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595】青岛浪漫:红礁石的血色浪漫

星空

【星空游记595】探红礁石的血色浪漫,感亿万年的山海变迁,大自然给岛城的馈赠,赏无垠碧海炽烈红礁,红蓝相映的完美融合,观年轻情侣海誓山盟。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青岛海岸有大小海湾49处,每一处都有形态各异的红礁石,它们环拥着青岛海滨,有的像牡丹层层叠叠,有的像莲花瓣瓣朵朵,粉红的像少女羞涩的脸蛋,褐色的像汉子古铜色的脊梁,远远看去像镶嵌在青岛海湾的一串红宝石,更像大海女神亲吻青岛的淡淡红唇。 星空,常常独自一人去寻找那些大小海湾,去欣赏那不一样的海滨风光。很多海湾步道修的非常漂亮,但经常被星空一人包场,有时走出10公里几乎碰不到一个人,会对未知的前方感到心虚和恐惧。在不被任何人打扰的环境下,开心的欣赏海滨风光的同时,有时也会感觉有点孤独,有点寂寞,有点........ 星空住的离海边不远,故而会一早一晚前往海边溜达,去欣赏每天不一样的日出朝霞和日落晚霞,走累了就坐在海边,闭上眼感受那轻柔的海风,真开眼享受那潮起潮落的浪花,有时会掀起滔天巨浪,令人敬畏;有时会赶上浓浓雾气的天气,会给人一种似梦似幻的仙境般的感觉;抬头望向天空的蓝天白云,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组合,让人感受到它们的变换莫测。 星空溜海边时,最钟爱还是海滨沿岸那连绵起伏的一片片红礁石。青岛红礁石是一种侵入岩,大约在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时期,地下的液态岩浆涌出,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冷凝结晶形成。据说,这些青岛的红礁石在中国大陆沿海是独一无二的。 伫立在青岛湾畔,眼前呈现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岸边是暖色的红礁石,近处千鸥云集,远处白帆点点……礁石和浪花在不断地变换着身姿;成群的海鸟在这嶙峋突起、姹紫嫣红的礁石上嬉戏栖息;鱼虾在礁石之间游动,螃蟹、海蛎子和众多的贝类把家安在礁石上;海草和海苔也在礁石缝隙中生长。 人们面对此景此情,这一切都无不撼动人们的心灵,使人们久久不能释怀,久久不想离去。多少年过去之后,一幅幅青岛红礁石构成的画面,相信很难令人忘怀。 红礁石虽然只是一片石头,却充满活力,可以让你从烦躁的生活中返璞归真、流连忘返。这就是青岛海湾的魅力。 青岛海湾的红礁石,浪漫得令人窒息,被很多年轻人称之为:血色浪漫,体现了人性中最为真挚和纯粹的情感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红礁石上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前来拍摄婚纱照。 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岸边或海中的礁石多以黑色或青灰色为主色调,而青岛的礁石却以大面积的红色傲立于山海之间,成为一道极具辨识度的城市海岸景观。 波浪翻卷的碧海,雪白轻柔的浪花,艳丽明媚的红礁石,把美丽的红礁石海岸线诗意般展现在人们面前。 自带氛围感的红色礁石群出片率极高,随手一拍便是极具质感的海边大片,还成为新人拍摄婚纱照的热门首选地。 红色的礁石透出炭火似的光芒,好像正在经受天地造化的冶炼,蕴含一股久远而深刻的美。 红礁石在世界已不多见,如此规模庞大的红礁群更是绝无仅有,红礁石根部的海底生物异常丰繁,海水也澄澈可人。<br> <div>凝目四望,层层叠叠的红礁石群沿海湾漫延开去,使人感受到一种力量的震慑。<br></div> 虽是惊鸿一瞥,却过目不忘。 这里的石头无论大小,都呈艳丽的铁锈红,十分耀眼。 自然的色彩能如此神奇,身在景中却如在画中。 青岛这一抹穿越亿万年的“青岛红”,彰显着血色浪漫的每一层含义,青岛的红礁石成为了动人的“地质情书”。“血色浪漫”不仅代表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更体现了人性中最为真挚和纯粹的情感追求。 “血色浪漫”是一个富有象征性和多重解读的短语,它融合了“血色”与“浪漫”两个看似矛盾却又相互交织的元素。当“血色”与“浪漫”结合在一起时,这个短语便产生了更为复杂且深刻的内涵。 血色:通常指血液的颜色,常用来形容暴力、战争、牺牲等残酷场景中的红色痕迹。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血色”往往象征着生命的消逝、斗争的激烈以及悲剧的发生。 浪漫:则是一种追求自由、情感丰富、充满诗意和想象力的生活态度或情感体验。