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所有人</p><p class="ql-block"> 陪伴孩子写作业的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号带孩子和他小伙伴相约去泡温泉玩了一天,4号安排在家完成假期作业,一年级的小学生面对老师布置下的1234567个作业时,还没开始做就产生了压力,开始闹情绪,哭闹,拖延,我面对孩子写作业的拖延与哭闹时,内心升起烦躁与不接纳的情绪。现在我用致良知来梳理一下</p><p class="ql-block">致良知学习让我深深认识到,这个过程是修炼“事上磨”的契机,孩子的情绪如镜,照见的是他面对压力时真实的困境;我的情绪如钟,提醒的是内心对“应该怎样”的执着。</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接纳,应该是承认两个“真实”共存的权利:孩子有权利在成长中体验负担,我有权利在陪伴中感到疲惫。致良知的智慧不在否定这些真实感受,而在接纳这份真实后依然选择迈进“知行合一”——放下期待,以平静注视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孩子的哭泣或许在说“我需要被理解”,作业很多,写字慢,写不好,感觉很困难。我的烦躁在说“我需要呼吸空间”。 尝试:“此刻,我能否先安放好自己的心,再陪伴他的心?” 内在的安定会自然流淌成外在的包容。教育是两颗心的相互照亮。当我能觉察自己的不接纳而不自责,看见孩子的压力而不批判,便已在对境修得“此心不动”的根基。这份觉察本身,是致良知所说的“唤醒内心天理”——陪伴的本质不是纠正,而是共同存在。当我允许情绪流过而不被裹挟,便是用行动向孩子示范:困难可以面对,情绪可以调节,而父母的爱永远比作业更接近生命的本质。这是致良知在亲子关系中的落地——在情绪的波澜中保持觉知,让爱的本能引导回应而非焦虑驱使反应。此刻的自我回望,是照亮亲子困境的一缕光明。</p><p class="ql-block">自从开始学习致良知,我愈发感受到一种深彻的转变。过去遇到事情,第一反应常常是向外看、向他人求原因;如今却自然而然地生起一颗向内观照、主动回望的心。真心觉得,能遇见这样的学习平台,是人生至幸。相信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一定是越来越通透的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加油,家人们,让我们一起浸润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吧![爱心][爱心][爱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