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于古迹的热爱,我向来不吝表达。尽管对古建筑的了解并不深入,但山西大同的真正古建筑却让我一见难忘,它们在我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我深深倾心于这些历经风雨的建筑,它们所散发的“真”实气息、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浓郁的人间烟火,仿佛将时光凝固,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大同之行,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灵魂的涤荡。在这座千年古城中,我品味了地道的风味美食,感受了淳朴真挚的人情冷暖,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响之上,每一眼皆是意外的惊喜。从华严寺的庄严殿宇出发,我沿着青石铺就的街巷徐行,不久钟楼便悄然浮现于眼前。古城四隅楼阁错落,为这条古街平添了几分风韵与诗意。</p> <p class="ql-block">鼓楼东街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1463-1464年),历经清顺治、乾隆、咸丰多次修缮,至今仍保留着青砖黛瓦的明清风貌。街巷格局延续了平城至明清时期的城市肌理,仿佛一条时光隧道,串联起大同城市演变的脉络,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流转。</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鼓楼西街向东缓步前行,两旁商铺林立,古意盎然。其中,金末元初道士刘道宁所建的纯阳宫静静伫立,飞檐斗栱间低语着往昔的风云往事。它不仅是宗教的遗存,更是古城记忆的见证者,在喧嚣市井中守护着一段沉静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这座看似朴素的楼阁,实则是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永泰街上的重要历史遗存。始建于明代,历经清代数次修缮,是典型的明代楼阁式建筑,亦为大同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五百五十多年的风雨未曾磨灭它的风骨,反而让它愈发沉稳厚重,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在明朝,永泰街上建有鼓楼,清远街则立有钟楼。晨光初露,钟声悠扬,唤醒沉睡的街市,商铺次第开张;暮色四合,鼓声回荡,市井归于宁静,喧嚣渐次退去。这便是“晨钟暮鼓”的古老韵律,是时间的节拍,也是城市生活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大同鼓楼为三层出檐的十字歇山顶建筑,平面近似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约17.65米,南北宽约14.55米,高度统一记载为约20米。</p> <p class="ql-block">鼓楼南向:上方牌匾写“鼓楼”,下方为“声闻四达”。东向:牌匾为“歌风”,下方刻“云开春晓”。西向:牌匾为“振德”,下方为“和声鸣盛”。北向:牌匾为“时雍”,下方为“瞻云就月”。这些匾额内容既展现了鼓楼的功能定位,又蕴含传统文化中的诗意与哲理。</p> <p class="ql-block">它虽不似摩天楼宇般高耸入云,却在现代建筑的环抱中巍然挺立,灰筒瓦覆顶,色调朴素而庄重。每一片瓦都如一页泛黄的史书,轻轻翻动,便能听见六百年前的风声掠过檐角,仿佛时光在此低语,历史在此回响。如今,大同鼓楼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重要象征,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瞻仰。</p> <p class="ql-block">在鼓楼的对面,有一家名为“龙聚祥”的餐馆,主打地道山西菜,尤以烧麦为招牌,同时汇聚传统与创新的晋味佳肴。店内陈设古色古香,处处体现山西民俗风情,服务热情周到,深受食客青睐,成为游客品味大同烟火气的首选之地。</p> <p class="ql-block">鼓楼周边商铺林立,琳琅满目,茶肆酒坊、手作小店错落有致,为古城增添了几分市井的活力与韵味。谈及大同特色小吃,更是令人垂涎:牛肉烧麦香气扑鼻,浑源凉粉清爽滑嫩,羊汤面暖胃暖心,凉糕软糯清甜,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犒赏,亦是对文化的品味。</p> <p class="ql-block">大同钟楼,坐落于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清远街中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1951年因交通需要被拆除,后于2015年依原貌复建,2017年竣工。整座建筑为明代风格木结构,高27.24米,四面悬挂匾额,分别题有“声和击壤”“至大中正”“大音铿咙”“昭光振曜”,字字凝练,寓意深远,彰显着儒家礼乐与天地正道的文化理想。</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大同钟楼,宛如一位披着金甲的守夜人,静立于古城中心。当夕阳余晖洒落27.24米高的楼体,飞檐翘角在青砖灰瓦间投下斑驳剪影,时光仿佛凝固。</p> <p class="ql-block">大同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里,街巷纵横交错,故事藏于每一块砖石之中。钟楼与鼓楼遥相呼应,一晨一暮,一钟一鼓,构筑起古城的时间秩序与精神坐标。它们不仅是建筑的遗存,更是文化的灯塔,照亮着大同的历史长河,也照亮了每一位行走在时光里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美篇共赏,期待与您共勉,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