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昵称/陂塘仙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 73738608</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陂塘仙子、百度(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铁道博物馆” 位于北京市内,分三个展馆: 正阳门馆、东郊展馆和詹天佑展馆。正阳门馆在天安门广场东南角。以“中国铁路发展史”为基本陈列内容。馆内运用大量文物和翔实的图片史料,并采用声、光、电于一体的模拟驾驶舱体验,多媒体触摸、沙盘演示等手段,全面反映中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轨迹。 正阳门馆内部建设大气恢宏,五个展区,建筑面积达9485平方米,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开始130余年的历史;展现了中国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初夏,我陪一位在铁路工作一辈子的老同学夫妇参观了“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踏入“正阳门馆”时,锈迹斑斑的"0号蒸汽机车"如同一位老者,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沧桑。这座由百年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改建的建筑,正以无声的展品诉说着中国铁路从蹒跚到腾飞的壮阔历程。五个展区,如同五枚镌刻历史的勋章,串联起130余年的铁路变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来到“蹒跚起步"(1876-1911)展区,这里的灯光略显昏暗,恰如清末铁路发展的迷茫底色。1876年吴淞铁路的出现,揭开了中国铁路的序幕,泛黄的《申报》记载着吴淞铁路被拆的荒诞剧——中国第一条铁路仅存活16个月就被赎买拆除。玻璃柜里陈列着李鸿章奏折的复制品:"铁路开通,譬犹人身血脉流通",这位洋务派领袖的疾呼与展墙上的讽刺漫画形成尖锐对比。而展区内的龙号机车复制品,虽非原件却依旧承载着初代铁路人的探索精神。最令人动容的是京张铁路"之”字形线路模型,詹天佑先生"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誓言,铿锵有力,仿佛就镌刻在模型的铁轨之上。旁边展出的晚清皇室火车座椅虽显奢华,却难掩当时铁路受制于列强的尴尬处境,这一时期的铁路总长不足千公里,每一寸铁轨都浸透着民族图强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穿过时光长廊,走到第二"步履维艰"(1912-1949)展区,这里的老照片记录着民国时期的艰难岁月,老的候车室中,斑驳的木质座椅、泛黄的车票存根,诉说着战乱年代的奔波流离。至1949年全国铁路仅存2万余公里,机车大多是列强淘汰的"万国牌"。展区一角的抗战时期铁路运输图格外醒目,百团大战中破坏日军铁路的示意图旁,"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标语无声矗立,铁路在烽火中成为抵御外侮的重要生命线。展区用光影重现了淞沪会战中铁道兵的壮举:在日军轰炸下,沪杭铁路工人们用门板当枕木、拆铁门铺便桥。"滇缅铁路"的悲壮——20万劳工用血肉在怒江峡谷凿出"二十四拐",展柜里生锈的道钉还沾着当年的血迹。最动人的是台儿庄战役的铁路调度表,密密麻麻的铅笔印记印证着白崇禧的评价:"一列车皮运抵的弹药,胜过十个步兵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奋发图强"(1949-1978)展区。建国初期,成昆铁路沙盘上的螺旋展线令人屏息。“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泛黄的《铁道兵》报记载着1970年通车时的数据:每公里牺牲1.6人,展墙上的烈士名录在红绸映衬下如血如火。角落里静静陈列着"毛泽东号"机车组的搪瓷缸,缸体上"多拉快跑"的标语让我想起作家魏巍的描写:"这些满手老茧的司机,是用汽笛声吹响建设号角的诗人"。建国后的铁路建设成果斐然,蒸汽机车实物历经岁月仍显厚重,铭牌上的"1952年"见证着自主生产的开端。成渝铁路修建影像令人震撼,数万军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三年时间打通了西南交通命脉。数据展板上"51707公里"的总里程格外醒目,印证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的深刻论断。旁边展出的铁路制服从粗布到呢料的变迁,正是时代进步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移步换景来到"长足进步" (1978-2012)展区,这里用声光装置重现1997年铁路大提速:广州站电子时刻表从绿皮车的60km/h骤变为动车组的160km/h。互动屏展示着2008年京津城际开通时的盛况,窗外实景投影的CRH3列车与展馆内老蒸汽机车形成魔幻对话。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模型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标语熠熠生辉。最吸引眼球的是铁路客票演变展柜:从硬板票、软纸票到磁卡票,再到2011年开始推广的互联网订票系统,都见证着"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连续播放的青藏铁路建设纪录片,展现了建设者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难题的壮举,印证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奋斗精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最后一个"科学发展"(2013-至今)展区,现代感扑面而来,和谐号与复兴号高铁模型并排陈列,流线型的车身彰显着速度美学。旁边的动态沙盘上,京沪高铁、京张高铁等干线纵横交错,与青藏铁路、大秦铁路共同构成了"八纵八横"的宏大图景。投影机播放着雅万高铁的CTCS-3级列控系统,玻璃地台下埋着各国道砟标本。当看到京张高铁的智能机器人巡检系统时,突然明白为何西门子工程师会说:"他们(指中国)用十年走完了我们(德国)五十年的路。”12306订票系统的实时数据屏的展示每秒能达到数千次的查询量。 前面墙上的标语牌展示:"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如今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突破4万公里。这是几代铁路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为老同学这样的铁路人骄傲。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站在顶层露台眺望北京站方向,一列复兴号正在缓缓地驶入北京站。百年前詹天佑造京张铁路时"之"字形线路的智慧,今天已进化为北斗导航的自动驾驶。那些钢轨上的铆钉与血痕,终将化作"交通强国"路标上的星辰。正如展馆结束语所言:"铁轨丈量的不仅是里程,更是一个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刻度。"我有感而发,填词一阕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行香子·高铁自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正体平水韵)</p><p class="ql-block">我是神龙,我有神功,东西南北任驰冲。穿山越隧,跨水凌虹。正纵横织,织成网,网交通。</p><p class="ql-block">长城表里,黄河经纬,载吾形迹载吾衷。神州建设,吾作先锋。助振兴图,图臻盛,盛添隆。 </p> <p class="ql-block">谢谢老师审阅!谢谢美友来访!欢迎常来做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约2,440字(含标点)</span></p>