它常常与爱情、冒险、梦想等元素联系在一起,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历史的沉重与情感的纯真:“血色浪漫”可以形容在某个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人们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在残酷的现实中显得尤为珍贵,体现了人性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也是一座历经坎坷的城市,但也是一座从未屈服的城市,是100多年前“五四运动”的先驱城市。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平会议。但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青岛“转交”日本,彻底激怒了中国人民,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和新思想的风潮席卷全国。 牺牲与奉献的崇高:在某些情况下,“血色浪漫”也可以被理解为,为了某种理想或信念而做出的巨大牺牲。这种牺牲虽然伴随着痛苦和悲伤,但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精神却是无比崇高的。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国家独立而进行的一场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从此,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悲剧美: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血色浪漫”还体现了一种悲剧美的特质。它通过将美好的事物置于残酷的环境中,从而凸显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同时也更加凸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五四广场,这片土地见证了五四运动中青年学子捍卫青岛主权的壮举。漫步在青岛五四广场,海风的咸涩与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那股无形的力量,仿佛从历史深处呼啸而来,带着五四运动的精神与热血,在“五月的风”雕塑前凝固成永恒的红色旋风。这座雕塑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静静地诉说着青岛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梦想。 在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血色浪漫”常被用作主题或情节元素来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故事发展。通过描绘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奋斗,展现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中,“血色浪漫”也常常被用作一种视觉风格和叙事手法来营造紧张的氛围和情感张力。通过镜头语言和色彩搭配等手段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和戏剧性的世界。 在现实生活中,“血色浪漫”也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到五四广场的“五月风”城市雕塑,再到沿海一线罕见的红礁石群,以及一对对新人聚集在红礁石上拍摄婚纱照,似乎满足了“血色浪漫”的任何一种含义,也说明了青岛的确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血色浪漫”之城。 在青岛海边,有一抹跨越亿年的“红”,它隐于潮起潮落之间,浸在咸涩海风之中,铺展在荡漾碧波之侧——这便是红礁石。 在我国大部分沿海地区,岸边或海中的礁石多以黑色或青灰色为主色调,而青岛的礁石却以大面积的红色傲立于山海之间,成为一道极具辨识度的城市海岸景观。 在社交平台上,青岛红礁石打卡攻略层出不穷。这自带氛围感的红色礁石群出片率极高,随手一拍便是极具质感的海边大片,还成为新人拍摄婚纱照的热门首选地。 这抹红,从亿万年山海变迁中而来。沿着青岛的海岸线行走,无垠碧海与炽烈红礁的碰撞总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这跃动于海天之间的,是一抹异常罕见的视觉之红,是一抹让你无法忽视的红,是一抹始终让你挪不开眼的红。 