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

信业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日,我们站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入口,风从草原深处吹来,带着一丝凉意和远古的气息。这片占地约65.9平方千米的火山群,是距今一万年内仍有活动的唯一火山群,当地人称它为“沉睡的火之遗迹”。这里有二十多座火山,六座主要的火山锥如巨兽般静卧在大地之上,其中最著名的3号火山,可以直接抵达火山口,仿佛伸手就能触到地球的脉搏。我背着相机,心里竟有些微微发颤——不是因为冷,而是即将踏上的,是一段穿越地质时间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山峦上,我们沿着一条被车轮压出的小路往高处走。远处的山脊线条清晰得像刀刻出来的一样,从浅黄到深棕,层层叠叠地铺展向天边。天空由近处的亮白缓缓晕染成远处的深蓝,仿佛一块巨大的画布,任由自然挥毫。山脚下零星点缀着些耐旱的草丛,在风里轻轻摇晃,像是大地低语的节奏。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寂静本身在呼吸。我停下脚步,忽然觉得,所谓“荒野”,并不是荒芜,而是一种更本真的丰盛。</p> <p class="ql-block">走近那座表面布满深红色岩石的火山时,我们才真正感受到它的压迫感。山体像被烈火淬炼过,岩层裸露,纹理粗粝,顶部平坦如台,边缘却陡然下坠,仿佛大地在这里裂开过又强行愈合。阳光从左侧照过来,把山的半边脸藏进阴影里,明暗交界处像一道时间的裂缝。脚下的地面坑洼不平,踩上去发出轻微的碎响,像是踩在远古的骨头上。我蹲下身,指尖拂过一块岩石,粗糙的触感让我想起课本里说的玄武岩——这是地球内部涌出的血液,冷却后凝固成形,沉默了上万年,却依然散发着一种未熄的热意。</p> <p class="ql-block">同一座山,换个角度看,竟又不同。这次我绕到了南坡,视野豁然开阔。山体依旧赤红,像被晚霞烧透了一般,而山脚下的植被稀疏却倔强地生长着,绿得格外扎眼。远处有几个人影在移动,像是在攀爬,又像是在拍照。风里似乎还飘着一点奇异的气息,像是硫磺,又像是某种植物燃烧的味道。我眯起眼,隐约看见一人手中握着一根细长的棒子,正冒出淡淡的绿色烟雾,像是某种仪式,又像是游客带来的新奇玩意儿。这画面荒凉又生动,古老与现代在此刻奇妙地交织——火山静默如初,而人类的故事,正一点点在它脚下展开。</p> <p class="ql-block">这位穿粉色运动服的小美女妮妮就站在山脚不远处,专注地摆弄着手里的烟雾棒,绿色的烟在风中扭曲、升腾,像一条游动的蛇。她似乎并不在意旁人目光,只是认真地完成某个动作,或许是拍摄短视频,又或许只是想留下一点特别的痕迹。远处山坡上聚着一群人,有的举着手机,有的交头接耳,像是在围观一场小型表演。阳光洒在她身上,粉衣与红岩形成强烈对比,像是生命在荒原上突然绽放的一朵花。我忽然觉得,我们来此,并非只为看山,更是为了在这样一片亘古之地,确认自己用色彩、用动作、用哪怕一缕转瞬即逝的绿烟。</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我们再次爬上一处高坡,想看看日落时的火山群。天空由浅蓝渐变为淡黄,山峦的轮廓在柔和光线下显得温柔了许多。我们夫妇站在不远处的山前,我穿着黑兰色夹克,老婆一身黑外套配白鞋,两人并肩而立,脸上带着轻松的笑容。我们不说话,只是静静地望着远方,偶尔侧头看看这火山留下的沧桑,我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在干裂的土地上,像一幅剪影画。我按下快门,心里却想:或许最美的风景,从来不只是山与天,而是人在自然面前那份安然自得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天快黑时,我坐在一块火山岩上,回望这一天的旅程,依旧站在原地,仿佛时间对我们失去了意义。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渐渐模糊,颜色从棕红转为灰暗,像一页即将合上的地质日记。风依旧吹着,带着草原的干燥与火山的沉默。我知道,这些火山已经休眠了上万年,但它们的骨骼还在,记忆还在。而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带着相机、烟雾棒、笑声和好奇,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浅浅的脚印。可正是这些脚印,让沉睡的火山群,偶尔也听见了人间的回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