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我出生在铜川南区一个名叫李家塔的普通煤矿。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和少年,在那里慢慢长大,直到二十岁才离开那个地方,所以那个地方才是我真正的故乡。</b></p> <p class="ql-block"><b>李家塔矿地面高低不平,上山下坡,所以人们居住地很分散。矿上有一个粮站 ,那时吃粮是国家按家庭人口,工人按工种分配粮食的,粗粮占百分之四十,主要有玉米 高粱米等等。商店有烟酒,布匹啥都有,还有一个菜商店,搁几天卖一次菜,还有大肉分三个等级,一级9毛1,二级8毛6,三级7毛3。带鱼4毛7,黄花鱼五角一斤。街上一家食堂猪蹄一毛钱一个,俱乐部电影票两毛钱一张。为了买粮买菜方便,我家就搬了几次家,先后在一百孔窑,桐树沟,东新村等几个地方住过。一百孔窑,在一面大山坡上,窑洞上下分了好几层 ,密密密麻麻的足有一百孔土窑洞,故而得名一百孔窑。我家在那里住了好多年。那里离商店,粮站街道都比较远,后来搬到了桐树沟。虽说叫桐树沟,那里其实没有桐树,倒是有一条沟,没有桐树,但槐树比较多,房前屋后都是槐树,夏天坐在树下乘凉,树影婆娑,很惬意。后来又搬到东新村,这可不是农村的村庄,也是一个职工家属住宅区。那时楼房很少,家属住宅区都是一排排的平房,砖墙瓦顶,人员住宅很集中。那时空气还没有污染,天天都是蓝天白云。云朵真白啊,现在好多年没见过那种云朵了。秋天的时候,天空经常出现排成人字型或一字型的雁子从天空飞过,现在已经多年看不到北雁南飞了。甚或连燕子也不见了,喜乎悲乎?冬天特别冷,下雪天很多,几乎天天在下雪,地上雪很厚,大雪能把胳膊粗的槐树枝条压断,这是我亲眼所见,后来几十年也下过不少次大雪,但再没见过大雪压断树枝的情景。化雪时房檐上流下的冰柱有一米多长 ,可想那时的冬天有多冷。现在的孩子,冬天家里有暖气,教室有暖气。比我们小时候享福多了。不过我想,人多受点磨难还是有好处的。</b></p> <p class="ql-block">李家塔没有什么风景,山不大,也不险峻,基本上都是秃山,几乎没有树,也没有什么植被,人们一般很少上山。比较好玩的地方是矿区最低处的潘家河。那里真有一条河 ,不知道河的名字,不知道源头在哪里,河水最后流到哪里去了,一概不知。不过河边岩石和黄河壶口瀑布的岩石非常相似,基本一样,初到壶口瀑布,看到黄河,还以为到了潘家河。这条河,水很黄,有两米多宽。有几处低凹的地方自然形成了几个很深的大水池子。每年夏天都会有很多孩子下水游泳,每个水池有多深,谁也不知道。不过每年都会淹死几个孩子。即便如此,每年夏天也都不能阻止孩子们下河游泳。</p> <p class="ql-block">面煤放进一个盆里,倒点水拌一拌,用小铁铲把面煤送进炉子里,然后拉风箱,火很旺。一般做饭都是我拉风箱 。拉风箱的过程中,我看了不少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基督山伯爵,鲁滨孙漂流记,红旗谱,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吕梁英雄传,外国短篇小说集,这些书都是我拉风箱时看的。 那时除了礼拜天,一般下午放学后,我也会去担一担面煤。放学后已经下午五点多了,十五六里路,来回要走一个多小时,因为放学比较晚,其他小伙伴没吃饭或者害怕就不想去了。而且中途还有一个墓场,也没有个伴。我那时也就十四五岁。开始只能右肩担,后来练左肩担,再后来可以两个肩膀换着担。担一担面煤大概八九十斤,中间很少歇,并不觉得多累,也没有觉得多害怕,这都得益于锻炼。想不到,拉风箱看书,使我爱上了文学和写作,并且成了一辈子的爱好,真的很感谢那个风箱。</p> <p class="ql-block">小学旁边有几家农民住户,他们院子靠路边的地方有一棵大柳树。每年早春,柳枝条上都会吐出嫩黄的柳芽,随风摆动,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百孔窑下面是一大片农田,每年都种麦子,麦子快成熟的时候,一阵阵风吹过,形成了一层层麦浪,是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b>那时冬天取暖平时做饭都要用煤。虽然是工人,烧煤也得掏钱买。冬天取暖用块煤,这个比较贵,平时做饭用煤面。离家十五六里,有一个停车场,有很多空矿车,车底有面煤,用铁钩可以扒开,这个没人管,所以我们那时经常去担煤面,做饭用。那时用风箱,木板做的,一推一拉,把风吹进炉子里, 做饭很方便, 所以很多家庭都用风箱做饭。</b></p> <p class="ql-block">我的小学中学都是在李家塔上的。我们这一届学生很多,小学时有十三个班,到了中学还有八个班,这是令现在的学校多么羡慕的数字啊!可这样的数字以后很难再有了。现在想来小学老师都是很负责任的,每天教会几个字都是有计划的,如果有学生请假,宁可取消计划,也不耽误孩子的学习。中学教师则是得过且过,不过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北京知青)历史课却非常好,整节课都是由一个个故事组合起来的,引人入胜。那时小学中学冬天教室都不生火炉子,太冷了,怎么上课呢?想想真是可怕。中学体育课基本上都是劳动,平操场。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影。晚上在广场看露天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以及朝鲜电影,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国电影,都是百看不厌。那时上映朝鲜电影《买花姑娘》。由于是宽荧幕,必须到铜川文化宫去看,只能到王石凹坐火车。电影开演时间长不长,整个影院哭声一片,那时人们的感情很分明,看到地主欺压百姓,就会掉泪,看到解放军打胜仗,就会欢迎鼓掌。大人小孩都一样。</p> <p class="ql-block">那时最期盼的就是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放炮。那时成衣很少,衣服都是母亲们用手一针一线缝制起来的。过年则是一件新棉袄,一条新棉裤,一双新棉鞋。主要是可以买很多鞭炮,那时过年可不舍得整鞭放,而是一个个拆开装兜里,一个一个放,炮捻子点着,然后举起来,扔到空中,看着炮炸响,很享受 。过年还有一项盼望的就是过年的饺子,那个饺子太好吃太好吃了 。那个味道根本忘不了,因为那是小时候的味道。现在无论如何也做不出那个味道了,因为现在的面和肉和过去都不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家家做饭用天然气,冬天集中供暖,孩子们也不用操心担煤担水等家务活了。也不再受冻挨饿了,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他们的福分。但我现在回忆小时候的生活,并没有痛苦难受的感觉,反而觉得很温暖很美好。我觉得没有磨难的人生是不完满的,没有受过冬天的天寒地冻,怎能感受现在暖气房的温暖如春呢?没有吃过苦涩的野菜,怎能吃出今天的肉香呢?没有受过苦的童年少年,又怎能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呢?那么老了回忆什么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