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我的八月十五

二一山人

<p class="ql-block">《9月5日.我的八月十五》</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五,总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个横玉笛或持箫的人,银毫的芦苇,银漪的湖水,银盈的月儿,笛声或箫声有些呜咽,仿佛把月中的桂花也拂落了,秋夜的芦苇缀着些眼泪似的露珠,或许还有一只孤鹤划过银瘦的身翅,飞向那个住着嫦娥的地方,那个住着捣仙药的玉兔的地方,或许还伴着吴刚斫桂花树的声音,那一颗永远也斫不断的砍了又合上的桂花树,纷纷的桂花落在箫笛的声音里。</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五是祭月的日子,但在《诗经》和《楚辞》的吟唱中是寻不到的。这个中国人独有的民俗意象,绵延于唐代以后的一千四百多年里,像一粒勾魂摄魄的种子,在这个夜里长出多少长歌短吟。</p><p class="ql-block">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p><p class="ql-block"> 你看,在八月十五的这个夜晚,月光是那样明亮,室内的烛光变成了多余,而无端的思念却随着初升的明月,像沧渊的粼波缠绵悱恻,一个人披着衣向远处望,望不尽的远方,纷纷的露增添了些望中的情绪,想捧起一捧沧渊的水,把月亮捧在手心,而还是做一回月光下的梦吧,梦里或许有相聚的欢喜。</p><p class="ql-block"> 在古人的多数歌吟中,八月十五的望月总以羁旅孤独有关。</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在湓亭望着月,悲着自己的颠沛:“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p><p class="ql-block"> 宋代的范成大,八月十五的望月,简直就是一种辛酸,成了秦烟楚雾,黄鹤楼头的忆想,“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p><p class="ql-block"> 东坡先生在八月十五这夜,说是欢饮达旦,其实是起舞弄清影的思怀,这何尝是欢,直说是思怀纷乱的一种告慰好了,那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近千年的时光中也慰藉着人们月夜的眺望。</p><p class="ql-block"> 而我的八月十五,总想着吃上五仁、莲蓉、豆沙的月饼,总感觉八月十五是一个甜蜜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小满后那一片片金灿灿的小麦,收好要在这天磨,夏天到八月十五,杏子黄,桃儿红,莲子采,豆子熟,芝麻香,甘蔗甜,所有这些缤纷的意象集中在一个月圆之夜,是多么美好。</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更多的喜欢,是八月十五月满时的丰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