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5日,我乘机抵达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飞机缓缓降落时,舷窗外是辽阔无垠的碧空,阳光洒在停机坪上,航站楼的轮廓在光影中清晰浮现。那座现代感十足的建筑顶上,“呼伦贝尔”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拱形结构与玻璃幕墙交相辉映,仿佛一座通往草原文明的门户。走出机舱,凉爽的风扑面而来,带着北方特有的清冽气息,我知道,一段关于古城与草原的旅程,正式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踏入呼伦贝尔古城,第一眼便被这条石板铺就的街道所吸引。两旁的建筑并非千篇一律的仿古,而是巧妙地融合了传统中式风格与边疆地域特色。灰砖墙、红木窗、翘起的飞檐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在秋日的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商铺林立,招牌古朴却不失活力,有卖手工艺品的,有挂着围巾披肩的,也有飘出茶香的小馆。我沿着街边慢慢走,脚步落在石砖上发出轻微的回响,仿佛踩在时光的节拍上。</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像是被精心编织过的画卷,石砖路蜿蜒向前,两侧的商铺屋檐下挂满了红灯笼,像一串串熟透的果实。有人提着购物袋边走边笑,有人驻足在摊前挑选纪念品,还有孩子踮着脚看糖画师傅手中的铜勺流转。一盏中式红路灯静静立在街心,像是守望者,见证着这份热闹与温情。远处高楼的轮廓隐约可见,现代与传统在这里不争不抢,反而彼此映衬,让这座古城多了几分从容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古城一号友城茶”——这家茶馆的名字让我忍不住驻足。灰色的砖墙衬着红色的木窗,屋檐下灯笼轻晃,门前一张红桌布的小桌摆着几样茶点,几位客人正低声交谈。我推门而入,一股淡淡的茉莉香迎面而来。老板笑着点头,没多说话,只是为我斟了一杯热茶。那一刻,喧嚣仿佛被隔在门外,只剩下茶烟袅袅,和窗外斜照进来的阳光,温柔地落在桌角。</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俄罗斯行”三个字格外醒目。这家店门口挂着俄式花纹的披肩,货架上摆着套娃、银饰和毛线帽,连空气里都仿佛飘着伏特加的微醺气息。红色灯笼下,一位老人正仔细翻看一块绣花桌布,店员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介绍着产地。我拿起一个小套娃,一层层打开,最小的那个竟画着草原上的牧羊人——原来文化交融,就藏在这些细微的物件里。</p> <p class="ql-block">“呼伦礼物”小店前挤满了游客,门口堆着毛绒小羊、刺绣香包和彩色手链。孩子们在店前嬉笑,挑着自己喜欢的玩具。我也买了一个绣着蒙古文“平安”的小挂饰,店主是个年轻的姑娘,笑着说:“这是咱这儿的心意。”那一刻,礼物不再只是商品,而是一段记忆的载体,带着温度,准备随我远行。</p> <p class="ql-block">在街角,我遇见了那个最醒目的打卡点——巨大的“HU LUN BU ER”彩色标志,像一道彩虹落在古城的怀抱里。旁边立着一块红底白字的定位牌:“我在呼伦贝尔古城等你”。一个穿蓝上衣的小男孩正举着手机让妈妈拍照,笑得灿烂。我也忍不住走过去合影,阳光正好,风轻轻吹起衣角,仿佛整个古城都在对我微笑。</p> <p class="ql-block">走到街心,一座高大的牌坊横跨街道,上书“呼伦贝尔”四个大字,四周挂满红灯笼,像节日的冠冕。行人穿行其下,有的拍照,有的牵手漫步,笑声不断。抬头望去,牌坊的飞檐指向湛蓝的天空,而背后,现代高楼静静矗立。这一刻,我忽然明白:古城不是静止的博物馆,而是活着的文化肌理,在时光中呼吸、生长。</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的“呼伦贝尔城”牌坊色彩斑斓,彩绘精美,像一幅立体的民族画卷。周围摊位琳琅满目,有卖奶酪的,有吹糖人的,还有穿着民族服饰拍照的游客。我坐在一旁的长椅上歇脚,看孩子们追逐嬉戏,听远处传来马头琴的悠扬旋律。这座城,既有历史的厚重,也有生活的轻盈。</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绿荫环绕的公园里,我发现了那个有趣的温度计雕塑。从-50℃到50℃的刻度,标示着这片土地极端又真实的气候。当时指针停在-10℃左右,难怪早晚这么冷。旁边石碑上刻着“呼伦贝尔”四个字,庄重而朴素。我站在那儿,感受着北国的风,心里却暖着——正是这份凛冽,才让这里的阳光更显珍贵,让每一缕温暖都值得铭记。</p> <p class="ql-block">最后回望,那座宏伟的城楼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庄严。飞檐翘角,红瓦映光,门前的红白条纹地砖像一条通往过去的路。行人依旧来来往往,有人匆匆赶路,有人停下拍照。我站在不远处,静静看着这一切。呼伦贝尔古城,不只是名字里的草原与湖泊,更是街角的一盏灯、一杯茶、一个笑容,是人在旅途中心底泛起的那阵微澜。</p>
<p class="ql-block">我知道,我会记得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