真的注视——母亲哺乳的侧脸,婴儿攥紧的小手,风里飘动的衣角,都被他轻轻收进画面。那幅作品后来拿了全国金奖,可他只是笑笑:“我只是想让人记得,温柔才是最有力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他总鼓励我们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生活。有一次课上,他让我们拍“看不见的声音”,有人拍风铃,有人拍脚步,而他交出的是一张空椅子在阳光下投下的影子。“听,它在说话。”他说。</p><p class="ql-block">这些年过去了,我依旧会翻看他留下的照片。没有华丽的构图,没有炫目的技巧,可每一张都像一封写给生活的信,朴素,却深情。他走了,但那些被他定格的瞬间,仍在悄悄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从不喧哗,它只是静静地,把心照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