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始建于唐末,初称泗洲院,后改称无尽岩、普照寺,清康熙年间改称南普陀寺。寺内藏有珍贵文物,如明代德化瓷观音。</p> <p class="ql-block">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万寿塔</p><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内的塔名为万寿塔,是寺内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放生池两侧。</p> <p class="ql-block">万寿塔为双塔结构,东西对称矗立于寺前放生池旁,塔身通体洁白,高11层(约10米),采用白石砌筑,具有南亚佛教建筑风格。其造型精巧,与放生池共同构成寺院入口的庄严景观,游客常以绕塔右旋表达礼佛敬意。</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弥勒佛像后供韦驮菩萨覆掌按杵而立,东西两侧奉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此殿面阔5间,民国十五年(1926年)时,当时的方丈会泉和尚募化重建,采用歇山式重檐的建造模式,与碑亭互相辉映。天王殿的木构柱梁因遭白蚁蛀食损毁严重,屋面筒瓦变形,伴有渗漏雨水现象。南普陀寺于2006年对该殿按历史原貌进行全面重修和防护加固,重修后的天王殿依旧保持闽南风格的建筑模式。</p> <p class="ql-block">妙相庄严位于大雄宝殿抬头可见的位置,是南普陀寺的核心区域之一。大雄宝殿金碧辉煌,殿内供奉的三世佛像庄严肃穆,让人顿生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正后方是大悲殿,是施琅将军重修寺院时新建的,专门用于供奉观音菩萨,当时殿名为大悲阁。1928年因香炉失火,大悲阁经历4年多的重建,于1933年落成,改名大悲殿。</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四尊观世音菩萨,安排四方,正中是一尊双臂观音,端坐在莲花座上。其余三尊为四十八臂观音,手上各雕一只小眼,持多种神器,姿态各一。</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p class="ql-block">藏经阁建于民国25年(1936年),为二层小楼,楼下为法堂,楼上为玉佛宝殿。藏经阁位于中轴主体建筑最高层,歇山重檐式双层楼阁。上层藏经,下层法堂。阁楼上下层,三面台廊回护,圈以白石雕栏。藏经阁珍藏大量佛教典籍,其中不乏珍贵的手抄本和古代刻本,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宝库。</p> <p class="ql-block">法堂</p><p class="ql-block">底层作为讲经法堂,上层作为珍藏法宝、佛像、大藏经等珍贵文物的藏经阁。其中以28尊玉佛最为珍贵,又称玉佛宝殿。楼下为法堂,悬挂着四幅唐代书法家虞旁的真迹墨宝,是十分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最令人称奇的特色在于它将佛教文化与海滨风光完美融合。站在寺院高处远眺,碧波万顷的厦门海域尽收眼底,海天一色,气象万千。夕阳西下时,霞光映照寺院金顶,与粼粼波光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绝美的"海天佛国"画卷。</p> <p class="ql-block">漫步寺中,梵音阵阵,檀香袅袅,让人忘却尘世烦扰,心灵得到净化。</p> <p class="ql-block">厦门南普陀寺其间的摩崖刻石也是其风景之一,通过对摩崖刻石的解读,可以发现拥有不同时期的摩崖刻石,基本上可以说是代表着历史的悠久。而从摩崖刻石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哪个时期是属于鼎盛。</p> <p class="ql-block">五老峰</p><p class="ql-block">古称五老山,因五座山峰形似五位须发皆白的老人遥望大海而得名。迎面巨石上刻着特大的“佛”字,笔划丰满有力,粗犷豪放,似乎大笔一挥而就。这就是清光绪年间(1905年)振慧和尚所书。</p> <p class="ql-block">五老峰前的摩崖石刻,融合了佛法、山河与人文情怀,让人在驻足间感受汉传佛教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心即是佛</p> <p class="ql-block">慈航恩溥</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香火之旺盛堪称东南沿海之最。每逢佛教节日,这里更是人潮涌动,信众络绎不绝。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四月初八浴佛节等重大佛事活动期间,寺院会举行规模盛大的法会,吸引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华人佛教徒前来参拜。日常亦有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在欣赏古建筑与自然风光的同时,感受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