我国沿海的基岩海岸,由多种不同岩性构成,色调多偏灰、黑等暗色系,而青岛红礁石的赤赭色泽却如晨曦撞碎海面,颠覆了人们对海岸岩石的固有印象,为这片海域注入了蓬勃而鲜活的生命力。 青岛的沿海一线,从团岛至石老人海水浴场,红色礁石脉络贯穿城区核心海岸。其中,鲁迅公园的天然红礁群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形态各异的礁石静卧于海岬环抱的蔚蓝之中,仿佛大地袒露的赤诚;太平角一带则断崖临海,兀立的红礁怪石嶙峋,在浪涛拍击中更显筋骨分明。 我国其他沿海城市虽偶有零星红礁点缀,但像青岛这般大面积、高辨识度的红礁景观,堪称独树一帜的存在,已形成了一抹浸润岁月的人文之红。 地理的骨骼塑造自然的肌理,自然的馈赠又滋养人文的血脉。青岛的红礁石,不仅是地质的沉淀,更见证了城市的生长。 栈桥边的红礁石上,刻着百年前码头工人扛着货物走过的足迹,礁石的红里浸着汗水的咸涩;八大关的海岸线上,红色岩壁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藏着一代代人的烟火日常与温情时光。 文人墨客更是偏爱这抹灵动的红。1917年,康有为登临汇泉角,以“冰雪万山击猛浪,怒涛高拍入云飞”定格浪花与红礁交织的壮阔。 1935年,苏雪林在《太平角之午》中“远望似海面紫云,近视石色黝然如积铁,带斑驳铁锈”的描写,为红礁留下生动而细腻的注脚。 红礁的分布暗合青岛“岬湾相间”的地理格局,每一块岩石都是海浪与大地对话的印记,是山海博弈的见证之红。 在太平角等岬角地带,花岗岩经海浪长期侵蚀裸露地表,表层风化呈红褐色,形成海蚀崖;而栈桥等海湾区域,红礁与金沙相间,勾勒出红礁金沙的独特画面。 这种地貌源于海浪的侵蚀与堆积作用——海浪持续冲刷坚硬基岩,使凸处成岬,凹处则因泥沙沉积成湾。海岸线上的礁石群,便是这场跨越亿万年山海博弈最沉默也最有力的见证者。 青岛的红礁石,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风景,更不是自然随意的着色。据研究,这抹红主要由:地壳运动的鬼斧神工作用,大自然的“染色”作用,海浪的精雕细琢。 地壳运动的鬼斧神工。青岛沿海的红礁石多与崂山花岗岩同期,是1亿多年前燕山运动的“作品”。在那场剧烈的地质运动中,地下深处的岩浆向上涌动,侵入地壳浅层后逐渐冷却凝固,形成了坚硬的富含钾长石的花岗岩体,为红礁石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自然的“染色”工艺。红礁石的独特色彩,离不开钾长石这位关键的“调色师”——红礁石的底色,正源自花岗岩中富含的钾长石,这种自带肉红色的矿物在岩石中占比颇高,构成了红礁石的原生底色。 更妙的是时光的二次晕染:因其长期暴露在海岸环境中,空气中的氧气、雨水与岩石中的铁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在礁石的部分表面形成了一层更深沉的红色“外衣”,起到了辅助增色的作用。原生底色与次生增色相互交融,让红礁石的红色愈发浓郁鲜明。 海浪的精雕细琢。如果说地壳运动造就了红礁石的“骨架”,自然“染色”赋予了它“肤色”,那么海浪的雕铸则塑造了它独特的“容貌”。 海浪是最执着的雕刻家。千万年来,它不懈地拍打着礁石,沿着花岗岩中先存的节理裂隙等薄弱带“精雕细琢”:涨潮时,汹涌的海浪带着巨大的能量冲击着礁石的表面,仿佛要将一切棱角都磨平;退潮时,海水又会裹挟着沙砾,将基岩碎块搬运入海。在海浪的反复雕琢下,红礁石变得千姿百态。 青岛海岸,从来不止于那片“红”。当我们的目光从那片赤赭色的礁石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会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海水的流动中不断变幻。 青岛海岸,从来不止于那片“红”。当我们的目光从那片赤赭色的礁石向更广阔的海域延伸,会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海水的流动中不断变幻。 青岛海边的海蚀崖镌刻着岁月的沧桑,海蚀洞藏匿着潮汐的神秘,海蚀柱挺立着礁石的风骨,它们共同为这抹红注入了更丰富的层次与耐人寻味的故事。如何让这份独特的海岸奇观更动人、更持久?用生态筑基:守护红礁的生命原色。 红礁石作为青岛稀缺的海岸资源,更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它是青岛“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生动诠释着海洋地貌与生态群落的共生关系。红礁石的岩缝与凹穴在退潮后形成的“小潮池”是牡蛎、藤壶、海藻、蟹类的栖息之所,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微型生态世界。 对红礁石进行科学守护,是维系这份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基。青岛以立法实践为红礁保护筑起法治屏障,《青岛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管理条例》明确将海滨红礁石集中区域纳入4大类严格保护的海岸带范围。 为了保护红礁石群,小麦岛入岛口西北侧改变了架空木栈道的改造方式,直接就地取材,建成了一条具有趣味性的亲水小路,方便人们更好地欣赏碧浪红礁的美景。从文旅拓维:激活海岸的多元价值。 青岛的海岸不仅是自然馈赠的地质奇观,更蕴藏着可与世界顶级海岸比肩的旅游开发潜力。 如薛家岛西南端的鱼鸣嘴海蚀崖、燕儿岛公园“网红洞”等海蚀地貌,共同构成了丰富的滨海景观资源矩阵。以红礁石为标志的鲁迅公园、小青岛等区域,暑期日均客流量达2.5万人次,印证了滨海景观的强大吸引力。 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需通过丰富体验场景、深挖文化内核等路径,提升海岸景观的旅游竞争力。这抹“青岛红”是如此耀眼,它将继续见证山海相依的血色浪漫,承载城市生长的故事,让每一个驻足的人,在红与蓝的交响中,读懂自然的奇迹,爱上时光的沉淀。 红礁石,是青岛海岸线上的奇特景观。位于鲁迅公园内,是保护最好的、最完整的天然红礁石群。 爱情是甜蜜的,特别是打开心扉,互相走进对方心灵的那一刻。如果说,牵手是互相对恋人身份的认可,那么心有灵犀地走向一个地方,并在那个地方留下最欢快的笑声,就是两颗心交融的开始。 鲁迅公园的红礁石群,就是两颗心重叠的地方。在红礁石的映衬下,一对新人的着装显得格外搭配,暧昧的四目相对,热恋中的情侣相互凝望。在红礁石血色浪漫的见证下,自然地缓缓地把对方的手拉起,爱意从指尖到心脏,迅速被彼此融化。 赭红色的红礁石是青岛海岸线最夺目的地方,所以来欣赏红礁石的游客格外的多,形形色色的男女,有的在拍照,有的在欢声中嬉闹,也有的在静静的欣赏红礁石和大海,仿佛在聆听大海与红礁石的聊天,一切都美的不可方物。 海,赋予了青岛血色浪漫的气质。青岛作为中国唯一“世界最美海湾”,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复制它的美。而最特别的,莫过于那神秘迷人的大片红礁石海岸。 在中国大部分沿海地区,礁石都以青灰色或黑色居多。但天地造化,独特的地质运动,造就了青岛独一无二的红礁海滨风光。阿娜多姿、令人遐想,别处看不到,凡是来的人,都想近距离接触到红礁石,把自己的身体融入其中。 红礁石群堪称大自然的杰作,充满了生命的意蕴。在礁石群最西头,一块红礁石形似海豹,正闲卧在海中,享受着海水的轻轻拍打。 站在礁石上四顾,深蓝的大海与红色的礁石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红蓝互映,美不胜收。礁石群最前端,海浪一波一波涌向礁石,瞬间化为洁白晶莹的飞沫,随风而舞。 礁石群中间地势偏低,俨然是一块“盆地”,里面站上百余人也不成问题,这里的红礁石姿态各异,有的挺立,有的静卧,有的则懒散得依偎在一起。 礁石群的最后方,也就是靠岸一侧,礁石的平均高度都在数米开外,形成小小的“悬崖绝壁”,怪石嶙峋,傲然伫立。 当海水上涨时,浸在蔚蓝海水中的红礁石分外娇艳,高处的礁石则因历经上亿年风吹日晒,而充满沧桑,一柔一刚,两种截然不同的礁石之美都令人叹为观止,就像著名诗人艾青笔下的礁石那样:“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 微笑,看着海洋……” 海,撞岸边礁而碎身摔成泡沫,聚众再来不知疲倦万千年。这是诗人纪宇给画家于普洁《蓝色的爱——于普洁海景油画》一书写的诗作的一部分。“岸边礁”指的就是画作中永恒的表现对象之一——青岛红礁石,礁石成为他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存在。 青岛最大的旅游特色就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有浓缩近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有欧式风格的各国建筑,中西合璧,风情万种,但那都是历史留下来的人造景观,而大海、礁石、沙滩,这些则是原有的自然景观,这些自然形态对青岛旅游业有着巨大的价值,不能随意改变他们的原貌。 一些游客喜欢沿着海边步行,从团岛到石老人,在很多地方能见到美丽的红礁石,小青岛周边的、太平角附近的、第二海水浴场附近的红礁石都非常漂亮,也是游客驻足最多的地方。 你感受到了青岛的血色浪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